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洛哥:走人天方夜坛

2016-05-14未小宝

幸福家庭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拉喀什北非摩洛哥

未小宝

出发前,摩洛哥是《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匣子,是《北非谍影》中暗流汹涌的Ricks Cafe,是《唯爱永生》中英国戏剧改革者克里斯托弗·马洛成为吸血鬼后的藏身之所,是三毛笔下哭泣的撒哈拉。这个北非阿拉伯国家,在那些故事与传奇中,像是情感满溢的容器。

然而,尽管现任摩洛哥王后拉拉·萨尔玛不遗余力为阿拉伯妇女努力争取着应有的权益,但在这个穆斯林传统仍根深蒂固的国家中,女性的声音依旧微弱。如同摩洛哥女作家梅尔尼斯笔下,禁苑之中的那些面目模糊的女人,她们说话、行走、歌舞,却越不过四面高墙。

10月摩洛哥的气候若是在其他国家,完全可以穿上热裤与短裙穿街走巷。然而为了安全和对当地信仰的尊重,我们最终把轻薄便服、热裤与小背心,拿出了行李箱。当我们终于走入这天方夜谭的国度,与那些不同程度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女人擦肩而过时,就像两个相互平行却又完全迥异的世界,在遥遥相望。

卡萨布兰卡的月

抵达卡萨布兰卡的第二天,换完钱并办理好当地电话卡后,我们一路闲逛着走去哈桑二世清真寺,路上经过《北非谍影》中的Rick's Cafe与古城墙,以及坐满了无所事事的男人们的咖啡馆。女孩们见到相机,迅速掉转头躲入阴影,却会笑着窥望你。不远处,已能看到哈桑二世清真寺的轮廓。

哈桑二世清真寺耗资5亿美元,大殿据说可容纳2.5万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则可容纳8万穆斯林同时礼拜。它的建造初衷源于哈桑二世的一个梦: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于是,这座清真寺选址在穆斯林世界最西部的卡萨布兰卡,并且有三分之一位于大西洋上,钛合金铸造的大门有效抵御了海水的腐蚀。

我们到达时,高耸的方塔在地面投下了巨大阴影,只有带上墨镜才能仰望宣礼塔精美繁复的伊斯兰图案。内庭台阶上错落地坐着不少人,大殿走廊内侧则堆着朝拜用的草席。清真寺内不设凳子,方便人们朝拜与席地交流。

沿着清真寺的海边堤坝向灯塔走去,脚下是荒漠般的红土,呼吸着的却是大西洋咸涩的潮气。当地的男青年们,无论坐在车里,还是扎堆走着,都会用蹩脚的日语向亚洲女性游客打招呼。40分钟后,清真寺在弧形堤坝的另一端出离于海上。

随着朝拜时间的来临,人群愈加密集,穆斯林自四面八方而来。《一千零一夜》中的奇妙画面,突如其来地出现:带着尖顶帽子的老人,好像从时间的另一头走来,独身一人坐在大理石台阶上;将全身收裹在穆斯塔哈布中的妇女,跟从丈夫前来礼拜,偶尔她美丽的双眼会与你对视;卖蜗牛(其实是一种海螺,当地人说是蜗牛)的小摊前围满了顾客,小碗摞起,蜗牛壳成堆。等走回清真寺的广场,再一次回首望去,晚霞艳目的色彩,已将人间燃烧。另一边,阿拉伯的圆月正在天幕中隐现……

遇见北非的一场雨

自卡萨布兰卡出发,搭火车前往马拉喀什。二等座没有座位号,慢了半拍的我们约有一半时间只能坐在过道的行李上。

预订的旅店Raid Signature 位于老城区狄玛爱佛纳广场附近,由一位旅居此地的法国老板经营着。出租车在老城入口处停下后,他派人用小三轮车把我们的行李带去旅社。旅社所在的小巷子中,高耸的红墙面上攀爬了整片的蔷薇,墙面夹拢出极窄的小巷,阡陌交错。

第二天上午从巴西亚宫殿出来后,天色愈加昏暗,距离不远处便是被唤做“黑人之门”的阿格诺门(Bab Agnaou),位于麦地那(即旧市街)南侧,据说为昔日苏丹前往王宫所使用的门户,建于12世纪的阿蒙哈德王朝时期,是马拉喀什市区内十九座门之一。

