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2016-05-14李蓉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因素

李蓉

【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 以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诊的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讨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合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4%,两组新生儿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1d,总胆红素对无明显变化,治疗3d、5d后实验组总胆红素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根据患儿病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对于改进患儿预后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素;对策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为多见的症状,通常以测试其血清红素水平来评定黄疸程度。尽管,绝大多数新生儿是在出生后出现黄疸,但临床上仍要警惕部分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有学者研究发现[1],未经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含有潜在神经毒素,高胆红素血症往往提示新生儿患有其它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若长期未得到治疗,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全。本次研究以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诊的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组的患儿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收获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接诊的120例新生儿经检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成实验组合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男婴35例,女婴25例,胎龄38~42周,平均胎龄(38.6±2.5)周,出生时体重2.5~4.8kg,平均体重(3.1±1.5)kg;血清总胆红素值240.1~487.9umol/L,平均(345.7±12.5)umol/;黄疸出现时间为出生后2~12d,平均(4.8±2.0)d;对照组男婴34例,女婴26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8.3±2.2)周,出生时体重2.4~4.9kg,平均体重(3.2±1.7)kg;血清总胆红素值239.8~488.0umol/L,平均(346.5±12.7)umol/;黄疸出现时间为出生后2~11d,平均(4.6±2.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诊治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包含饮食、生活,及相应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向新生儿家长讲解黄疸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生概率、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预后处理。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容易造成家长焦虑、不安,医护人员要安抚患者家长情绪,耐心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消除患儿家长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第二,哺乳因素;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母乳喂养,可有效刺激患儿肠胃蠕动排便,同时还可为新生儿处理肠道菌群,降低胆红素在肝肠内的循环。新生儿出生后医护人员要鼓励母乳喂养,并选用正确姿势喂养。如果患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应暂停母乳喂养,暂停期间内可使用吸乳器将乳汁洗出,保证母乳正常分泌,方便患儿在黄疸消除后继续母乳喂养。

第三,病情因素;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患儿体温、呼吸、脉搏等参数变化情况,同时要记录好黄疸出现时间、进展和相关症状。观察皮肤颜色、患儿哭泣声、吸吮力等,进而判断患儿胆红素代谢情况,同时警惕胆红素引发脑病,若出现则及时通报上级进行救治。

1.3 疗效判断

本次研究疗效判断为治愈、有效、无效[2];治愈:治疗5d后患儿血清红胆素恢复正常,黄疸完全消失;有效:治疗5d后血清红胆素降低,但未恢复正常水平,黄疸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后5d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下分析

本次研究应用 SPSS 1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5d后,实验组治愈4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治愈3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4%;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时期胆红素水平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1d,总胆红素水平对比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3d、5d后实验组总胆红素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相关数据表明[3]:在新生儿中约有60%足月儿与80%的早产儿在出生一周内出现黄疸,皮肤黄疸一般是积聚脂溶性胆红素引起。生理性黄疸和短期胆红素上升属正常表现,但病理性黄疸和连续上升的胆红素可能对新生儿神经发育造成破坏,诱发多种新生儿并发症,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在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病情、降低高胆血红素水平。

本次研究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4%,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1d,总胆红素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实验组治疗3d、5d后总胆红素分别为48.5±11.9、15.1±3.8,对照组治疗3d、5d后总胆红素分别为97.6±15.3、22.9±4.8,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而言,通过对黄疸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降低总胆红素水平,对改善患儿预后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宋荣红.正常足月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民间疗法.2012,03(12):36-37.

[2]李无为.13,63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体重的测量[J]. 武汉医学. 2013,01(01):44-45.

[3]张超.水疗结合抚触法对正常足月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外医疗. 2014,04(05):21-22

猜你喜欢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妈咪爱和思密达联合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换血治疗对5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疗效分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危险因素调查
血清中NSE及S100B蛋白检测对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