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区房为什么在国外不流行

2016-05-14王一

幸福家庭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区入学移民

王一

这是一场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所谓学区房也因就近入学的规定而贵得惊人。

在很多国家,“学区房”往往是孩子可以享受到更优质教育的通行证。临近重点学校的房产,不仅具有较高的升值潜力,其抗风险能力也较强。但是,德国的父母却不大会为“学区房”买单,这是为什么?

不存在“重点小学”的概念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国家的家长形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择校线路图,从小学开始“千军万马”就在挤重点学校的“独木桥”上。而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是不存在“重点”这一概念的。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比较均衡。

在德国,教育事业属各联邦州的管辖范围,因此各州的学校体制和规定都有所不同。但在大部分联邦州,公立小学都实行分片区就近招生的原则。这样的规定可以避免出现某些学校人满为患、另一些学校招生不足的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同时方便家长接送。大一点的孩子自己上学放学也不用跑远路。即便是在可以自由择校的北威州、汉堡等地,家长们也不一定能把孩子送到自己眼中“理想”的小学。如果某个学校报名的人太多,校方仍然可以按照就近原则招生并佐以择优录取或抽签等办法。

如果家长对指定学校不满意怎么办?首先,家长可以向政府提出异议,陈述理由,力求达成妥协。如果不行,还可以到行政法院打官司。再有一种选择就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数量很少,家长还得掏腰包交学费。而德国的公立学校不收学费,政府还替学生缴纳部分书本费。

学区房并未被哄抢抬价

据明斯特大学对大约1000个柏林家庭的调查,大多数家长们都很重视为孩子选择小学。班级有多大、师资状况如何、业余活动组织得怎么样都是家长们考虑的因素,当然还有自己的“感觉”,比如有的家长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移民背景学生比例高的小学。

家长有这样的想法也有着社会背景:为了应对劳动力的缺口,德国不得不放宽移民政策。大批土耳其、东欧国家的劳动力蜂拥而入;加之德国一直以宽容、和谐、注重人权的形象示人,因此收留了大量移民。这些移民大都留在工作机会相对较多的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大城市,并在这些大城市中形成移民集中的区域。移民的孩子德语水平普遍偏低,家长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又忙于挣钱,无暇管理孩子的学业,孩子学习能力相对差。而在课堂上,老师为了保证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也能跟上,放慢了教学进度,使很多有能力的德国孩子受到了影响。因此,很多原本住在这个区的重视教育的家长纷纷搬家。

因为这样,很多德国人,在换房子的时候,也把房子所处的区有“好小学”放在找房参考标准内。

但所谓“好小学”周边的房价并没因此被哄抬高。原因有二:

首先,为孩子入学搬家的家长相对还是少数。德国教育比较多元化,除了上大学外,还有很多不错的选择。德国大多数家长信奉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不喜欢外语或哲学,那去做一个高级技工也不错。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收入,在德国,蓝领和白领差别并不大,技术工人甚至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德国的“报户口”制度并不是必须以本人拥有产权的房子为参考。在德国,如果搬家换房,无论买的房还是租的房都要去市政厅“汇报”。从此你的税费、罚款和各种各样的通知单就会邮寄到这个地址,而孩子入学的学区也是以此为依据。简言之,租来的房子也能报户口作为上学凭证。因此,即便真的因为想让孩子上个所谓的“好学校”而搬家,只需在此区域租个房即可。

总的来说,德国家长教育理念比较成熟,不会“一窝蜂”做同一件事,他们大多会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做选择。

这些国家为何不追捧学区房

美国:租房寄宿也管用

美国的中小学校分为两种,即公立和私立,而“学区房”的概念只是针对公立学校而言。美国公立学校采取学区管理方式,学生入学基本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在该学区范围内居住并且拥有房产的所有权者。家长前往学区办公室帮助小孩办理入学登记时,提供水、电、瓦斯证明即可。

二是如果没有在学区内置业,也可以通过租房的办法来实现“就近入学”,只要注册时携带租房合约及证明在该处居住的各种账单即可。

三是如果安排小孩在该学区内寄宿于他人家中,也可邀请该房屋拥有者作为小孩监护人,经过一定申请程序后办理入学手续。

由于美国对“就近入学”的政策十分宽松,所以转学手续也较为简单,居民们只要得到两个学区的准许,一般就可以实现跨学区就读。如果转学是因为孩子成绩或学习上的问题,原校辅导老师需提供相应证明。如果是出自家长意愿,则需家长陈述转学理由。

英国:好区域未必是学区房

在英国,一些所谓的好区域的房产未必是重点“学区房”。英国政府要求每一个开发商的楼盘必须有一部分是廉租房,在很多好的街区也都有英国特色的经济适用房。这样一来,大部分学校都拥有不同背景的学生,也不会受到过度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大部分公立中学是综合性学校,就是说录取是按“就近原则”;一小部分好的公立中学是按照入学考试成绩录取的。这就是所谓的文法学校或者精英学校,一流的文法学校比很多私校还要好。如此一来,以考试录取而非以学区录取的话,英国“学区房”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

日本:教师两年一轮换

日本的小学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私立小学很少,学费不菲;日本绝大多数孩子都上公立小学,全日本公立小学的硬件设备基本相同,教师实行每两年轮换流动制,这两条保证了全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据一位日本教师说:“东京最中心区的学校和北海道最边远的小学硬件设备基本没有差别,任何老师都有轮换到农村教学的机会,越是偏远的地方晋升越快,所以大家都会更加努力。”

在日本,小学的入学选择不是难题。日本的就近入学是以居住地政府登记的居住地址为依据来决定学区和学校的,即家搬到哪里,就可在哪里就近入学。因此,日本家长无须为高价的“学区房”而担忧。

(摘自《解放日报》2016年3月21日)

猜你喜欢

学区入学移民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入学面试
学区房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