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音乐审美与人文素养培育探究

2016-05-14钱叶

艺术评鉴 2016年7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教学

钱叶

摘要:经典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针对中学生一味地热衷于流行音乐,却不喜欢经典音乐的现状,音乐教师应依靠音乐课堂,关注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及实践性,努力探求如何使经典音乐艺术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经典音乐 音乐审美 音乐教学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一直致力于经典音乐的普及与推广,他曾这样说:“今天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被飞速发展的时代给拽着跑。在这样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里,我们其实更需要吸收一些积极的、美好的、经典的文化来使自己的内心回归平静、理性和平和,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沉淀,进而重新塑造一种共同的、美好的价值观。”那么作为中学音乐教师的我们,是否能让学生因为某一个契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此愿意追随音乐,懂得鉴赏音乐,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因为音乐而高尚起来呢?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喜欢接受新事物且兴趣广泛。于音乐而言,学生们张口就来的有两类音乐:一类是影视音乐,如电影主题歌或插曲;另一类是各大卫视选秀节目中一些歌手的成名曲或者翻唱作品。这些音乐之所以能为学生所接受,是因为媒体渲染、商业炒作以及流行歌曲自身生活化的语言和通俗易掌握的旋律。但另一方面,中学生他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一直都存在。一部分学生认为流行歌曲已是音乐的全部,当谈及古典音乐或者中国的优秀音乐文化时,学生或不屑或觉得那样的音乐高高在上,是音乐家或者音乐工作者才能企及的领域。学生对于经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截然不同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该如何让经典音乐艺术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优化,在开展经典音乐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经典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经典音乐的欣赏,以中学生的阅历与音乐经验,“盲听”无法消除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距离感与抵触情绪,更不能真正领会到音乐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所以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并参与情感体验和探索感知的学习过程。

例如笔者在优质课赛课中观摩到的一节《渔舟唱晚》。执教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片段,设问“这是周瑜拜访诸葛亮的视频片段,他们用什么乐器表现了自己的主张”。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关注到了乐器,由提问引发的更深的意义在于古琴这件乐器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功能,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提问,却把学生带入了特定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古曲的距离。随后又通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引出“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乐曲,也来寻求知音,希望找到懂得音律之人”,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动力去聆听后续作品。该导入环节十分流畅且有效,很巧妙地营造了聆听古曲清幽高雅的意境。

二、提问激发法——投下问题的小石头,激起思维的小水花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的提问,能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同样适用于经典音乐的欣赏。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多的提问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面面俱到、多而琐碎的提问,会让学生感觉疲劳,反而影响聆听效果;不从音乐本体出发或者指向音乐本体的提问,于音乐课堂是没有意义的;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问,反而拉远了学生与经典音乐的距离,无法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那么怎样的提问是有效果的?

有位老师在执教《回忆》时设问:“如果你是领袖猫,你会选择哪一只猫获得重生?为什么?”学生纷纷各抒己见,积极举手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教师借机向同学们一一介绍了各种猫不同的舞蹈类型——踢踏舞、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还有一只猫向我们走来,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本课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谈话式的导入,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参与进来的平台,不露声色地在音乐中又加入了音乐性的内容,显得专业又自然,从而很快获得了原本“借班上课”并不熟悉的学生们的信任,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自然、轻松、平等交流的状态下,去享受音乐学习过程。

三、故事激发法——让故事润色课堂

中学生反感传统的说教,但故事常常能化解枯燥的教育形式。课例来自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说到沃尔塔瓦河,就自然而然会想到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名曲《我的祖国》。1874年,斯美塔那染上耳疾,听力渐渐离他而去。对于一个作曲家而言因为喧嚣而格外诱人的世界正在消失,斯美塔那忧心如焚,他还没有讴歌过美丽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呢!从1874年发愿到1897年完成,整整5年时间,他一边徜徉在沃尔塔瓦河的两岸汲取灵感,一部将全部心血投注到新作品的构思和写作中。这部作品,就是如今流传很广,音乐会常演曲目《我的祖国》。”

在这个课例中,以情感为导向,自然而然地引入了音乐作品,渗透了德育教育,没有很明显的痕迹却深入人心,诠释了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音乐就有着这样的特殊性,不用语言却能起到感化的作用。而经典音乐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四、渗透激发法——经典与流行的碰撞

近年来选秀节目中也不乏一些融入经典音乐元素的作品,也得到了学生的关注与喜爱。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是排斥这类音乐,而是呈现方式的问题。流行音乐有着通俗的语言、投射人的内心、贴近生活,能让我们轻松愉悦地接受。甄选一些流行歌曲进入我们的课堂,为我们所用,成为学生学习经典音乐的“敲门砖”,这样的方式是可行的。经典课例《永远的莫扎特》中,听唱SHE《不想长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做比较,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出自神童莫扎特之手,一下拉近了经典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是拉近了学生与经典音乐的距离。关注到学生的审美需求,不失时机地开展经典音乐教学,学生就会觉得“高不可攀”的经典音乐其实就以某种形式存在在我们周围,才乐于去参与经典音乐的欣赏活动,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五、联觉激发法——相关音乐文化的通感体验

音乐教师需要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常向姊妹艺术寻求灵感,汲取营养,让我们的音乐课更加有广度、有深度、有魅力。

如有位老师执教《波莱罗》一课,抓住了作品的特点,从配器着手,在理清主题旋律的前提下,为学生展示了一棵勃勃生机的生命树,十分贴切,使听课的老师唏嘘不已,回味无穷。

经典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不该因为时代的久远而失色,教师应根据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经典音乐艺术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独特方式,让年轻一代人文素养得到有效培育,让经典音乐艺术融入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胡涛.拿什么调动学生——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婷婷.“问”之学问——浅议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4,(11).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音乐教学
简析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