APP下载

烹制声音盛宴中的精致“配菜”

2016-05-14傅荣

中国广播 2016年7期
关键词:场景配菜广播剧

傅荣

【摘要】 背景音效在广播剧中虽不起眼,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应被忽视。本文用烹饪来做比喻,从前期录音和后期制作两个方面来探讨背景音效的录制和使用。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录音规划、提升录音质量、整理素材、通过背景音效实现场景转换和展现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广播剧 背景音效 录音 素材 场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节目是声音的艺术,如果把最复杂的广播节目形式——广播剧比喻为声音的盛宴,语言、音乐、音效这三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主菜”。背景音效作为音效的一个分支,只能算是一道“配菜”。但是由于人对环境声音的辨识相当敏锐,用于营造氛围的背景音效如果使用不当,听感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配菜”失败,“主菜”的风味也会受到影响,所以“配菜”的烹制,同样需要细致、用心。广播剧的录制通常分为前期录音和后期制作两个阶段,本文就从这两方面来探讨背景音效的录制和使用。

一、前期录音

前期录音的主要工作是获取和加工声音素材。以烹饪为例,要想做出一道好菜,新鲜、优质的食材非常关键。同样道理,高质量的声音素材不单是音频作品品质的基础保证,还能为后期制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前期录音阶段多花些功夫,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录音规划:凡事预则立

在所有录制开始前,做好详细全面的录制规划相当关键。录音师应保持与编剧、导演的良好沟通,尽早拿到剧本,进行初步构思和三度创作,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分析需要什么素材以及如何使用等问题,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当然,提前研究和理解剧本,并不仅仅针对背景音效,更是为全剧的录制做好规划。

通常获取音效素材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从音效库直接获取,这好比是在超市购买加工、搭配好的半成品食材,回家就能直接下锅烹饪;二是现场实录,相当于自己挑选、采购,甚至是自己种植、饲养各种所需的鲜活食材;三是通过技术手段合成、制作,有点类似于腌制火腿、风干腊肉之类的食材再加工过程。

显然,第一种方式是最省时省力的。现在通过网络下载或付费购买都可以得到一些通用性很好的音效,比如街道车水马龙声、自然界的风声、雨声等等。这些声音素材往往不仅限于背景音效,也包括一些比较常用的特征音效,既可以直接用于后期合成,也可以改造成符合需要的背景音效素材。而第二种方式,虽然费时费事,但是胜在质量好、有针对性。需要展现当代社会的一些特定场景时,就可以采用现场实录的方式。例如在儿童医院的输液室、举重训练馆、农贸市场家禽行等场景里,儿童的哭声、杠铃抛落的巨大撞击声、鸡鸭鸣叫声都是富有特色、易于识别、必不可少的。这种素材不一定能在音效库中全部获取,通过加工合成又难以保证真实感,所以,通过现场实录下来的音质、效果都更能符合要求,效率反而更高。第三种方式,通常用于非当代题材的广播剧中。因为年代、场景的特殊性,某些背景音效无法通过音效库和现场实录的方式来直接获取,只能用技术手段来“制造”。例如我们碰到过一个模拟古代壮族狼兵誓师出征的场景,不但专门录制了壮族大鼓、牛角号等特色的声音,还加入音效库中获取的风声、旗帜飘扬声、马嘶声等多种音效,才模拟出符合场景需求的特殊背景音效。

后两种方式比较起来,如果条件许可,建议尽量采用现场实录,因为实录的效果更真实,素材加工和整理的难度也更小。以儿童医院输液室为例,如果采用合成的方式,需要把不同渠道获取的儿童哭声和普通医院的背景音效叠加,模拟出想要的场景。制作时要解决不同声场音效素材如何融合、特征音效比较单调等等问题,相当繁琐。而去到儿童医院现场采录,除了能获取到最具现场感的儿童哭声素材,还能同时拾取到儿童的呢喃声、家长或医务人员对儿童说话特有的温柔话语声、医院的叫号提示声等等更为丰富的声音。而且同一环境下录制的素材,如果需要多轨叠加使用,也不用担心声场、融合度等问题。

