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优化策略

2016-05-14龚群英

职教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生态意识和生态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促使高职教育系统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达成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与区域经济产业之间存在多维互动关系,从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特征、高职教育经济生态环境的特征及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等方面解析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构件的主要特征,并给出革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优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经济生态环境及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教育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龚群英(1965-),女,四川威远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编号:15SKS051)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项目“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编号:CQGJ13C841),主持人:龚群英。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80-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为高职教育事业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对大量实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矛盾。但是在经历长期粗放式发展的我国,区域经济正处于经济总量发展有余而质量发展不足的窘境。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而言,我国区域经济走上以知识为驱动力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和以技术为驱动力的适度规模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必然趋势。而区域经济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和知识驱动下的集约式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需以符合时代精神的大批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支撑。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重视普通本科教育而忽视高职教育的办学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诸如此类办学思想在高职制度建设领域、高职经济建设领域及高职文化建设领域普遍存在,共同构成制约职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

实质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依相生的互促关系:一是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资源的供给能力,进而增强企业运用现代化产业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区域经济范围内的企业的大发展将反促高职院校及时跟踪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趋势,并据此来及时调整高职专业设置,以优化面向社会的人才资源供给能力。二是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的技术升级,地方企业可通过与高职院校展开深入合作的方式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高职教育则可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中获得丰厚的办学资源回报,实现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技术的升级换代,最终反映为高职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素质和能力的持续性提升。总之,高职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依赖于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亦取决于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水平。为有效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高职教育系统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探究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构件及其特征,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架构特征

(一)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特征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育所处的特定制度生态环境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亟需通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作为影响和决定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制度生态环境建设成败直接影响高职教育事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1.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关注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高职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塑造具备良好技术能力的高职学生,以便于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大批合格技术人才。而若要使得高职学生可资肩负此等重任,则需要高职院校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感和对社会历史文明的传承责任感。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高职院校践行该教育目标提供政策支持,以促使高职院校可与区域经济体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互动,从而形成一个组织有力的协同式高职教育模式。

2.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点关注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生态属性。该生态属性系指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中的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高职院校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及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支持;企事业单位需要依托高职院校来获得产业升级所必需的人才与技术支持;而地方政府则可凭借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入合作行为来巩固其税基,增加其未来财政收入。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间建立和谐共生关系是合作各方主客观统一的必然诉求,是感性所规范的目的性与理性所规范的规律性的必然结果。

(二)高职教育经济生态环境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大发展带动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迅速进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则直接使得企业对高职技术型人才保持旺盛需求。高职教育经济生态环境与高职院校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贴心服务。高职院校在加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内容和方向的经济生态环境特点。

1.以新兴产业为核心内容的区域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主流发展模式仍处于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阶段,从长期而言,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终将因其不可持续性而走向衰亡。为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必须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以建成具有资金投入低、单位产能高和排放少的可持续发展式国民经济体系。地方政府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为着力点,优化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限资源配置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要求区域经济紧密跟踪当前国际产业在低碳环保领域的新动向,通过政策扶植的方式来集中有限资源,在关键性节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转型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大批适应新兴产业生产方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需要以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为指引,转变传统高职教育理念,利用其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优势来服务区域经济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2.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的区域经济转型战略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新要求。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产业领域,导致我国各区域经济的传统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为有效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勇于面对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增强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各区域经济的资源禀赋优势有着显著差异,其产业升级所包含的内容也显著不同。但总体而言,产业升级战略通常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产业结构方面的升级,二是企业自身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产业结构方面的升级核心是以科技为动力,实现企业生产能力从低技术含量和低经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含量和高经济附加值状态进化。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要依赖管理思想的革新和技术的改造,这些科技是由人才来掌握,而人才是通过高职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1]。因此,高职教育事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了供给企业所急需的高新技术和高技能型人才的作用。

(三)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

高职教育文化是高职教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等概念的复合体,它是指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模式及揭示该模式重要特征的符号化结构。高职教育文化是以高职教育系统为核心所构建的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指以高职教育为核心,以高职教育文化为内涵,对高职教育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关键性制约作用和调控作用的诸环境影响因子的集成系统。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与高职教育事业之间的协同互动式关系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渗透功能影响高职教育战略发展方向。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是承载高职教育系统运行的载体,高职教育系统是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价值实现的目标。高职教育系统在与外部文化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持续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互,从而形成更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友好的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良好的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可以摆脱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和教育制度的强力约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循序渐进的感化着高职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进而将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渗透给学子们,从而使得众多学子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观念在悄无声息的情形下发生变化。

2.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通过凝聚功能影响高职教育战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与经济的持续进步,高职教育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态势。高职教育价值观的多元化固然有利于激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活力,促成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但是作为高职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而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其思辨能力和价值观识别能力略显不足。在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的情形下,高职学生易陷入精神家园失落和信仰危机的局面。高职学生是高职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冲突生态环境下的高职学生的文化取舍直接影响高职教育战略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应当同步培养学生的理想化教育价值观和功用化教育价值观,促使高职学生在坚守自我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前提下确立实用化教育价值体系,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来定位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优化策略

