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像的谱系
2016-05-14
20世纪上半叶是一段战乱纷扰的岁月,中国当时的摄影也因为1930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突变,从摇摆于与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融合和现代主义的初步探索,迅速转变为抗战宣传为核心的基本面貌,并且在其后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摄影的基本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与其它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一样,在如此历史背景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密切相关的影像被冠以“红色”之名。
从抗战开始至新中国成立的是红色影像体系建构期,而这期间的影像史,前续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期,后接的是新中国至今的中国摄影面貌。这一时期的红色影像以明确的指导思想、程式化的独特风格、摄影队伍的规模培养和管理,而对后来的中国现代视觉体系、尤其是新闻摄影有着直接而具体的影响。历史是由无数个幽微而鲜活的细节构成的,影像其独特的记录属性,在对历史的还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红色影像直到现在仍然作为红色符号广泛传播着,但遗憾的是,很长时间以来这段时期的影像没有被系统整理,因为其中的不少影像如同其他革命时期的档案一样,仍是非公开的资料,另外,因为红色影像的奠基人沙飞曲折的人生结局,也使得这段影像史研究在建国后长时间被回避。
了解历史是我们理解当下的钥匙,甚至是我们走出眼前谜局的线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机构开始关注红色影像,不少摄影家的后人在极力推动着相关史料的收集研究;一些学者将此作为自己的学术专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胡佛图书馆等高端学府已经于数年前开始举办相关展览、专题研讨会和文献收藏。
本专题涵盖了红色影像研究与考证的不同侧重点:陈卫星教授通过《红色影像的视觉体系与文化政治》一文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影像叙事元文本和元话语形态是如何一步步被定格,进而成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个典型的符号学用语;摄影史研究者司苏实自2007年至2012年协助老摄影家顾棣整理、采访、考证、修订与红色影像有关的大量史料,并陆续实地踏访许多照片的拍摄地,通过丰富的个案研究走出了一条影像史料的田野调查之路;青年学者高初在大量的采访中发现,在把战争期间的样册让至今健在的摄影者确认时,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是错误的,他的《摄影训练班:战时摄影机制的生成》一文成型于采访基础上获得的宝贵一手史料,揭示了红色影像如何以摄影培训班的形式,从历史语境中个人对影像的体认出发,到影像生产的规模化和体系化的过程,就像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在这一梳理过程中,红色影像的谱系正在逐渐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