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科技用语汉译
2016-05-14王欣
王欣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科学技术硕果累累,文化艺术百花齐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在多方面齐头并进的大形势下,中国与其它国家经济、技术、贸易、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也愈加频繁其中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技成果的共享也进入繁盛时期。我国与其它各国的科技交流日益频繁,跨国合作日益增加,科技用语的交流与翻译也因此成为最具挑战的难题。本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科技用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在科技用语汉译中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科技用语;翻译;汉译
一、引言
科学技术无国界,随着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各国逐渐迈人信息与资源共享的阶段,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也逐渐增多,然而,更多的障碍与挑战也随之而来,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思维不同,方式不同,这就给沟通与交流带来了困难。而科学技术方面的沟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不仅需要转换不同语言,更要转换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习惯。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德国,它从一种暂新的视角解析翻译,它打破了翻译只是语言的转换这种传统的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方式,这就使得翻译的实用性大大增强。科技用语专业性极强,属于典型性文本,因此本文以科技用语的汉译作为实例分析文本,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科技用语的汉译为研究重心,对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出分析与阐释。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与革新,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字对字”、“词对词”的机械式翻译方法,提出翻译是原文与译文之间超越字面含义的转换。其中最著名的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然而,此时的翻译理论依然停留在语言学层面,忽略了翻译活动所蕴含的交际功能与社会效应。
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功能派翻译理论,其在继承过去翻译理论的合理成分之外,更打破了旧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所造成的束缚与限制。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延伸至交际层面,指明其隐含的社会文化含义,使得翻译不再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其行为与所达到的功能与效应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其创新的思维给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增添了重重一笔。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凯瑟林娜·莱斯提出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汉斯·费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原则及其延伸理论;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打破了翻译界的旧式思想,将翻译看做是原文作者、译者、目标语读者共同作用并交互的一种能动性活动,这就为翻译活动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在翻译摆脱了“字对字转换”的限制之后,其原文与译文之间转换的能动性大大增强,以往难以逾越的文化之间的鸿沟,两种语言之间难以找到的对应副本,文本功能方面难以达到的交际效果,都可以通过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一一解答,这一切,都站立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肩膀之上。
三、科技用语特点分析
科技用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就语言表达而言,它既有科技英语的一般性文体特点,如用语精简,结构严谨,力求表达贴合、客观,不重虚文润饰等,又在此基础上更加着重于准确度。一般科技用语较为晦涩难懂,专业术语极多,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这就使得其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方法。科技用语在市面上可参考的文献资料较少,因而译者的理解又面临巨大的困难,在对原文精确无误的理解之上,译者需要将其转换成相应的译入语,译语文本不仅要展现出原语文本的深意,更要语内连贯,简介明了,翻译过程须避免语意、语篇的混淆与费解,更不能出现失误或差错,因此译者须更加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也就更能体现出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行为视为一种综合性的交际活动,其强调译入语是否能够达到与原语相同的交际目的与社会效应,其将原语作者、译者与译人语读者看做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翻译活动不再拘泥于字、词、句、修辞甚至是语篇,而是注重整个原语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也正好将科技用语翻译所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因此本文选择科技用语为研究文体,将功能派翻译理论融入翻译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巧妙融合,在阐释功能派理论如何被践行的同时,也说明了科技用语翻译中的难点如何通过理论的指导而解决。
四、功能派翻译理论在科技用语汉译中的应用
由于科技用语的翻译实用性较强,其属于细分研究范围,因此在剖析其用词、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语言特点的同时,应强调该种文体的实用性,并且配合渗入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目标语读者的重要性。由此自然过渡到功能翻译理论这一大翻译理论体系理论范畴,从而强调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科技用语汉译的指导性作用,再从读者群的特点入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明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理论原则,对译者主体性以及目标语读者之间的能动关系做出分析与对比。
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科技用语的汉译应以译人语所达到的交际效果为重中之重,因而翻译过程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翻译方法。在科技用语的实际翻译过程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为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与合并法。在科技用语汉译实践中,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导向,以译入语达成的效果为标准,由结果决定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对以上翻译方法进行综合运用。
五、结语
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充满着转折与创新,共鸣与争议,但理论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历史车轮的转动。源于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无疑为翻译理论史留下了浓墨重彩,它对翻译活动的解读为世人打开了广阔的视野,翻译不再是旧式拘泥于形式的文字转换,而转变成为一项具有综合功能的交际活动,它将原语作者、译者以及目标语读者紧密联系,将其之间的能动作用与关系寓于系统的理论之中,翻译,变得更加富有灵活性、多样性。对于专业性极强的科技用语而言,其特殊的文本性质曾为翻译践行者带来无法克服的难题,然而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下,具有极高难度的科技用语汉译也拥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本着原语与译语能够达到相同功能的目的,其翻译策略与方法也更加灵活。本文以科技用语的汉译为典型实例,深入阐释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所发挥的导向性作用,更加清晰地体现出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综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