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听障生爱上诗词赏析

2016-05-14洪婷

青年时代 2016年7期

洪婷

摘要:本文结合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实际,从读出节奏关、读出诗意美,读出画面美,读出情感美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让听障生爱上诗词赏析。

关键词:听障生;诗词赏析;节奏关;画面关;诗意美情感美

因听障生既不能听也不能说,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的确存在障碍,那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让听障生爱上古诗词,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读出节奏美

古典诗词都有一定的节奏,语文老师在教授诗词知识时,应先让学生明确何为诗的节奏。诗词的节奏,也就是诗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若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要求听障生不要用手语读,而是用口语进行朗读,边读边体会诗句的节奏。

除了基本的诗词规律外,教师还应教导听障生要学习体会诗词的意思,按照内容进行有节奏的停顿,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划分这句的节奏时,就需要让学生明确:要突出陶渊明劳作的辛苦和归来时扛着锄头的动作,所以,“理”和“荷锄”应该单独作为—个节奏单位进行重点朗读。

二、读出诗意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于古诗词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听障生爱上古诗词,必须要让他们多读,而且是要以能体会古诗词诗意之美为目的进行朗读。针对听障生,一般要按以下步骤逐步深入进行:第一,疏通生字词。如《归园田居》其三,需要为学生疏通的生字词就是“荒秽”、“兴”、“荷锄”等比较难理解的。第二,学生翻译老师补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如此直白的诗句,让学生先自己进行翻译,老师再进行补充。第三,问题引导加深理解。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从第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从第二句中你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品质?第三句中的“道”指什么?为何才提起?第四,回归文本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疏通基本含义后,最后还要回归文本进行朗读,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的诗意。

三、读出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的画面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听障生想象力有限,我在引导学生感知诗句中的画面美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搜集图片。在备课时,我结合诗句内容,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如“种豆南山”、“荷锄夜归”、“道狭草长”,还有陶渊明的画像等。听障生对图片都非常感兴趣,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出每一张图片对应的是哪句诗,学生们都能很快的回答。第二,白描画诗。《归园田居》其三语言朴素直白,每一句诗都是一副非常简单的白描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一座山,山下有一块地,地里种着豆子还长满了草。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完成陶渊明在田间劳作结束后,扛着一把锄头,在月光的陪伴下,哼着小曲往回走的简笔画。教师在授课中将诗和画有机结合起来,听障生也能发挥能动性参与其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第三,简单描述。在听障生充分理解了诗句含义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自己所想到的画面。在授课中,学生们都对“带月荷锄归”非常感兴趣,他们模仿陶渊明扛着锄头往家走,面带笑意,以形象的动作和简单的手语向我展示他们想到的画面。

四、读出情感美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大部分诗人惯用的手法,这首《归园田居》其三也不例外,诗人以直白朴素的语言,流露了丰富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呢?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第一,了解诗人生平。要完全了解诗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感情,首先是要了解诗人生平。我在为学生讲授《归园田居》时,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向他们介绍陶渊明,让他们明白了陶渊明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尚品格,想要逃离官场,归隐田园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人。第二,联想和想象。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置身陶渊明所在的环境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将自己想象成陶渊明,豆苗稀少草木却很繁盛,那此时此刻自己该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得出陶渊明的无奈和尴尬之情。第三,情境再现。情境再现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第二是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我在授课时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尽量让学生能借助图片和视频更好地展开想象,将诗句转化成画面。当他们能正确地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景内容后,就可以进行情境模拟了,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听障生在模仿的时候就非常传神:清晨,扛着锄头出门在地里耕作,晚上,在月光的陪伴下扛着锄头,哼着小曲往回走,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学生们在一系列表演后,自然能明白陶渊明此刻的情感是愉悦的,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