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的西方模式对儿童绘本的影响
2016-05-14黄柏青周思芮
黄柏青 周思芮
摘要:西方的绘画艺术在其表达方式和语言叙述上有着独特模式,绘本创作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也有着突出的特点,在西方模式下的儿童绘本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在西方模式下儿童绘本的艺术题材的选择、艺术对象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体现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绘画艺术 西方模式 文化背景 儿童绘本
一、绘画艺术的西方模式
任何艺术的生成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之下,这是由于艺术作品是由人所创造,并且要被人所接受才得以完成,而人作为艺术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在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所生成的。我们谈到艺术的西方模式主要就涉及到西方的文化模式和西方文化模式与艺术之间的关联。
绘本是绘画艺术的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儿童绘本又是绘本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针对的是儿童这一群体。这里将首先简析一下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所生成的一套独特的绘画语言系统。
第一,绘画艺术的题材的选择
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西方的绘画艺术题材是通过对事物或者环境的细致入微的观察选择出来,艺术家会选择一个典型形象进行艺术表现。具体体现在西方的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们通常会选择人体或者自然来作为艺术题材的首选对象。这种艺术题材的选择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在艺术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他们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同时,他们也将这些认识和感受都收集起来再将其进行综合、升华等创造。在题材的选择上运用典型在绘画艺术中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基于客观对象又高于客观对象。这就要求画家要走进生活仔细的观察,包括观察自然变化的每一个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去寻找和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艺术主体去表现。这种艺术题材选择的代表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绘画。这种绘画风格采用了对人物或者风景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将人与物的美进行了最仔细的观察和表达。
第二,艺术对象的建构
确定了艺术题材,如何将选择好的艺术对象通过适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艺术对象的建构问题。在理性思维的教育下,西方的艺术家首先就要学会使用具有深度感和视觉秩序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具体表现在绘画上,就是通过将色彩、光线、线条、构图、质感等在大脑中进行重构和组合,然后在二维平面上将所看所感所思表现出来,要借助于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来完成绘画作品。“作画时单纯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东西,然而他们一无所知。”在西方的绘画艺术的对象的建构上,并不仅仅只是将选择好的艺术对象简单的完全一模一样的照搬到画纸上,而是要通过艺术创造者的大脑进行选择和集合再将其变为具有一定深度的视觉形象。绘画艺术中对于艺术表象的建立,最终是依赖于综合各种学科知识才得以完成。
第三,西方艺术的文化精神
不论是艺术题材的选择还是艺术对象的建立,最终都反映了一种西方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西方的艺术要依靠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果艺术创作者想要让传达对象和表现对象产生统一性,就要深度的研究光学、解剖学、透视学等一些精确的理论知识。焦点透视就最好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谓焦点透视是让艺术创作者处在自我认为最好的一个点上来固定的观察对象,基于这样的观察法则,艺术创作者必然会有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两面存在,形成的这种对立就如同已知与未知的对立,因此,以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来进行艺术创作是西方艺术的主要精神。
二、西方绘画模式影响下的儿童绘本的发展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要更加的注重和细致谨慎的对待儿童,他们提出要注重尊重儿童的人权、人性和独立性,要在更多方面更高层次的去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由于这样的一些原因,部分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儿童读物的问题。
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于1658年所编写的《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儿童读物,该书使用了大量的插图,该书的理念是“因为儿童并非侏儒版的成人,要求这本书能够体现出一些新鲜的东西,儿童读物要从属于一个不一样的级别。”由于这些观念的诞生,《世界图解》在儿童教育史以及儿童绘本史上的贡献的都是卓越的,它是第一次以儿童作为主体的艺术创作,使人们对儿童教育的认识开始走向具体。由于儿童绘本读物起源于西方,所以在西方的文化模式下,其发展也具有了独特的西方特点,下面,本文将分别从西方儿童绘本的艺术题材的选择、艺术对象的建构以及其文化精神三个方面来具体解析儿童绘本发展的西方模式。
第一,在西方模式下儿童绘本的艺术题材的选择
西方的绘画艺术题材的选择是选择典型,所以认真的观察自然观察人物等就成为了选择题材的基础。西方的儿童绘本创作题材多为纪实类题材和寓言类题材,纪实类题材里又会涉及到战争类日常生活类等等,而寓言类题材通常会借助于某人或者某拟人化的物来传达和讲述一个富有道理的小故事。
例如,在英国画家凯特·格林威的儿童绘本创作中,画家多以儿童的成长生活状态来作为主要题材,她用其独特的清新自然细致的笔触来描绘儿童的成长环境。在作品《两个去上学的女孩》和《spring》中,我们分别可以从她刻画的女孩和男孩中体会到维多利亚时期的儿童的生活状态,用线果断,人物结构分析严谨,画面中的每个细节,都透露着浓厚的浪漫惬意的田园气息。在意大利画家罗伯森·因诺森提的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一书中,画家选择了战争作为了主要题材,选择了小女孩成为了这个题材中的典型形象,这个故事发生于二战时期,在绘本的创作上,画家使用的都是晦涩的使人感到压抑的冷漠色调。画家对人物塑造细致入微,通过人物和环境的强烈对比,来体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无情与小女孩的天真善良。画家在重塑了二战时期的战争的无情与残忍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