灰黄色的城墙在飞得纷纷扰扰的鸽群衬托下,铺面而来一种史书般的厚重感。不久,一场暴雨轰然落下。我们迫不得已找到一家简陋的商铺避雨,看着北非10月的暴雨中人来人往,匆忙的人群中,还夹杂着穿羽绒服的当地青年,颇为诡异。

而雨过天晴,恰恰适宜在园中漫步,尤其是在一座建造在干旱之地上的秘密花园中。

“线条之优雅,首先取决于其结构的纯洁和精致。”出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的伊夫·圣洛朗终生与美为伍。这位皮肤白皙、有着冷峻五官的天才设计师,在1976年的一场发布会后,将热情转移到了摩洛哥、中国、西班牙等民族式审美。不知是否也因此,让他于1980年同好友皮埃尔·伯奇接管下马拉喀什的这座Majorelle花园。相较于其他伊斯兰建筑,这座庭院让人感觉更为舒适与放松,它适度的透气感,削弱了传统阿拉伯庭院的孤寂。

花园最初由法国著名设计师杰奎琳(Jacques Majorelle)在上世纪20~30年代所建。2008年,伊夫·圣洛朗病逝后,他的骨灰按照其遗嘱被撒在这座美妙的花园中。在占地约12公顷的花园里,摇曳的竹影为阿拉伯庭院平添了来自东方的虚实之境,各色仙人掌之间彼此迥异、遥相呼应。

花园并不大,走得快些,数十分钟就会逛完。在尽头宝蓝色的主建筑背后,我们能看到柏柏尔族博物馆窄小的入口,博物馆替代了原有的艺术画廊,于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收藏着与柏柏尔族相关的各色展品。弯曲的长廊两侧,罗列着自里夫山脉到撒哈拉,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柏柏尔人的华服、美饰,以及他们生活的丰盛百态。虽然馆内所有的说明和语音仅使用法语,幸而藏品与建筑之美是另一种语言,可以穿透巴别塔的遗憾。

撒哈拉的星

从马拉喀什出发,沿着阿特拉斯(Atlas)山脉驱车前往撒哈拉。出发不久,就能看到皑皑白雪在阿特拉斯山上闪耀光芒,那里也是摩洛哥境内滑雪场的所在地。自雪山上融下的冰水,浸润了山区中的绿洲与山谷居民。

第二天抵达沙漠边缘时,已近黄昏,驼队已等候多时。

撒哈拉的沙非常细密,并有着不为人知的地下水源。风在微红的沙丘上留下吹拂的痕迹,间或印刻着动物的脚印。这片沙漠曾被视为“死亡之地”,却被阿拉伯人用骆驼改变,牵引出一条细细的贸易路线,将地中海与大西洋连接起来。

商队曾经历的艰辛近乎传奇。而对于我们这群城市客来说,尽管有着厚实的坐垫,却还是在单峰骆驼的背上被颠簸得够呛。

傍晚到达营地,吃完塔金锅和库斯库斯(阿拉伯小米)后,顺带跟着柏柏尔族牧人学打简单的手鼓。皎洁的月亮升起,这意味着银河将因月亮的光辉而逊色。于是我们起身走向沙漠更深处,期望把握住这月色尚未撩人的夜晚。

远离营地灯火之后,整条银河似球幕般出现在头顶,视线所及的每一寸空间,都被星子填满,除了这些来自亿万年前的闪烁外,再无其他。劳伦斯·M·克劳斯曾说:“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的、最有诗意的事情: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是星尘。”

正在仰头的所有人,空中掠过的飞鸟,包括我们脚下所踏的每一粒沙,也都是星尘。

(摘自《私家地理》2016年2月刊)

猜你喜欢

马拉喀什北非摩洛哥
《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实施路径研究——兼论图书馆实施之策
北非花园
摩洛哥椰枣年创收20亿迪拉姆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一带一路”文化使者采风摩洛哥
北非路痴来集合
马拉喀什记忆
大数据视野下西亚北非与中国经贸合作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
北非印象·摩洛哥
论著作权法中分层式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以《马拉喀什条约》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