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分析

2016-05-14赵宁宁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7期
关键词:安全性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赵宁宁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0例,将其中并发新发房颤的5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组,将未发生房颤的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又可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试验A组(心肌梗死后24h内发生房颤)和试验B组(心肌梗死后24h后发生房颤)。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试验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及高血糖率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吸烟史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衰、死亡的概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发生下壁心肌梗死的概率较试验B组及对照组高,试验B组发生前壁心肌梗死的概率较试验A组高,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合并高血压或高血糖等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密切相关,需引起临床注意。

【关键词】 重组人尿激酶原;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安全性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被堵塞,血流减少甚至被中断,从而导致心肌持续缺血而引起局部坏死[1]。临床上,常常用再灌注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而再灌注治疗中最常见的则是静脉溶栓[2],心房纤颤是心肌梗死常见的危险并发症之一,其临床预后较差,需引起临床重点关注[3]。本文为进一步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或高血糖等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密切相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等患者,将其中并发新发房颤的5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组,将未发生房颤的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又可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试验A组(心肌梗死后24h内发生房颤)30例和试验B组(心肌梗死后24h后发生房颤)28例。其中试验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分布在52岁-76岁,平均年龄为(65.5±1.4)岁;试验B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分布在48岁-72岁,平均年龄为(64.8±1.1)岁;对照组男104例,女78例,年龄分布在47岁-71岁,平均年龄为(55.2±1.3)岁。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有患者进行一周的心电监测,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根据体表心电图结果对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进行定位[4],分析是否发生房颤,将其中新发房颤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将未发生房颤的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又可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试验A组(心肌梗死后24h内发生房颤)和试验B组(心肌梗死后24h后发生房颤),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疾病的临床特点。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经过统计后发现试验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及高血糖率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吸烟史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

试验组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衰、死亡的概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 试验组患者梗死部位比较

试验A组发生下壁心肌梗死的概率较试验B组及对照组高,试验B组发生前壁心肌梗死的概率较试验A组高,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 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为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或高血糖等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合并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衰、死亡的概率较常规心肌梗死患者高,且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密切相关,需引起临床注意。

【参考文献】

[1]范婷婷, 许邦龙.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与继发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相关性分析[J]. 安徽医药, 2015(3):515-517.

[2]马树旗. 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心房纤颤的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20):33-34.

[3]孟秀珍, 崔本龙. 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12):36-37.

[4]王淑琴.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 当代医学, 2012, 18(4):71-72.

猜你喜欢

安全性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的安全性系统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