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读”基础上的高中古诗词仿写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6-05-14张彩喜
高中古诗词教学因种种原因陷入瓶颈期,笔者用吟诵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用仿写古诗词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用“吟”与“写”来唤起学生内在的古诗词“诉求”,并用三种方式进行慢慢引导,以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增强学生的古诗词素养,二是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机会与可能。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可在目前教学坏境下,大部分的高中教师依然存在着这样的困境:一是以自身并不精深的古诗词造诣无法在既定的一个课时量内完成其艺术价值的整体传承;二是以背诵、记忆为关键任务的学生根本无闲也无暇去真正领会古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基于这两点,笔者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发现在高中开展古诗词仿写教学可以成为古诗词教学很好的纽带,在促使学生习得古典文学知识的同时,又可以让古典文化浸润我们的学生,滋养他们的心灵,并能给高中古诗词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一、“凤凰”需“涅槃”,困境引生机
当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遇,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课时量限制下的教学内容的考量。随着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课程课时量正不断在减少,古诗词教学更是“囫囵吞枣”,为了宝贵的课时量,语文教师往往采用“重串讲,轻吟诵”、“重传授,轻感悟”的模式去“灌溉式填鸭”。其次,教学及高考语文给予学生的负面暗示。在高考语文方面,高考作文规定作文形式为诗歌除外,高考诗歌鉴赏板块也不会出现课内诗词解读,以及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囫囵吞枣的现象,进而让学生产生了“学诗词无用论”的错误概念,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背诵古诗词上。最后,教师本身古诗词教学积极性的欠缺。教师觉得教诗词痛苦,将教学效果定位为只要大致了解大意会背会写即可,这样古诗词教学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状态。在此,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有所作为,不要被教材牵着走,要主动探索教材内容,主动思考教学困境,“凤凰”要“涅槃”,先得靠教师自救,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借以突破困境。一方面,要加强语文教师在诗词方面的涵养,先增加教师在吟诵、诗词仿写格律等“技术能量”。教师可以欣赏网络优秀的视频,如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的六堂《吟诵课》,东南大学开设的《诗词格律与写作》,教师可先自我进修,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需求点”,探索学生“最爱”类诗词与“最痛”类诗词,可以将诗歌类型分为思乡类、惜别送别类、咏物类、咏史怀古类、爱情闺怨类等。
根据学生的“需求点”,节选不同类型诗词精华,收集成册,亦可把课内的诗词进行重新整合排练,不用按照单元或课本顺序来上,而是按照类型来上,这样学生会对诗词建立更深的链接。然后,注重诗词的实际运用,吟诵与仿写。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反复吟诵一类诗词,形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反复吟诵,让校园充满诗声,营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吟诵与诗词仿写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抑扬顿挫的诗词吟诵节奏促使学生更爱读,读了之后更有感觉去仿写,而古诗词仿写更是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让学生想要突破自己,追求更好的自我需求。最后,给予学生展现的平台。要对学生的习作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将学生优秀作品整理成刊,让学生的习作有机会像名人的诗作一样展现在更大更广的舞台之上。古诗词仿写,好比是一剂强心针,引来古诗词教学的生机,让高中的学生亲近古典诗词,仿写古典诗词,探究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诗词底蕴。仿写有方法,“三步”来探路,古诗词配乐吟诵可以激起学生读诗的热情,古诗词仿写可以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但创作古诗词也不是无章可循,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教训,认为“三步骤”可以引领古诗词仿写教学。
第一步:吟诵经典诗词,仿写个性词作。
在吟诵的基础之上按照古人的格式仿写,换几个字或几个词就可以,亦或可以进行诗词改写,把原来的词改成五言或七言绝句或律诗,吟咏出有学生自己特色的诗词。“初探式微”阶段,要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敢于写,敢于说,对学生所有的诗词一对一进行教学。
在笔者所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作品出现“断层”现象,主要出现两类作品,第一类学生的作品:缺乏意象、意境,只有情感。如练涵彬同学的《思归》:“月满人未归,千里隔家人。不知母如何?只想早日归。”史添欢同学的《长相守》:“山一座,水一迢,身向东海那畔行,靠海浪声声。风一季,雨一场,梦往家乡身不行,不得闻千浪。”这些诗词虽然或缺乏意象或缺乏意境,但至少让学生知道原来古诗词创作也不难,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虽然这几首诗词都有不足之处,但至少学生在创作诗歌的时候知道了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即使像第二首只是几个意象的叠加,但至少让学生明白这几个意象都能用来形容悲伤之境,也是一种收获,有利于诗词中对意象的把握。第二类学生的作品就好一些,有意象与意境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如赖芳芳同学的《念乡》:“洞箫声已去,千里寄思寥。又至苍月晚,夜夜何时了。”俞先军同学的《离人泪》:“独上西楼莫观云,秋风一起便黄昏。梧桐叶落人不存,从此天涯是孤魂。”通过吟诵不同类型诗词,学生仿照古诗结构写诗词,无论这个诗词有无做到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在学生作品中,教师会发现惊喜,如像第二类诗词的小诗人,他们不仅有创作的激情,而且很有才华,他们的才华可能在语文高考卷中无法呈现,但稍加点拨,或许可以在诗词创作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语文老师在做第一步时,无需畏首畏尾,要从学生的作品中去寻求答案。
