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5-14高思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高思成

摘 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然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需要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创新性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更新。从 21世纪的教育来看,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历史性变革,其核心就是以创新为主的素质教育。教育具有创造精神以及压抑创造精神两种力量。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的研究,提出在中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以创新为核心的改革的方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 课堂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新世纪科技的挑战,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提议无一不指出创新对于我们自身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另外 2003年我国教育部发表了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有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种责任,为我国培养出新型的创造型人才。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不同,在改革过程中也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新计划。

一、几种关系的理解

在进行创新性学习以及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创新学习以及维持性学习;创新学习与发明创造;学生创新与教师创新。

1.创新学习与维持学习

创新学习与维持学习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学习方式,其不同点在于维持性学习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授,教师通过在上课把需要讲授的知识以及问题的处理方法教授给学生们,类似于“满堂灌”的形式,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创新学习主要是指需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体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与时间,使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主动地总结与构建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总结后被动接收,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究性学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创新学习与发明创造

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看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试时是否可以考得高分,其实在现在也有很多家长会这样认为。这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而不懂得如何创新。创新学习把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打破,把获得知识运用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视为主要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大突破。但是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会对创新学习的目标定位有些偏差,混淆中学生的创新学习和科研之间的界限,他们认为学生的创新学习等同于科学家以及发明家的科学研究,中学生也可以进行研究发明创造,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教学任务,片面强调科研创新能力,使得学生都需要进行发明创造而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昀终使得学生搞不出什么东西而且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学生创新与教师创新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创新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是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无关。有些教师认为创新是学生分内的事,如果学生表现得不好是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与自己无关,认为一些学生天生就没有创新精神,不能进行创新学习。这种现象表现出一些教师缺乏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工作的热情,没有成功的意识,对于这类型的教师需要进行引导与培训教育。

二、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营造一种创新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上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就是其培养以及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但是创新意识诞生于自由的思维空间中,因此在上课时教师需要打造一种轻松、民主以及和谐的氛围。在提出问题后尊重每位学生给出的不同回答,即便是错误的。教师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位同学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以及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从而使学生更喜欢上课回答问题,更积极投入到上课讨论环节中来。布鲁纳说过:人们对于学习的昀好刺激是对多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趋向性的个性心理。对于一件事的认同才能使这个人积极主动并且执着地去探索与研究。乌申斯基也说过:“使学生进行强制性地学习不感兴趣的事情是对学生探求真理欲望的扼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所在,以及通过特殊的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对不同的学科产生兴趣。例如:政治课比较抽象,理论性特别强,有时不容易理解,如果只是一味地拿着书本讲,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比如:设置一种有趣的教学情景,使用美妙的音乐或者做小游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把政治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从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要求出发,从不同的方面去探求不同的答案,是一种不墨守成、不拘泥于某一种的做法。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灵活性、新颖性是这种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点,也是形成创新性发展的前提。作为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可以大胆地猜想,从而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并解决问题。

3.正确看待师生关系

有一项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可以增强对创造的敏感度并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师生关系在传统意义上说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是在创新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种民主、轻松、平等与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把老师视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合作者,只有在这种民本教育中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能动性的发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点燃创造之火。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只是在学习中,在以后的工作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合作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可以活跃上课氛围,培养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所在,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从而开展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总结

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需要持续地贯彻实施下去,坚持新课改的标准,寻找新的途径,努力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创新学习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微[D].2004.

[2]李健梅.论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2009.7.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