(二)素材录制:尽量多而精地采录素材

由于背景音效的录制通常都在室外,甚至是野外,所选的设备应该在便携、易用、通用性等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优势。针对不同的品质要求,我们通常会选择内置话筒的环绕声数字录音机(Zoom H2或新一代的Zoom H2n)便携式录音机或是Sound Devices的7系列硬盘录音机(搭配外置话筒)。前者的便携性更为出色,而后者的音质更好。

背景音效采录的难度并不高,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全程监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录音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做出调整,避免出现事后无法弥补的遗憾。其次是要注意话筒灵敏度或者录音电平的调节。有一些场景,比如举重训练馆、建筑工地等等,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在设置话筒灵敏度和录音电平时,就要留出足够的余量,或者打开话筒口的压限功能,以免产生过载失真。

最后就是采录时,建议同一场景尽量多录一些素材,并将每段录音时长控制在3到5分钟之间。录制的素材应该包括远景、中景、近景,或者是带有多种不同特写声音的特征音效。这样多种类、多数量的分段录制,既能保证有充足的素材可供使用,也便于素材的整理。

(三)素材整理:去芜存菁、修饰有度

就如同烹饪过程中的备料环节,获取音频素材之后,还要经过加工和整理,把原材料变成半成品,才方便后续使用。

第一步要做的,是把素材当中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剪掉,例如开头和结尾的一些杂音,或者录制过程中一些意外出现的、没有价值的声音等等,特别是混杂在环境中过于清晰的人声必须要剪掉,以免因为易于识别的语言内容造成“穿帮”。为避免疏漏,每一段素材都应从头到尾梳理一遍。

完成剪辑工作之后,为了让音效听起来更逼真,往往还要对原始音频进行适当的润色。一般建议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修饰音色,对某些频段进行增强或者衰减,尽量达到整体音色自然真实,特征音效鲜明生动、易于识别的效果。二是调整动态,这主要是针对动态较大的素材进行处理,通过压限等手段,降低音频的动态,提升整体音量,以便后期合成时进行音量的平衡。最后,还可以考虑把处理好的素材进行适当地拼接或预缩混。拼接是指把多段素材拼成一段较长的素材,建议挑出音质最好、特征最鲜明的那一段素材放在最前面,其他的则接在后面,为后期合成节省一些工序。而预缩混则主要是为了增加背景音效的群杂感,比如说把远景和中近景调整好比例缩混成一轨,让它们充分融合,使听感更丰满。简单来说,这个步骤是要把素材“拉长”和“增厚”。

在这些处理环节中,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修饰得太过分、太夸张,反而会让人觉得别扭、虚假,与我们想要的“还原真实”的诉求背道而驰。

二、后期制作

如果说前期录音是获取和加工“食材”,那么后期制作则是进入到“烹饪”环节了。从技术角度看,背景音效与广播剧中的其他声音素材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处理手法也大同小异,这其中的“异”主要体现在它的作用相对单一,通常仅用于场景的转换和展现,但要想烹饪好这道“配菜”,仍需要在一些方面多花心思。

(一)场景转换:突出特征、流畅利落

通常我们会采用如下三种方式来完成转换场景过程:第一种最常见。在前一个场景完全结束,各种声音都收掉之后,下个场景的背景音效先进入,展现一下,然后人声对白进入,背景音量收小压混,完成转换;第二种则是在前一场景结束后,音乐或语言先进入,在恰当的时候背景音效压混淡入,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场景;第三种是在前一个场景的音效或者音乐还没完全收掉,下一个场景的背景音效就提前交叉淡入,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场景的转换。

