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016-05-14刘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刘平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本身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场域,如何在知识达成的基础上做到阅读教学的松弛有效,将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将给出适宜的阅读教学改进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生成性

一.变被动为主动,有效的构建生成性课堂

通常课堂上主体都是学生,但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一般都不太容易提前进行规约和计划。生成的课堂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得深刻的感受,而不是知道感受。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提前进行预设问题的,并且这些问题通常都繁琐细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会想尽办法让学生走到一条具有统一标准答案的路径上。但是新的阅读教学迷失摒弃传统的“诱骗”、“钳制”、“强迫”方式,采用“条理化”、“框架化”,“板块化”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弹性设计。并且问题有很宽的问域,有较长的解答答距,具有非常强的现场型。比如教师会问“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这种非常开放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有较多的选择,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学生非常热烈的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示出来,例如在同样的一个教案,但是在不同的课堂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局面,这样原先预设的目标可以进行调整,教学质量标准不是看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由而多样的思考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目标会随时纳入弹性成分,看是不是及时的生成了目标。这样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景,然后再通过配乐、图片和文字等方式对其进行渲染,学生就会非常积极、轻松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样就不会再仅仅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进入到一定的情景之中,就会相互真诚的交流,这样就会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的构建有效地课堂生成。例如《秋天的的树》,这是一篇情感类非常强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绝俗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进去情境当中,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与语言实践。

二.设定有效地阅读教学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需要充分的利用小学生当前已经存在的主体意识对其进行发展,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日益丰富。通常情况下,学生读懂文章但是不知道怎样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将问题分成直接型问题、间接型问题和脑中问题,教师对其进行示范。教师将自己怎样思考问题的方式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方式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大脑中所产生的各种想法,这样教师就能知道究竟是哪个环节导致学生不能回答正确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来说,好的示范、阅读的难易程度以及恰当的教材都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的把握语言的感悟,使得学生的预感能力提高,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引导学生正确的感知和辨析,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培养个性化阅读

对于那些在阅读上面有着比较高效率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看见”文中的人物、活动和一些活动所开展的细节,但是对于阅读效率比较低的学生来说,就会有一些阅读障碍,这些学生通常都不能对文本进行想象。学生主要是依靠教材进行学习,学生阅读需要文本,阅读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通常在课堂上,老师会提问一两个可以带动整篇文章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可以进入文本,感受整篇文章意境,使得学生可以产生直接的感受进而使得学生发挥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唤起学生情感上的活动,使得学生通过想象来表达出具有个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想象可以渗透在阅读过程中每一个方面,想象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比较直观的媒介如多媒体、歌曲、文字、动画、图画等对学生的想象情绪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可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且不断的变换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得学生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学生在一些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