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茫与飘举
2016-05-14何香久
何香久
书法家李国胜
李国胜,笔名山林,河北东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第七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瘗鹤铭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沙孟海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王安石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金山岭长城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丝绸之路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敦煌朝圣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欧阳询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第三届林散之奖全国书法双年展提名奖、文化部群星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展、兰亭奖及各种单项展50余次。
李国胜先生的笔名曰山林,这个笔名大有深意,他有意要让自己退隐到一个能够安静地放置自己灵魂的境地。这个想法他早在获得九届国展一等奖之前就有了。他对古代书家磨穿铁砚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功夫十分倾慕,隋朝智永和尚发愤学书,登楼去梯,十五年不窥园,以至于笔头堆如山积。张芝的衣帛先书,池水尽墨;赵孟頫写敝衣袖,怀素写遍芭蕉……都曾让他心仪。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已不再能令今人汗颜了。这是个消费时代,以数字化和时尚、流行为标举,讨巧总比下笨功夫更能得到“彩头”。
国胜偏偏是个能把心沉到丹田以下的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一直在做这种功夫:临摹古帖,而且这“日课”越做越细,“一方面追求古人的字形,初求形似,仔细观察字笔画的粗细长短、俯仰曲直、笔画之间的距离大小;另一方面临习古人的笔法、墨法、章法,详细观察古帖字迹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断与露、点与线,进而观察古帖的字与字的衔接、行与行的衔接、疏密窄宽,以至于整篇的布局、疏密、团块群组,最后详读全文,仔细体会古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意境的。”(李国胜《奢谈书法》)我更相信这种“日课”是一种心性的功夫。
山林习字,于颜真卿用力最勤。这是学书者的正途。颜体楷书腴劲而最有态度,以骨力健古为工,神明焕发而时出姿态。可惜的是,唐以后学颜之人大多或取法其丰腴,或摹写其朴茂,对颜书所蕴藉的文化精神则少有开拓。山林所用力,也正在于后者。他说:“世人多把颜体写得臃肿、规整、刻板,我则主张把颜书写得灵活、生动、自然。既得颜字的开张、大气、朴茂、雄厚,而又不乏灵活生动之意趣。”他心里最明白不过,必须走出颜书,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颜真卿。
一代书家风格的形成,必然要经历承袭、酝酿、萌生、发展等阶段。中国书法,自陈隋以来,渐趋匀整,入唐则更为严正,敛入规矩。颜真卿能在有唐一代书家中独树一帜,既在于他对初唐书风在继承基础上的变革。楷书结法,在初唐以斜画紧接为主体,所不同的是,欧阳询父子脱胎于北魏,峻严方饬,虞世南、殷全名则出自二王,平正和美,与隋代智永、丁道护一脉相承。至褚遂良出,一改欧虞旧习,由《龙藏寺》上朔北齐,变为平画宽结,颜真卿多取褚氏结法,而用笔圆动,变楷书的瘦硬为腴润,又行之以篆籀之笔和北魏碑石之意,其结体宽博雄浑而流离顿挫。至大历间,不独楷书出神入化,包罗篆隶、行草书亦真行相间,放拘并遣,其篆笔隶格,沉雄奇古,如苏东坡所谓“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王世贞也说,颜鲁公“书兼正行体,有若篆籀者,其笔势雄张劲逸,有一掣万钧之力,拙古处几若不可识。然所谓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者,盖兼得之矣(《弇州山人稿》)。”
唐楷至颜真卿,是一座魏峨的珠穆朗玛峰。
继颜鲁公之后,虽不乏有蔡襄、苏轼、黄庭坚、赵孟頫、沈度、文徵明、董其昌等大家,但他们的楷书多以晋唐之法为宗,无一能越过这座高峰。宋代阁帖兴起,软熟妍媚之风流被书坛。所认清傅山发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呼声。
李国胜的跨越,是从一个源头开始的。
他似乎在不停地“向回走”,一直走到汉魏,走进了碑版。他发现了一个楷书资源的富矿,龙门二十四品,浑穆而大有散逸之气,北魏墓志,千人千面,没有固定的模式,楷书正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借鉴。然后又沿着魏晋至唐、宋、元、明、清,一脉相连的变法路数探寻下来,他的思路愈发清晰:唐楷与魏晋楷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生成关系,唐人虽把魏晋楷书技法演绎到精美绝伦,但魏晋人大生命的放犷与自由的艺术精神也被消蚀殆尽。唐楷胜于技法,而魏晋则胜于气韵。楷书应该更多地体现其时代特色,应该走向当代化、时代化,应该体现当代人的审美倾向。他理解了首倡“今楷”之说的旭宇先生的大声呼吁:“颜鲁公是一座泰山,高大无比,但必须走出他的影子,否则,我们将永远看不到大海!”
