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语教学》2005—2015年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2016-05-14任敏
自中介语理论介绍到中国以来,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已走过30多个年头,相关领域成果丰富。《世界汉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核心刊物,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变化。本文总结了2005—2015年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领域的文章,分析把握近些年来的发展动态,在对现状进行解读的同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世界汉语教学》创刊于1987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专业的核心刊物,其宗旨是致力于反映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领域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促进汉语教学的长足发展。因此,通过《世界汉语教学》的载文内容和趋势,我们可以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有一定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起步,如今已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二语习得研究主要针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对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习得的内外部因素。国内二语习得研究者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汉语自身特点,探索并开拓出汉语二语习得研究新领域。此前有学者对本世纪早期国内二语习得研究进行过总结,如施家炜(2006)等。经过十几年发展之后,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已出现了新的动态,有必要对新阶段情况进行总结。本文拟通过文献信息统计法,对2005—2015年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方面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容、方法及理论视野,总结发展趋势,在解读现状和热点的同时提出一些思考。
一、研究现状与热点
(一)研究现状
该部分将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世界汉语教学》近十年间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总体趋势、领域和热点进行分析。
1.总体趋势
通过文献统计法,2005—2015年间《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目录下共有75篇二语习得方面的文章,对其进行总结分类后得到二语习得文章占当年载文比重的数据:
数据显示二语习得研究篇目在当年总篇目中所占比重平均约在10%左右,2005、2015年超过20%,2008、2010年在10%以下,2012—2015年持续增长。
《世界汉语教学》载文可分为汉语本体、教学理论方法、汉语习得认知、测试和教学工具研究四类。王萍丽、冯凌宇(2014)对1987—2010年期间《世界汉语教学》四类论文在该年总论文中所占百分比进行了统计。其统计显示作为载文主体的汉语本体类研究约占总数的48%左右,二语习得认知类论文约占11%左右,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结合上表数据,2010—2015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文章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可见,二语习得方向的文章仍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数量。
2.研究领域
2005—2015年间二语习得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研究内部呈现出一些分化。施家炜(2006)根据Ellis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中划分的四个研究领域,总结了1984—2004年间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特点。本文也将从这四个领域(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出发,对近十年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做出总结,展现新的发展态势。
领域一中偏误分析文章在11篇左右,仍是研究主体;发展过程研究成果较多且集中于语法和词汇项目;语言变异性的研究逐渐增多,语用特征研究约有10篇且有增长趋势。领域二中,社会环境研究为数不多,但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却有突破,出现6篇左右的文章。领域三中,母语迁移文章有所减少;认知过程成果在10篇左右,以汉字认知研究居多;交际策略文章只有3篇左右,但呈现增长趋势;语言普遍性研究特别是语言类型普遍性研究约有5篇左右。领域四中一般个体差异成果不多,仅有2篇,学习者策略研究在5篇左右。
由此可见,近十年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文章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特点,领域有所扩大,此前缺乏关注的内容逐渐得到重视,研究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展。
(二)研究热点
通过现状分析,我们看到近十年间四个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并出现新热点。
1.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在此前的研究中较少涉及,但近十年《世界汉语教学》却有显著增长。如孙晓曦、张东波(2008)通过书面话语填充任务研究美国大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能力;赵瑾(2012)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留学生汉语话语停延语用功能;杨黎(2015)研究美国汉语学习者感谢言语行为等。二语习得领域的语用研究,关注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为达到交际目的如何使用二语的语用特征。该阶段文章涵盖言语行为、话语结构、指示、会话含义与预设等内容,是对二语习得语用特征研究的积极探索。语用特征的研究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学习者语用特征全方位的描写和分析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文章数量虽不多,但就领域的开拓而言却具有重要意义。如温晓虹(2007)从理论角度讨论了语言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曹贤文、牟蕾(2013)对学习者语言修正与形式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赵雷(2015)对任务型口语课堂汉语学习者之间的协商互动进行了研究等。此类研究以二语课堂互动为主,多以实验的方法对互动的建立、效用等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对于语言输入研究,从实证角度对输入如何影响习得进行的研究依然不多,只限于个别理论层面的剖析。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并未过多涵盖输入话语、二语学习者参加的话语分析,且对输入与习得关系的研究也较少,值得进一步探索。
3.认知过程研究
随着认知研究的迅速发展,与认知结合的习得研究增多。二语习得认知研究的重点在于二语从输入到吸收的转化,从而建构起一个有关二语习得的普遍化认知模型。近十年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涉及认知过程,特别是汉字、词汇方面。如王建勤(2005)对基于汉字部件识别自组织模型的汉字构形规则认知效应进行模拟研究;徐彩华(2007)以母语水平为基线通过实验考察留学生汉字分解水平的发展;冯丽萍(2009)采用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考察外国学生汉语合成词加工中词素的作用等。这类文章多为实证研究,通过实验来分析学习者在词汇、汉字加工过程中的特点,总结认知发展规律,尝试建构起一个有关汉字词汇习得的认知模型。但此前该方面研究不多且较少关注语言能力结构。该阶段研究开始关注具体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如汉字分解能力等,仍稍显不足,因此对语言能力结构可以进行深入探究。
