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站在旅游社会大门口
2016-05-14王敏王蔚张紫赟鲁畅潘强周慧敏赵丹丹罗鑫庞明广
王敏 王蔚 张紫赟 鲁畅 潘强 周慧敏 赵丹丹 罗鑫 庞明广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目前,各部门正抓紧落实相关工作。
日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到:“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山地旅游等。”并且提出将“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规划与“一带一路”有关专项规划合理对接,推进文化业态创新等。旅游将日益成为老百姓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如今,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据最新统计,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的10.8%,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中国已经站在“旅游社会”大门口,重新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创新管理方式,中国旅游业才能释放更大潜力,在为经济提供新动能的同时增加人们的获得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添砖加瓦。
小产业,大账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全社会对旅游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影响的认识还远远不足。
在人们印象中,旅游是小产业,是“闲”出来的产业;在国家统计局多年的统计年鉴中,旅游业的统计口径只代表“旅行社”业的相关数据,直到2015年才针对旅游业开展了一次专项统计,行业统计从小口径向全口径迈出一步;在很多地方,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不会考虑旅游业,各部门征询意见时往往忽视旅游业。
“到一个地方,人们通过旅游近距离接触各个行业。然而,人们往往看到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增长,却忽略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增长潜力。”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说。
据介绍,旅游业的关联产业超过110个,且近年来对相关产业贡献不断凸显,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一业兴、百业旺”,更重要的是,旅游业改善着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以农家乐为切入点,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正风生水起。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总数达1000万。很多农民在开展旅游经营中视野开阔了,市场观念增强了,谋生本领提高了。
据介绍,2015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完成旅游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国家旅游局预测,未来3年,中国旅游直接投资累计将超过3万亿元,并将带动15万亿元以上的综合投资。
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纽带。近年来,很多国家争相出台吸引中国游客的政策,要求与中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合作。通过旅游,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
“旅游业既拉动投资又拉动消费,富民富财政,融合度高、覆盖面广、拉动力强。我们一定要建设好这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
小管理,大社会
三亚,中国南部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很多游客冬季到这里休闲度假。
三亚本地常住人口约70万,2015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是常住人口的20倍。
“家里只有一两张空桌,可是来了三四桌甚至更多的客人,该怎么办?”这是三亚管理者经常要思考的难题。
过去,进入一个城市,游客活动在左边,是景区、购物点、大巴车等;当地居民在右边,是超市、菜场、百货店等。如今,游客关注度已从景区景点转向社会生活,进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
交通管理、食品卫生、服务质量、电力供应、污水排放、垃圾处理……“他们既是游客,又是市民,包括公共服务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督促社会管理提升。”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郑聪辉说。
不仅是三亚,很多旅游热门城市外来的游客数量超过当地居民数倍。广西桂林阳朔县30多万人口,每年接待游客约1300万人次;云南西双版纳110多万人口,每年接待游客约2000万人次。
这样的挑战愈来愈多。伴随着居民“有钱有闲”,有旺盛的旅游需求,旅游正渗透并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业界学界指出,从多种指标看,中国站在了“旅游社会”的大门口,亟待重视、应对。
“一直以来城市管理主要面向生产、生活,旅游带来的流动性与开放性,提出了新的挑战。”石培华认为,要探索管理方法和体制机制的新方式,投入相应的资源。
目前,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列入战略性支柱产业,85%以上的城市、80%以上的区县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然而,记者了解到,多地未对此给予相应的规划。
在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普遍没有考虑旅游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主要考虑常住人口,缺乏对外来游客需求的全面考虑。多地旅游部门反映,他们做的旅游规划往往是自弹自唱,“说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李金早指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要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
“青岛大虾”“哈尔滨天价鱼”闹得沸沸扬扬,背后反映出工商、物价、旅游等多头管理,未形成合力的体制现状。旅游行政执法手段分割,已经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和旅游业综合发展需求。
“旅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指望旅游部门一家来管,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形
成合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在云南,西双版纳成立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发改委、公安、工商、质监、卫生、文化等11个部门联合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综合协调机构。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三亚、桂林、厦门等地率先设立旅游警察。上海、三亚、张家界等设立了旅游巡回法庭。
2016年2月19日国办印发通知,强调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进一步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权益等突出问题。
小休闲,大课题
“出门找厕所”关键时刻急煞人。针对这项最基础、最紧迫的需求,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颇具声势的“厕所革命”。截至2015年12月底,各地已完工的厕所22009座,占全年总计划的104.67%。
“如厕非小事,政府要下决心解决此类问题。”李金早表示。
从身边具体事出发,政府、学界、业界愈来愈关注旅游业大课题。
做好旅游统计工作:旅游业统计是一个世界难题,目前中国多部门对旅游的统计远远不足。家底不清,家境不明,如果有一本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就业、税收、结构调整的明晰账,规划部门制订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会更加科学。
为此,国家旅游局2015年12月成立数据中心,负责旅游行业统计和经济核算工作,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旅游统计严重滞后于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局面。据悉,各地也将相应建立地方旅游数据中心。
力促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出境人次和消费均列世界第一。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
记者在三亚免税店发现,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很高,但受制于购买品种、次数、金额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购买需求。专家指出,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旅游购物的税收政策,采取综合手段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加大旅游业创新驱动:“旅游既是典型意义上的新消费,更是再生意义的新生产。这种新生产是对人的活力进行再造,必须加强旅游业的创新。”中青旅董事长康国明指出。
大到景区建设,小到旅游商品生产,目前雷同、低质现象突出。三亚市政协副主席郑钢说,必须加强创新,创造更丰富多彩、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提升全民文明旅游素质、更加科学合理的休假制度安排、推进旅游管理改革创新……
2016年,中国与联合国旅游组织将共同主办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中国、在意中国、审视中国。中国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李金早说,我们要不断总结、与时俱进,深化对新常态下旅游业地位和功能的认识,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