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
2016-05-14王生云
王生云
摘要:分析韩非子有关矛盾的故事矛盾,可以得出矛盾的问题是由不相容的两者出现在同一时空(层次)上而导致,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让这两者变成相容或者令其不在同一时空(层次)上出现。在具体落实此解决矛盾之道方面,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国学智慧给出光辉的典范。
关键词:矛盾;根源;解决之道
当今之世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国与国斗,民与民争,一人之身与心亦冲突不少。各种矛盾之存在是在所难免?“天下万物,无独必有对”(程颢),只要有两个事物就有走向矛盾冲突而难以相容的可能性。因此,解决矛盾就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欲解决矛盾,当先明矛盾一词之来由,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今日所使用的“矛盾”一词源于韩非子之一故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
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韩非子·难一》)
矛与盾原是战争中攻击和防御的两种不同武器。矛用来攻击,而盾防御其攻击的。故事中,卖家把其所卖之矛吹捧为无物不陷,又把所卖之盾吹捧为无物能陷,结果被好事者“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问题难住了而无以应。韩非子由此得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得结论。以上矛盾不相容之故事可简化为三构件:(1)矛与盾各具绝对化性能。(2)矛与盾相攻,即用绝对性能知矛去攻击绝对性能之盾。(3)同世而立,即它们处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时空)。
以上所述,不能两立的原因是矛不能容盾,盾亦不能容矛,所以它俩就不能并存于同一个时空。换而言之,即两个绝对而不相容的东西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时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两个事物矛盾不相容而产生冲突与纷争的道理。
两个不相容的事物(如A与B)之间可能出现两种类型之结果:
先说第一种可能。如果出现在同一个时空,它们之间会出现几种情况:(1)A干掉B,最后剩下B;(2)B干掉A,最后剩下B;(3)A与B暂时都不能干掉对方,一直都存下去。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A与B两败俱伤最后融合为新整体c。这个整体中既然包涵A的东西,也包涵B东西,而实现和解;另一种是A与B同归于尽。以上诸种情况都会上A、B双方或者至少一方付出惨重的代价。
次说第二种可能。有种力量使他们不在同一时空。这可分为三种情况:(1)A与B时同空不同;(2)A与B时异空同;(3)A与B时空皆异。这三种情况解都不会两者出现斗争的可能性。
因此,欲解决矛盾问题,就需要去研究这种能够让两个不相容的东西(A与B)不在同一个时空的力量之源是什么。
一种是源自于A与B两个内部的力量。其中的一方不参与另外一方的竞争或者双方都谦让,此为儒家所倡导者是也。如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君子不与人相争,就不会出现同一个时空争的轨道上。道家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是虚己以应物,对方是实的,而自己变虚了。儒家有“是非”是为了惩恶扬善或者隐恶扬善来让人们(万物)各得其所,减少矛盾与冲突。
另外一种是通过外力来实现。通过外力来把两个矛盾而不相容的东西安置到一个有秩序的系统之中,让它们处于同时而异位或者同位而异时或者时位皆异。这个就是儒家安顿生民万物的办法,这种安顿有两种:(1)一种立足于安顿的对象自身而言,是让它们各自成就各自的使命而不互相干扰。(2)立足于安顿者本身而言,就是要把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放置到统一的系统之中来让他们产生各自的功用。
其实,以上解决事物之间矛盾的方式,于韩非子的故事之中已经蕴藏了答案。真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是需要善于发现罢了。读者如有不信,请看以下分析:
首先我们回顾韩非子故事中引出矛盾不相容的困难的三个部分,即:(1)矛与盾的性能绝对化;(2)矛与盾相攻;(3)同世而立。要解开矛盾不相容的困难问题,我们就应该从这个三个组成部分入手。首先,我们不难看到,假设去掉(2),(1)与(3)可以同时存在。故事中卖矛与盾的卖家就是这么做。在没有被问及相攻的情况之前,他叫卖不停,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他头脑中忽视了两者相攻的情况。因此,解决矛盾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他们不互相攻击,或者他们自身想办法相容。至于如何做到这两方面,则前文已述矣。
当今世界上有许多矛盾问题解不开,其实只要有矛盾就会有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是人们不善于返回其矛盾产生的根源来看问题罢了。用邵尧夫的话讲,就是“只在其中颠倒颠”,天机尽在其中,系乎其人善反与不善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