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钢琴作品创作研究
2016-05-14刘兴可
刘兴可
摘要:我国的音乐界有很多著名的前辈,贺绿汀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一生创作的钢琴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但是,几乎每一首钢琴作品都融入了中国元素和中国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开拓意义。本文首先从贺绿汀钢琴作品具有的重要影响入手,分析了贺绿汀创作钢琴作品具有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贺绿汀 钢琴作品 创作特征 重要性
贺绿汀是我国非常著名的音乐创作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创作事业,并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通过研究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他所涉及的音乐领域非常广阔,不仅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创作,还包括音乐批评和音乐教育等等,他将西方音乐同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他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不仅能够体现我国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气息,具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为我国钢琴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贺绿汀的生命经历与音乐生涯
贺绿汀在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字安卿,原名贺楷,是我国的音乐家之一,在音乐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1923年,贺绿汀就读于长沙岳云学校,成为艺术专修科学系的一名学生,他的教师有陈啸、邱望湘等,主要学习和声、乐理、钢琴以及小提琴等等。1931年,贺绿汀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专,一方面学习音乐理论以及音乐作曲,一方面学习钢琴创作。1949年以后,贺绿汀担任我国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以及中国音乐协会主席等,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贺绿汀一生创作了260首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形式,主要代表钢琴作品包括《摇篮曲》《晚会》《牧童短笛》等等,主要歌曲作品包括《天涯歌女》《游击队歌》以及《四季歌》等等,贺绿汀的作品具有非常多的风格,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时代发展特征,一方面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另一方面又颇具审美水平和研究价值。
二、贺绿汀钢琴创作的重要影响
贺绿汀早期的五首钢琴作品推动了音乐人在日后的作品创作方法的创新,被很多作曲家借鉴,其中,《牧童短笛》这个作品在创作时,为了有效降低三和弦声响的突兀性,贺绿汀精心的处理了和声部门,将三和弦(附加六度音)作为作品的结束部分,和弦体现出其主导地位。而在《摇篮曲》中,贺绿汀将和弦进行分解和变体,这些创作方法在我国的钢琴创作应用非常普遍。在旋律的写作方面,贺绿汀将常用的音乐创作音节调式以及音乐旋律作为基础,既融合民族特征又不拘于民族曲调,能够彰显出民族音调中具有的美学内涵,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同我国民间音乐的联系。在和声创作方面,贺绿汀继承了诸多前辈作曲家民族化和声的探索成果,将和声创作划在大小调的功能范围内展开,结合运用细微的处理方法调和矛盾,风格独特,既展现欧洲和声的简洁、严谨等特征,又体现民族特征。在复调创作方面,贺绿汀有效的实现了西方的对位技法同我国民族的音乐词汇的相互结合,为我国后辈的音乐创作引领了方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贺绿汀创作钢琴作品具有的主要艺术特征
钢琴最早出现在西方,属于一种西洋乐器,流传到我国时间较晚。所以,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思维方式上与我国的传统乐器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我国的传统音乐一般都是单声思维,钢琴音乐则属于多声思维,想要创作出更多的能够体现出我国民区特色的作品,就需要作曲家首先熟练掌握我国民族音乐的精髓以及突出特征,充分运用钢琴这种乐器的基本特点,使用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作曲方法,有效的推动民族气息同时代气息的有效结合,使得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展现出中国的灵魂,同时还能够符合世界审美,贺绿汀早期的钢琴曲中,就能够既应用丰富的创作方法将我国的民族情感抒发出来,同时又能够把民族性同现代音乐完美融合在一起,使得钢琴作品能够鲜明的体现出“中国风格”。
(一)浓厚的民族情怀
在贺绿汀的钢琴作品中,最早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征,能够为听者展现出舒适、愉悦的情调,融合我国民族特色,丰富钢琴作品展现的内容和情感,让听众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钢琴作品的民族化特征展现来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旋律、调式、和声以及复调上,接下来,笔者从这四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其一,旋律上体现民族化。音乐的灵魂是旋律,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来说,音乐思维的单线性特征明显,所以旋律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其主导地位。在创作过程中,贺绿汀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对民族审美的习惯给予充分的尊重,将民族韵味通过钢琴旋律清晰的呈现给听众。在作曲选材的过程中,贺绿汀习惯从我国的民间音乐中选取创作素材,在按照作品主题,运用民家音乐创作的方法,对作品进行处理,这样下来,所创作旋律会具有很明显的民族化特点。
其二,调式上体现民族化。音乐创作风格会受到调式的影响。钢琴是来自于西方的乐器,所以,多数著名的钢琴作品都体现出欧洲音乐特征,贺绿汀则将带有民族风格的调式溶图到了作品中,使得大小调调式原本的额功能性特征减弱,同时,贺绿汀将五声音节调式体现在作品中,开创了先河。
其三,和声上体现民族化。我国的传统音乐具有单线性特点,钢琴则具有多声性特点,所谓多声主要指的就是和声,如何让这种全新的乐器演奏被人们广泛接受,是实现民族化的重点。贺绿汀在创作钢琴曲时,一方面尊重和声这一艺术要求,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和声色彩以及织体,并将二者统一到音乐中,用于进行音乐表达。
其四,复调上体现民族化。贺绿汀在写作钢琴作品复调的时候,能够合理的将我国的音乐旋律与西方的对位法有效结合在一起,贺绿汀有效的运用中国思维,将复调民族化变成现实。
(二)使用多样化的创作手法
在贺绿汀的作品中,很多沿用了相对传统的音阶调式,但是却没有局限使用民族曲调,他的作品同时吸收很多地方特色曲调、民间乐器因素等,实现钢琴音乐音调以及节奏的重组。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将所要表现的不同情感融合在钢琴创作中,使得作品变得更加饱满动人,让人听后难以忘怀。比如,作品《晚会》就是将民间锣鼓融入在乐曲中,作品《小曲》则是有效的运用了广东地方音乐曲调,作品《摇篮曲》中表现的音调则能够体现陕北民歌的特征。
四、结语
贺绿汀在我国的音乐创作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就其钢琴作品来说,贺绿汀有效的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特征和西方技法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使得我国的钢琴作品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得到了创新和发展。本文主要对贺绿汀钢琴创作在我国音乐界的重要性以及创作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对我国钢琴音乐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课题,项目编号:14C1027。
参考文献:
[1]杨靖.贺绿汀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浅析[J].大舞台,2010,(12).
[2]梁鹤.贺绿汀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分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01).
[3]董学民.贺绿汀及其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摇篮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1).
[4]钱至美.浅谈贺绿汀钢琴作品中的民族因素[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02).
[5]林少坚.虚实相生 清远隽永——贺绿汀《牧童短笛》艺术魅力新解[J].福建艺术,2014,(04).
[6]周兰.中国早期电影艺术之“第二台词”略解——以贺绿汀抗战前期的电影歌曲创作为例[J].电影文学,2011,(06).
[7]高云.贺绿汀音乐创作中多声思维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