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6-05-14谢有顺李德南
谢有顺 李德南
本期“新锐”栏目推出的作家是潘小楼。
潘小楼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广西籍青年小说家,出版有中篇小说集《秘密渡口》。她也从事电影、戏剧方面的工作,所创作的话剧剧作《女孩们》曾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演出。独特的地域生存经验,还有艺术方面的实践,使得她的写作有不同于同代作家的一些特点。
为了更好地对她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李壮和梁盼盼两位青年批评家来写作评论。
在《“类型”反转如何传动历史反思》一文中,梁盼盼主要是从类型叙事的角度对潘小楼的小说《喀斯特天空下》进行解读。梁盼盼尤其注重对小说中的詹优优与詹嘉民这两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既有类型学的意味,也有社会历史的视野,显得深入而独到。她在文中还指出,“作为‘80后,潘小楼能以小说叙事形式的机巧去撬动与传带历史反思,这创造力与冲劲见出其年轻,实现构思时的浑然流畅足见其老到。如果说作为读者,仍有心未足处,便是希望在类型人物反转之余,能有与类型的撕裂、对类型的撕裂。”
李壮的《小楼一夜听春雨》一文,是关于潘小楼小说的综论。他先是从个人读潘小楼小说所引发的感性经验讲起,继而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形式将潘小楼小说的特点一一呈现。此文写得有见地,也有才情。“潘小楼的小说里有四季的变化,这种变化未必是在同一篇小说里完整地表现出来,更多时候是在不同文本的并置和对照中得到显现,并且在近似中又有微妙的不同:《端午》是湿溽、《小满》是闷热、《女孩们在那年夏天干了什么》里有一种微微眩晕的中暑感;《秘密渡口》的清凉透着寒意,《魁山》弥漫着隐隐的萧瑟,《喀斯特天空下》则像文中的地下河流洞口一样临界于冷与热两个世界的边际。更重要的地方在于,节气的转换在她笔下并非耽于外在,而是渗入了人物的性情。外部环境的微妙变化,感知于肉体,更作用于内心;它不仅推动了气温计里汞柱的升降运动,更参与了小说人物的定性和塑形。” “潘小楼的小说中具有一种古典与现代并在的奇特风味。其古典之处在于对外部世界的书写:偏远却热闹的西南小镇、随自然轮转波动起伏的温度感知、在现代世界侵入的大背景下尚未彻底消亡的民风民俗等等。但当所有外部世界元素进入文本和人物的内部,出现的则又是一种充满现代意味的变异:孤僻的性情、躁动的青春、遥不可及的安定感、渴望救赎的心。” 诸如此类的分析与论断,读者们在阅读潘小楼的小说时不妨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