第二步:吟诵同学习作,寻找情感源头。
第二步吟诵同学的作品,互相品评,去寻找触发自己创作的真正“源头”。在诗词创作之初,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会为写诗而写,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个人真正的所思所想,也不结合现在的生活实际,还停留在古代的生活场景之中。因此,这会造成两种现象,第一种是造成刻意模仿,甚至有的牵强附会,缺少意境;第二种无病呻吟,不能结合自己在当今的处境所思所想随意编造。
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设置相关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前期的作品印成诗刊,在同学中传阅,让学生吟诵同学的作品,寻找能体现真实情感的意象,把同学的作品改成一个故事,这就是意境的创设。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吟诵,看学生诗作是否符合中国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当然对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宽,只要不一平到底即可,阅读《声律启蒙》,让以前的经典来指引我们注意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如赵青航的原作《无题》:“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不如意,想想家乡山河丽。成绩不好,仍需努力。”都是根据学生本人求学场景所写,但第三句和第五句“不如意”重复,学生互相品评修改后得:“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烦心溢,想想家乡山河丽。想要一切皆人意,而今壮士需努力。”但要注意的是,寻找情感源头时,要注意个别意向,有些意向是在改变的,如送别诗词中送别地点从“南浦”到现在的各种车站,从古人的“折柳送别”到现在的各种通讯工具的送别,从以前的“兰舟催发”的声音到现在的“各种车票”时刻表的方式变化等等,在学生寻找情感源头之时要注意现代人与古代人在意象、意境上选择的差异。
第三步:结合生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
第三步是为了让学生的诗作有进一步的变化,不再拘泥于古人的意境,老师还可以让古典诗词加入现代元素,让学生在仿写中寻求新的突破,勇于创新。如在创作咏史怀古诗时,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创作的诗词去联系古代历史,教师可以用视频、情节剧等营造出相关场景,用时事政治之景来铺陈意境,让学生深入其境去创作诗词。在创作羁旅思乡时,可以加入求学的辛酸,亦或歌咏家乡的美好,在创作爱情诗时,可以换红叶、红豆、鸿雁等为短信、微信、邮件等。总之,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悟生活实际,摆脱原来诗词意境结构的束缚,根据现实来进行创作。
当实践研究到了后期,学生的诗词创作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心中的故乡,去书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去抒发对时事政治的感悟。如黄欢欢同学表现校园生活的《思归》:
“暮色沉,铃声紧,踢踢踏踏为何来?校园行路声。
高中勤,大学梦,殷殷切切怎生系?学子莘莘情。
书香里,相作伴,寒窗为友三春秋,欢笑淡忧愁。
天海边,各零落,试问何日再重逢?记忆涌心头。”
陈云丹同学因马航失联事件而引发的《失》:“泰坦沉没人皆失,马航失联无从知。柔人岸上痛心扉,故人而今又何在?”郑励爽同学因韩国游轮侧翻而引发的《难》:“韩方游轮遇险难,船长弃客受法办。彻夜救援无疲惫,民众游行祈平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和相互反思。自我反思就是指学生把自己前后诗作的诗集进行情感思路、创作手法等反思与总结。相互反思就是对同学之间的习作再进行互相品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这之后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诗作与古人的诗作进行比较,进行再一步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扩大视野,浸润古典文化的目的。
二、高度与深度,两者皆可得
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表达和交流”,古诗词学习方法也有很多种,无外乎用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把握意向等手段来达到明晰诗词情感、手法、技巧等目的。而古诗词仿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走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自我情感的视角去通古代诗词人的情感体悟,自己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去对应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用“反弹琵琶”的形式去反向助力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如此一来,教师就不用费时费事去特意营造意境,学生自动自觉会代入“自我”去感知诗境,当然要让学生所作的诗词有“用武之地”,笔者是采用出诗刊及印诗词总集的形式纷发给本校各个学生,并把诗刊诗词寄到该县的诗社协会及教科研单位,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写诗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古诗词仿写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在诗词吟诵与创作中获得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吟诵与仿写获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与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机会。荷尔德林在《人,诗意地栖居》中提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尘世喧嚣,我们却总是要求学生不为这些俗世所扰而诗意阅读,诗意地栖居是多么的不容易,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已不能改变现有的社会,那就让我们教师为学生诗意的阅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机会。诗意的创作,执笔写出自己的诗句,吟诵诗词,爱上诗文,爱上语文,让高中古诗词教学在诗意中成长,让古典文化在诗意中滋养。
(张彩喜 浙江宁波市象山县西周中学 31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