不管使用哪种转换方式,我们都希望做到既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又能很清晰快速地交待出环境和时空发生的变化。如果易于识别的特征音效出现在恰当的时候,就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诉求。例如,需要转换到农贸市场家禽行时,用带有清晰鸡鸭叫声的嘈杂背景音效,就比用仅能听到人声鼎沸的普通集市音效更有效,也许只需一两秒的时长,就能让听者明白所处的环境了。在剧情节奏较快,需要迅速转换场景时,这样做尤其有效。而如果在素材整理阶段就有所准备,此时当然事半功倍。

(二)场景展现:恰到好处地出现、若隐若现地铺垫

背景音效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场景展现,也就是将背景音效铺垫在人声对白的后面,交代所处场景。这种情况下,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在长时间的单一场景中,如何铺垫背景音效才不会显得单调或重复?

首先,音效素材当中有特征音效、易于识别的部分尽量不要重复使用。比如之前场景转换时用过的素材,往往会让人印象深刻,之后的铺垫就不要继续用了,以免被听出雷同。而在前期录音阶段准备好的素材中,同一场景采录的特征音效也许不止一个,把之前没用过的特征音效以多轨方式叠入,通过音量平衡和位置调整,使不同的特征音效分散在整段场景的恰当位置,“偶尔”出现,又不至于突兀,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背景音效素材的单调感。

其次,背景音效的音量应该随着剧情发展略作调整,不应简单粗暴地一垫到底。例如当需要渲染情绪时,如果有音乐等其他声音素材同时出现,背景音效的音量可以略收一些,甚至暂时完全收掉,让位给语言、音乐等,等到渲染结束再恢复到正常音量。而当剧中人物对白暂停,处在沉默、思考等情形,如果没有其他声音元素的辅助,可以考虑将背景音效的音量略微推大,等到对白重新进入时再恢复。类似这样的处理只要把握好进出时机、音量比例,让人觉得若有似无,是符合人们通常心理听觉习惯的,可以有效避免背景音效铺垫的呆板感。

(三)场景音效:精雕细刻、绿叶变红花

在场景转换和场景展现中,背景音效基本都是 “配角”,即使有短暂的亮相,也会很快就退到“二线”。但是在某些需要特别突出氛围的慢节奏转场,或是要展现宏大的特殊场景时(通常是作为某场戏的引子),可能就会让大段的背景音效来充当“主角”,配以音乐和其他音效,延续较长时间,让需要交代的场景和想要渲染的气氛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此时,将这位“主角”称为“场景音效”可能会更贴切。在我们录制过的广播剧中,一些战争场面或者表现特别恶劣天气的戏,就用了这样的手法来进行处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通常会以音质更好、清晰度更高、层次更丰富的“近景”背景音效素材作为基础,再辅以其他一些色彩鲜明的特征音效,通过适当的素材调度、节奏调整、均衡调节、音量平衡等技术处理进行预缩混,使其听感更逼真、丰满,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场景音效”这种情况尽管不太常见,但它的确是最复杂,也是制作难度最大的一种。如果在前期录音和素材整理阶段,没有做好规划,很可能就会出现素材不精甚至无米下锅的情况,严重影响制作效率和质量。这也是我在前文当中,一直强调要做好前期规划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俗话说“小处不可随便”。烹饪美食,即使是一道小配菜,在食材的选择、火候的掌控、入锅起锅的时机等方面都有很多门道。同样道理,尽管背景音效只是广播剧这个听觉盛宴中不太起眼的“小”部分,但要做到真实、出彩,也需要在吃透剧本、制订好录制规划、高标准的前期录音、耐心细致的后期合成等多个环节全力以赴。在具体的操作当中,还要对海量的音频素材进行灵活的组织调度,对各种技术参数进行恰到好处的调节把控……实际上,前文所讨论的重点并不是录音和制作当中的操作细节或技巧,而是倾向于通用方法或原则的一些思考,对于其他广播音频节目的制作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场景配菜广播剧
白米饭应该怎么吃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疯狂动物城
——配菜
疯狂动物城
——配菜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中式烹调中配菜技术研究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