4.语言普遍性研究
语言普遍性研究主要包括语言类型普遍性和普遍语法研究。语言类型学的任务是找到并描写不同语言间的共存形式和变异。就二语习得研究而言,就是通过比较分析语言结构、中介语偏误等来透视深层语言类型的共性。该阶段不少文章都运用了语言类型学知识来探讨二语习得问题。如赵金铭(2006)从语言类型学视野考察差比句偏误的类型学意义;马志刚(2012)从类型学角度调查不同母语学习者习得汉语关系从句中心语参数重新设定的状况;李昱(2014)利用语言库藏类型学理念对汉语中介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分析等。这类研究试图对母语类型学特征对汉语习得以及语言变异的影响、不同母语类型在习得中产生的偏误所反映的语言共性等问题进行回答,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将有助于阐释语言习得过程普遍性。对于普遍语法的探索,在近十年的研究中较为少见,施家炜(2006)曾提出1984—2004年间国内基于普遍语法的习得研究几乎没有,可见这一情况还未得到明显改观。
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
(一)研究方法
《世界汉语教学》近十年二语习得研究在方法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方法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借助语料库进行中介语研究,二是通过实验测试等进行实证研究。对于方法一,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早已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的建立,为二语习得中介语研究提供了丰富语料,我国中介语研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就研究方法二而言,近十年间通过实验方式进行研究逐渐增多,甚至已成为主流。据统计,2005—2015年间涉及实验的二语习得研究超过20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正在形成,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的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模式,正推动着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向着更严谨,更精深的方向发展。总之,该阶段的研究方法已经从思辨、内省、经验总结性的理论分析、文献研究转向基于一手资料的实证研究。
(二)理论应用
该阶段的研究已从单一学科理论支撑发展到了多学科、多理论共同支撑的局面。二语习得研究不仅与语言学理论相观照,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认知心理学等也成为其支撑,并不断渗透影响。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已不仅局限于语言本身,与语言习得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内容也成为关注的焦点,相关理论的应用也促进二语习得研究向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除多元理论支撑,我们必须看到,这些理论成果主要源于国外,少有基于汉语二语习得发展得出的理论,而这也将成为日后制约国内二语习得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三、思考
(一)研究内容
该阶段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内容虽然在领域上打破了此前研究的盲区,但在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所欠缺。首先是语言变异性、社会环境和交际策略以及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研究等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其次是已有热点领域如语用特征、认知过程以及语言普遍性等,研究仍不全面,领域内部待解决的问题较多且单一问题的阐释力度不够,以描写为主的研究应向着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阶段转变。最后,该阶段研究多为非母语者与母语者对比的横向研究,纵向发展过程研究却不多,这一方面也是研究者今后需重视的内容。
(二)理论体系建构
多元理论支撑,学科互动加强是该阶段研究的明显特点,但就理论的建构而言仍稍显不足。目前研究仍停留在以理论为导向加以证明修正的阶段,缺乏通过实证总结进行理论创新的文章。该阶段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和假说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外研究,国内该方面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构起来。汉语二语习得领域是一片资源丰富的广阔土地,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和研究,必将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有所助益。施家炜(2006)提到,全世界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还很难听到国内的声音,只有建构起我们自己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模型才能让世界注意到我们。就该阶段的研究来看,建构起汉语二语习得的理论和模型仍然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学者需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贤文,牟蕾.重铸和诱导反馈条件下语言修正与形式学习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2013,(1).
[2]冯丽萍.外国学生汉语词素的形音义加工与心理词典的建构模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9,(1).
[3]李昱.汉语双及物构式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变异现象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1).
[4]马志刚.汉语关系从句中心语方向参数的二语习得实证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2,(2).
[5]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6]孙晓曦,张东波.美国大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能力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3).
[7]徐彩华.外国留学生汉字分解水平的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8]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9]王萍丽,冯凌宇.《世界汉语教学》载文趋势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6).
[10]温晓虹.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11]杨黎.目的语环境中美国留学生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习得[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12]赵瑾.留学生汉语话语停延的语用习得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13]赵金铭.从类型学视野看汉语差比句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14]赵雷.任务型口语课堂汉语学习者协商互动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任敏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