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足球运动损伤的常见因素分析
2016-05-14陆美香
陆美香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00-01
摘 要 体育运动在全世界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由于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自身机体要求都在明显地不断增强。运动员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挖掘他们的肌肉韧带的潜力。不论是业余的还是职业足球运动员,只要一进入比赛场地,就会为了争取最好成绩而尽最大努力。其技术、技能和经验有助于避免某些灾祸。但是,疲劳和偶然性将会使那些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因素意想不到的出现。绿茵场上竞争的激烈性,个别运动员不良的职业道德等也使得损伤现象加剧。
关键词 足球 运动损伤 因素
易受到损伤的部分肌肉、肌健、韧带和骨骼等,能够或长或短地影响运动员重返运动场的时间。因此,尽量缩短受伤队员伤口愈合的时间或加快恢复时间,了解损伤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应只是医生们的工作,教练员及运动员本人也应有所了解,并予以积极的配合。
一、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原因分析
(一)原因
1.物理因素
比赛和训练中与对方争球时,大、小腿等部位常常被對方碰撞、踢击或拌摔、推拉等造成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膝、踝关节突然改变体位或过度内收外展、扭转等引起肌肉、韧带及骨的损伤。被球踢击到面部、腹部、阴囊及睾丸等都可以造成外力损伤,粗野及犯规动作是引起损伤的主要原因。运球抢球时,踩在球的上面,也容易引起踝关节、膝关节的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保护措施不完善,都会造成局部劳损。此外,肌膜炎、腰肌筋膜炎、筋骨软骨病等均属劳损,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2.心理因素
影响运动员损伤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唤醒水平、焦虑、注意力和自信心。这些心理反应可通过运动员的自我评价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表现出来。过度的唤醒激发。情绪的变化能激发,同时也能抑制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适度的唤醒水平能使运动员临场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缺乏唤醒的激发,身心的能量和技术动作的发挥只能局限在较低的水平上。过度的唤醒激发又将阻碍技术水平的发挥。在疲劳状态下,大脑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明显降低,运动员的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功能率乱,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的技能状况下降,动作的稳定性降低,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容易受伤。正确的姿势能防止突然和意外的扭伤,消极懒散的姿态加上肌肉弹性较差则使运动员易于受伤,而不断变换的姿势加上较好的肌肉弹性能保护韧带。
(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目前,人们对于运动损伤问题的心理方面的注意力在增加。布罗迪认为运动事故问题的核心在于运动员的性格。他描述了个性特征,包括:机能不足的感觉;敌视的感觉;责任感不足;身体的全神贯注的能力;与攻击性不相称的能力;胆怯;无懈可击的感觉:易激动的队员被观众嘲笑和对导致焦虑的一系列反应及生活态度等所引起的高度激动。
(三)运动员的身体状况
这涉及到为确保运动员获得最适宜的竞技状态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一个在训练、饮食、休息和按摩之间保持平衡的计划;增加肌肉爆发力量、耐力和其他素质的练习: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保护动作、快速的反应和身体柔韧性的课程。此外,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以及疾病不仅影响竞技能力,而且也易导致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受伤。
二、结论和建议
(一)由于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所以运动员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
(二)运动员损伤的部分是全方位的,但主要是集中在腿部上。
(三)思想上的不重视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
(四)减少物理因素造成运动损伤。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减少和杜绝有意犯规和故意伤人的行为;技术练习,正常掌握各种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同时注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尤其注意发展踝关节膝关节及大腿、小腿肌群的力量和柔韧。对易受伤部位要专门进行训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协调性和灵敏性的训练;比赛和训练中严格执行保护运动员身体健康的有关规定,特别注意穿好球袜及戴好护腿板等。
(五)减少心理因素造成运动损伤。加强训练中的心理监测。在指定训练计划时,要把心理训练纳入训练过程,应重视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培养,让运动员了解自己伤势的所有情况。教练员可以通过运动员进行焦虑值的测定来测定运动员在紧张状态下,完成动作时参加收缩的肌肉,以进行心理指导,减低因焦虑造成损伤的发病率。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作用。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交流,能够给运动员提供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场所,使他们在心理上的负担得以释放,从而对训练和比赛充满信心。同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心理训练。设置可实现目标。在各种提高动机的心理学方法中,目标设置足一种实际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运动员明确看到自己的进步目标和事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永奇.关于武汉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现状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22-23.
[2] 朱军凯.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职业能力的现状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