1.在全社会树立以高职教育为核心的终身制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理念是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标志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正式确立。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的知识与技能面临着更快的被淘汰速度。技术工人急需通过贯穿其职业生涯的持续性学习的方式来有效克服其知识与技能过时速度加快的问题。理想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理想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2]。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进行教育改革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导。高职教育的办学重点应当从传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朝着为受教育对象全职业生涯的学习提供教育服务的方向转变。地方政府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高职院校面向全社会技能型人才提供终身制教育服务的新教育战略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改革传统的偏重于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改变对技术型人才的学历考核制度法规,摒弃对职业技术人员的一考定终身式考核模式。地方政府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打通高职学历教育、社会化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和职称认定考试,建立可以全社会流转的跨校和跨企业的学分认证制度系统,并且对职业技术型人才实行定期资质认证考核,以有效促进技术人才积极参与终身制学习,确保其持续提升自身知识与技能水平,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区域经济生产力的需要。

2.地方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职教主管部门需对其现行职教管理体制做深入彻底的变革,统筹考虑职业教育的配套教学设施与设备管理、教务与学籍管理及师资力量建设管理等工作,有效解决制约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资源总量不足和质量水平有限的问题。地方政府需鼎力支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事业,积极担负扶持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职责和义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修订相关教育法规制度的方式来撮合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展开人才交流与合作,进而增强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地方政府可以为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搭建交流平台,为高职学生搭建进驻当地骨干企业参与实训与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地方政府可以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接收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进入企业现场参与实训活动。

(二)高职教育经济生态环境的优化策略

1.宏观经济生态环境的转型诉求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动力。当前我国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较为尖锐,多数企业受高级技术人才匮乏所困,其产业升级进程严重受阻。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区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为其提供充裕的高级技术人才支持。当前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高职毕业生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严重,以及表现为高职毕业生总量过剩但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供给不足的素质性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相协调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纳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并对高职学生长期岗位能力做深入考核,以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方向相协调。

2.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使高职教育的经济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区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高职教育提出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适应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来因地制宜的制定高职专业重点建设方向,努力朝着支持区域经济支柱型产业发展的方向来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为区域产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优秀的实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强化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校企合作项目的内容与形式,并针对专业设置课题进驻企业展开深入调研,从而确保高职专业设置方案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方向相一致。由于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并非一蹴而就,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来提供差异化的高职人才供给服务。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在集中优势办学资源创办核心专业的同时,亦须办好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一般性专业;在重点发展战略型支柱产业对口专业的同时,亦须发展相对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产业所需的一般专业。

3.高职教育系统应当通过多元化办学募资体系的建构来丰富高职教育经济生态环境的内涵,进而迅速强化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大发展的主要障碍。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摆脱对政府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型,转而建立面向社会的办学经费募集系统。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吸收社会各界有志于高职教育事业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参与高职院校建设,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多元化募集体系的建构不仅有助于缓解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约束的问题,而且有助于以资本力量推动高职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有效促使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同步发展壮大。

(三)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策略

高职院校软文化环境建设在推进高职院校调整办学层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3]。高职教育系统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来优化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为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提供文化环境保障。

1.高职教育系统应确立创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我国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立足于现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基础,通过高职教育系统来强化知识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过度依赖性。当前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已经确立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色发展战略,这对高职教育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高职教育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突出企业特色。企业在技术与生产领域的创新活动和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催生高职教育建立创新型文化生态环境的土壤。因此高职教育应当破除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实现面向社会需求的办学新思路,贯彻以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势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特色化创新型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确立以我为主的特色化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的趋同化办学模式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大发展的主要障碍。高职院校应当立足于本校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资源优势,并结合学校驻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来确立学校的创新型教育文化建设方案,形成在高职教育市场中独树一帜的核心竞争能力。

2.高职教育系统的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应当与企业文化生态环境相接轨。对于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而言,企业文化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点。企业文化生态环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适宜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功利导向型文化环境,企业的运营活力正源于此。融入企业文化的成熟的学校文化恰恰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职业气质不断优化[4]。通过嫁接具有强劲功利属性的企业文化,高职教育系统可以在继承传统的校园文化的严谨和睿智的同时,也将努力学习到企业文化中的精明和练达,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系统在职业教育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高职教育系统是衔接普通教育系统和市场系统的桥梁,优秀的高职教育文化环境则构成高职教育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虽然高职院校与普通企业的运营目标显著不同,但是在以人为核心的运营理念上具有一致性,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所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有融通性。高职院校应当主动找寻与自己的校园文化特征相同或相近的企业文化,并与该企业积极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为高职学生创设逼真的企业文化氛围,将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切感知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相融合。通过塑造与企业文化生态环境相接轨的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将利于学生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的熏染,有效提高高职毕业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军超,高涛,颜华保.东莞产业结构升级与高职教育耦合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51-53.

[2]向春.论终身教育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16-120.

[3]向绪伟,杨晓培.建构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四重思考[J].职教论坛,2012(34):70-73.

[4]王琳.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高职院校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28-29.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