李国胜卧薪尝胆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以魏碑的自然状态化之唐楷的法度整饬,再注入一个大时代的审美气象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改变其艺术的基因结构,“激活唐楷”的实践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李国胜看来,唐楷本应该就是活的,有血脉,有体温,有意志,有灵魂。因为它是活的,所以它也应该是生长的。
李国胜以大量的作品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开掘楷书的理性之美的内蕴的同时,也更注重了书家艺术个性的铺张扬厉。他力求在理性之美中更多地加入感性之美的元素,在静态之美中更多地赋予动态之美的内涵,让他的笔墨有了更多的抒情特质,有了气韵,有了生命的律动。评家谓其“将颜书宽博浑厚的气势表现得恰到好处,同时对颜真卿楷书的书写神经把握得很准,对颜体楷书笔法已领会于心,同时他舍弃了唐楷中刻意修饰、直追其本,笔意从典而法度融入今意,结体中又加入了北碑之古拙老旧、南帖的幽微润致,从颜体的厚重浑朴中生长出古雅和俊逸。”(王建凯《和颜真卿的相遇》)所言良是。但我认为,国胜之书,主要在气韵生动和拙巧相生上取胜。
国胜书法的用笔、用墨、结字、章法无不以气韵贯之。所谓气韵,就书法艺术而言,大体上与司空图《诗品》中的诗的形象概念相类似,如雄浑、冲淡、纤浓、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种概念。这二十四种概念无一不适合于书法。古人又将上述概念归纳为“金石气”(指金文、石鼓文、碑版简牍之类书风)、“书卷气”(指以东晋二王法帖为极轨的书风)、“山林气”(是书卷气异化而脱略蹊径的另类书风,以宽法规、宽约束、多野性逸气、率意自如的创作状态),更为精到和准确。气韵内涵由是成为书法印象美的概括。
欣赏李国胜的作品,不论是整幅作品还是把单个的字拆解开来,都能感觉到一种气脉的流动。对书体的点画,使转、墨象、布白等基本元素的组构状态十分着意,其结字融入了“建筑意”,追求间架结构的大气象。其用笔用墨加入了“大写意”的手法,墨气的浓、淡、干、湿,厚薄、虚实、壮弱,浮沉变化,气体充沛。国胜亦颇能折衷诸法,如颜真卿之变篆、苏东坡之湿墨、黄山谷之“荡桨”、张端图之方折、王铎之凝练、赵之谦之草笔……皆为我所用,操控书势运行得心应手,韵生于内而气扬于外,以姿媚含变化,以浑劲吐风神,仿佛有一个“气场”笼罩着,不由自主地被其牵引。
国胜似乎是一个特别讲究章法的书家,他的每一件书法作品都可看作是一件整体的篇章艺术,一个字可以独立,但无法表现其书法艺术的全部内涵。完整的艺术必须是成篇章的作品。对全章来说,单个字只是局部,对单个字来说,点画只是细节。安排好点画,其实殊非易事。而将全部单字组合成篇章,使其内涵构组得以彰显,亦绝非只是“纸上得来”。2007年,他的书法作品在五万多件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得九届国展最高奖——楷书一等奖,评审委员会给他这件作品的评语颇中肯綮:“此件楷书作品胎息颜真卿《告身帖》,而不为其法度所囿,自出机杼,别开生面。特点之一为以篆籀笔法书写,精妙与粗放并施,同时融入行书笔意,举重若轻,线条圆浑劲健不失灵动。特点之二,乃字法丰富多变,或宽博,或峻拔,开合不失其度,大小不觉唐突,或平正端庄,或错落险绝,个别字以草法调节,如‘不‘然,既未破坏楷书的整体风貌,又增强了整篇作品的感染力。特点之三是一变司空见惯的纵有行、横有列的齐整章法为行距,有宽有窄,字距有远有近的错综章法,形或虚实相生,疏密相间,浑然天成的章法布局。加以大胆的使用张墨和考笔,使通篇作品层次丰富、神采焕发、格调高古雄浑、和谐自然,表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求新求变的创作意识,为楷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诚哉斯言。
李国胜把“道法自然”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书家只有把自己的性灵化入自然之道中,其书法才能与自然相合相契,融入自然之道而不朽。“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立言,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天地人是自然界“三才”,人自己就是自然之道的一个构成,心灵则是自然之道的具体体现。认识了自然规律,又将这规律用之于艺术,这便是心灵艺术的自然之道。
于是,“浑茫”与“飘举”,成为李国胜书法精神之两元。
国胜之为书,“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道”(元学者郝经语,见《陵川集》),这个境界,算是“无相之境”,书法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书法了。无我无相,一切回归自然。
这便是李国胜。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沧州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