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欢”一词中的“易于”义及其来源

2016-05-14冯文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喜欢古汉语义项

冯文静

内容摘要:“喜欢”一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高频率的使用使得“喜欢”一词在固有意思之外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含义,本文拟从“喜欢”一词中的“易于”义出发,在大量语言事实和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喜欢”一词中“易于”义的存在与来源。

关健词:喜欢 易于 喜 语义分析

普通话口语中常有“我喜欢生病”,“这孩子上课喜欢开小差”等说法,就目前学术界对于“喜欢”一词的研究来说,多属于“喜欢”类词的同义辨析与含有“喜欢”的句式分析,对“喜欢”一词本身语义的解读较少,无法对类似“我喜欢生病”等句子中“喜欢”一词的用法做出合理解释。本文试图从共时的角度,以现代汉语词典及方言词典中出现的例句和北京大学语料库的语言材料为依托,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和语言材料的分析,得出“喜欢”一词中“易于”义的存在,同时也将从历时的角度,根据现代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趋势对构成“喜欢”的“喜”的意思进行追溯,在综合各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从语义变迁的有关理论梳理“喜欢”一词中“易于”义的来源。

一.“喜欢”一词中“易于”义的考证

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喜欢”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喜欢”的有效语料为27262句。在对这部分语料进行整理和对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包括《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3》、《国际标准汉字词典》、《现代汉语辞典》、《现代汉语八百词》、《词源》和《新法编排汉语词典》)的查录中,通过比较分析,除《国际标准汉字词典》中“喜欢”有易于义外,“喜欢”被常用其他常用词典收录的义项主要是两个:

①对人或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②愉快;高兴

但是在口语中有“我喜欢感冒”、“我喜欢摔跤”、“这孩子上课喜欢开小差”(本文只讨论上述句子中“感冒”、“摔跤”和“开小差”等作为谓语中心词的情况)和“铁喜欢生锈”等等句子的存在,而且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显示,哈尔滨、济南、南京、贵阳、乌鲁木齐、丹阳、温州、萍乡、黎川、于都、梅县、广州、建瓯、万荣、武汉、成都、洛阳、西宁、银川、金华、南昌、南宁平话、绩溪、上海、建瓯、万荣等地区对“喜欢”一词的解释都和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中的两个常用义项一致(有的只含上述义项中的一个),只有长沙话在上述两个义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常常发生某种行为或容易发生某种变化”这个义项。这个义项可以解释上文中提到的句子,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上述句子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在长沙方言地区,即使有的地区不存在类似的使用,但是在不影响这类句子在日常交流中的句意理解,所以“我喜欢感冒”等句子不能简单的归纳为方言现象。

同时在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中,还列举了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与之类似的句子,如:

1.其实,平常也很少自己去思考,自己是不是一个喜欢埋怨的人?

2.为追求正义和真理,喜欢与人发生冲突,却让别人误以为很权威、很凶、很欺压人。

3.由于初中生的肌肉容易疲劳,喜欢东倚西靠,即使……

4.由于人们总是心系得失,不能抛弃你、我的分别,总是太喜欢自作聪明,所以……

5.很多男孩子在学校里喜欢互相推挤,喜欢打架,乱扔食物等,这些行为……

6.外地人在北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警察,就怕警察查暂住证。特别是画家村附近的警察,最喜欢查画家的暂住证了。

“喜欢”的两个常用义项“愉快;高兴”和“对人或物有好感或感兴趣。”都无法合理的解释上述句子中的“喜欢”,相反“易于”更能解释上述句子中的“喜欢”。

以上文列举的现代汉语词典及方言词典中出现的例句和北京大学语料库的语言材料为依托,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和语言材料的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喜欢”一词中是有“易于”义的存在的。

二.“喜欢”一词中“易于”义的衍化过程

(一)“喜欢”的历时语义分析

为了便于讨论,结合上文对“喜欢”义项的归纳,将“喜欢”分为愉快高兴义、感兴趣义或有好感义以及容易义,分别记为喜欢1、喜欢2、喜欢3。

1.喜欢1:愉快高兴义。“喜欢”两字连用最早见于东汉,用作形容词,在句法成分中只充当谓语,表示“高兴、愉悦”,即喜欢1,如: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后经历六朝到隋唐一直是喜欢1占据主流,且在隋唐开始广泛使用,如《全唐诗·睹野花思京师旧游》“如今变作村园眼,鼓子花开也喜欢。”

2.喜欢2:感兴趣义或有好感义。元明时期喜欢2开始出现,作动词的用法,在句法成分中只充当谓语,但也不多见,一般出现在元曲和明代小说中,如《全元曲·杂剧》:“(梅香云)姐姐。你喜欢甚么?”自清代开始,“喜欢”一词已变的很常见,喜欢1和喜欢2都较为常见。