除开以纪实作为主要题材的儿童绘本外,以寓言作为主要题材的儿童绘本也占很大一部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是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这一点体现在儿童绘本的创作上,主要是通过人物或者是动物的拟人化来讲述一个道理,将动物写实化拟人化是以动物作为艺术对象的儿童绘本的主要形式,所谓拟人化,就是给动物赋予人的造型特征,同时又利用动物本生的写实形象。以动物作为艺术对象,它们拥有动物的外在形式,有着如自立行走、喜怒哀乐等人类的行为和精神情感。例如,法国画家洛伊克·茹阿尼戈绘的《兔子帕西一家的奇妙故事》系列,该系列故事的艺术对象是以兔子的形象为主体,故事讲的是帕西家的五只性格不同的小兔子所经历的一个个不同的奇妙的故事,其中有不少的奇遇和挑战,而兔子们在一次次的不同的探险中,渐渐地都开始变得坚强、勇敢、聪明,也学会了很多的生活经验的和应该遵守的规则同时也拥有了很多受用一生的宝贵品质。以兔子的形象作为艺术对象,画家在塑造每一个兔子的形象时都融入了不同的儿童的性格,故事的绘制有着浓烈的西方的田园风格。除此之外,《狐狸村传奇》系列、《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等作品也是以动物作为主要题材的绘本,虽然这些动物的外在形态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以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为载体,是人类某些特征的一种折射。
第二,在西方模式下儿童绘本的艺术对象的建构
西方绘画艺术中对于艺术对象的建构,是依赖于光学、几何学、色彩学、人体解剖学、透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才得以完成。这一点在儿童绘本中具体体现在以写实风格为主的儿童绘本的创作。
例如在安东妮·布朗所绘制的儿童绘本《隧道》中,对于主角兄妹的刻画上精细入微,妹妹的一根根发丝、恬静的微笑,哥哥调皮的神态、衣服上的花纹,整个环境中的冷暖色调感受,墙面上的每一块砖、地面上的每一颗鹅卵石等细节都有着强烈的写实感,画家对人物造型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精确,严谨的塑造每一个细节就是他最大的特点。在《隧道》中有一个细节是描绘变成石头的哥哥在妹妹温暖的怀抱中逐渐地恢复成原来的模样,第一张绘图是哥哥在起跑的状态,就以石雕般的形象将哥哥的形象固化,这样的方式,就是为了后面将哥哥的形象还原恢复做好了准备。在绘本《最想做的事》,以美国黑人教育家卜克·华盛顿的真实故事改编,整本绘本都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画家利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冷暖对比,来营造出主人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的追求梦想的氛围,在画面中,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描绘包括了对衣服褶皱的刻画,对细节的考究、木材的厚重感、主人公对知识的如饥似渴的神情体态和精神都有精确的把握,同时也精确地描述了时间和地点等等一些关键要素。
这种对艺术对象的建构,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和客观再现,同时也融入了画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模仿不再仅仅只是反映客观世界,更是一种揭示自然真实的科学,画家对于画面的掌控不仅表现了理想化的社会思想主题,同时也追求普遍与永恒的理性价值。
第三,在西方绘画艺术模式下儿童绘本的文化精神
西方的文化精神以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为主,在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中,画家通过利用透视的方法来塑造主人公所生活的环境。透视的方法指的是一种在空间中观察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在作品中画家应用了大量的使人感到稳定和安静的平行透视,如刻画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屋顶、屋檐和铁丝网,几乎都是没有纵深变化的平行横线,营造出静默和压抑的环境,这种刻画方式利用了平行透视的艺术氛围将囚犯的痛苦无奈突显出来,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就已经开始利用明暗关系来塑造对象和创造三维的空间,使造型更为真实。作品中有很多的利用素描手法来塑造明暗关系和空间关系使画面看起来更为逼真。画家在线条上富有变化,配合着光影的变化和色彩来表现体积感,精准的比例关系,让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更为真实,远处的环境模糊清淡,真实的空间让人觉得深入其境。
总的来说,不论是透视法则、平行法则、明暗塑造、空间关系、线条变化等等这些都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创作手段,儿童绘本中所应用的这些法则和规律都是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一种精确性和理性的态度、科学的精神。
三、西方儿童绘本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西方的儿童绘本读物从19世纪开始进入了兴盛时期,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出现,西方的彩色印刷绘本读物也进入了黄金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西方对于儿童读物的出版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对色彩的要求完美,对故事内容要求充实,同时又要寓教于乐、富含哲理等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西方的绘本创作时间已经超过200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儿童插画的发展离不开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首先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到现代绘画的发展,写实的手法一直深入其根髓。其次,在西方的学院派的教学过程中,古典主义时期的写实手法是其绘画基础,所以绘本艺术家的学习也就自然受到影响。
在中国,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20年,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儿童绘本的创作对儿童的生活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文化和教育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绘本的创作者是艺术家,而它的接受者则是儿童,艺术家为儿童创作出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儿童就是这个美好世界的参与者。”一本好的绘本不仅仅要被儿童所阅读,更要得到父母的欣赏和收藏,这就要求了创作者在必须要抓住儿童的特点的同时也要用心的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创作。绘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记录,是儿童最初对这个世界了解的途径,优秀的绘本会在儿童的脑海中一直存在,直到他长大成人。无论如何,儿童绘本的创作宗旨就是带给孩子们快乐,让孩子们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去感受生活感受世界。
参考文献:
[1]黄柏青.设计美学导论[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1]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1]王受之.美国插图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1]吴璐.从儿童绘画特质看儿童读物插画的设计要素[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吴斐.图画书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1]熊玲林.小议图画书中的写实造型艺术[J] .作家,2010年12期.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规划重点项目:《动漫艺术与青少年审美素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4JYKX011)阶段性成果。作者黄柏青系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士后,学科带头人;周思睿,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