3.喜欢3:容易义。喜欢3在古汉语中并无明显例证,且无法从喜欢1和喜欢2中引申出喜欢3,即古代汉语中是不存在喜欢3的用法的,喜欢3是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从喜欢3意思和用法来看,它与古代的“喜”字更为接近,是同属于表心理情绪的语素“喜”与“欢”连用后,其语义重心在“喜”这个语素上的结果。

(二)古汉语“喜”字中“易于”义的衍化

上文中提到,喜欢3是古汉语中“喜”这个语素残留的结果,但古汉语中“喜”字语义中也无直接的“易于”义,故笔者接下来对古汉语中“喜”字的“易于”义进行分析。

“喜”字本义为快乐,后引申为动词喜爱;爱好,“喜爱”义是古代“喜”字最通常的意思,“喜”的“易于”义在古文中并不常见,它是在“喜爱”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喜”从“喜爱”义能愿动词到“经常发生”义频率副词和“容易发生”义情态副词这一过程中,各大家都给出了相似的意见。钱钟书也在《管锥编》中曾经提出:“又王献之《帖》:‘兄喜患散,谓因服散而常、或易、或多患热病;今语亦云‘热天小孩儿头上爱生虱子,吃的东西爱坏,‘爱即‘喜耳。”[1]对此,江蓝生先生有更为清晰的解释,“凡人喜爱的事往往就愿意做、经常做,所以引申出“容易、经常”的意思来。”[2]董志翘、蔡镜浩持同样看法:“喜”作为动词有“喜欢”、“爱好”义,凡喜欢、爱好的行为、状况就容易经常发生,故引申而为副词,有“容易、常常”义,其来历正与副词“爱”、“善”的情况相同,是一群同步引申产生的副词[3]。

以上各家对均提出“喜”中含有“容易、易于”,但对于“喜”从本义到“易于”义的过程未做详细阐述。笔者通过对古代汉语“喜”字用法的相关考察,得出“喜”在“S+喜+VP”这一语义结构中从“喜爱”到“易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喜爱”义到“习惯于”义的演变。在此阶段,S和VP的指称范围都得以拓展,从指称的主体方面S来看,“喜”大部分情况下是指人的,但也发展到指物,如果“喜”用在人身上,即S是人,具有自主意识,对VP具有一定的可控的性,但相对于“喜爱”义来说可控性已大大降低了;同时此阶段“喜”也可用在动物身上,多表示适合某种生活环境,这种情况下“喜爱”义中表示内心的积极生理情感已经弱化,这一点和谓词性成分VP由“喜爱做某事“自然过渡到“习惯做某事”重合,同时从“喜爱”发展到“习惯于”也是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的。如:

①……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赋》

②齐人喜当风扬去黄衣,此大谬。(《齐民要术》)

(2)第二阶段:“习惯于”到“经常”义的演变。在此阶段,“喜”为频率副词,在“S+喜+VP”结构中做状语,其语义常理解为“经常”,表示经常进行某种行为或长期处于某种状态,突出VP出现的频率高。从指称的主体方面S来看,也有人或非人的区分,但此时的S对VP的可控性都不高。例如:

①疗人心孔昏塞,多忘喜误。(《肘后备急方》)

②夏喜暴雨,冬则积雪。《洛阳珈蓝记》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认知基础上,人的爱好、习惯和物的习性,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都会经常发生。

(3)第三阶段:“经常”义到“易于”义的演变。在此阶段,“喜”从表频率的“经常”发展到表结果的“易于”,同时又充当动词“容易”,说明事件发展的倾向性。例如:

①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金匮要略·痰饮咳嗽》)

②人命难知,计算喜错。《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

③利剑多缺,真玉喜折。(《祭杨庶子文》)

事件的倾向具有两面性,在上述例子中,“喜”表示的倾向性更多的偏向消极和难以控制的一面,这与“喜”字本身所包含的对某人或某事物有某种积极的情感、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是相悖的,至此,“喜”字完成了从积极可控的“喜爱”义到中性不可控的“易于”义的转变,这一语义演变路径为:喜爱→经常→易于。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随着主体S对谓词性成分VP的可控性的一步步减弱,“喜”从“喜爱”义能愿动词一步步发展到“经常发生”义频率副词和“容易发生”义情态副词,同时在现代汉语中,“喜”在表示“易于”义的时候被添上了同义词“欢”,形成一个表“易于”义的副词“喜欢”,“喜欢”的这一意义只在现代汉语中出现,表“易于”的副词喜欢和产生于古汉语的动词“喜欢”在来源和意义上都是迥然不同的,仅属于同音词。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J】.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4]胡天娇.“喜欢”类词的多维辨析【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

[5]刘曼.同义词“好、喜、爱”的平行演化【J】.合肥:合肥师范学报,2015.

[6]李玉晶.河南南阳话的频率副词“肯”及其来源【J】.语言研究,2015.

猜你喜欢

喜欢古汉语义项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喜欢”和“需求”,才是坚持梦想的源动力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