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将重塑中欧经济地理
2016-05-14张奕辉
张奕辉
欧洲目前已提出了“欧洲战略投资计划”,与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这为双方进一步开展经贸合作打开了新空间
欧洲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为中西两个文明的连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于2015年3月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65个,其中,涉及的欧洲国家就有16个,约占总数的1/4。由此可见,欧洲在“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地位。
如今,大多数欧洲国家正经历欧债危机后的深刻变革,迫切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双边经济合作、借助中国等新兴力量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增长。对于中国而言,欧洲是西方发达国家中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中国贸易合作的重要对象和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场所。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欧洲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因此,“一带一路”将会推动中欧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促进双方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合作双赢。
中欧经济合作现状
1.中欧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2015年,中国对欧盟货物贸易总额为5648.5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货物出口额为3559.7亿美元,自欧盟货物进口额为2088.8亿美元,贸易顺差额为1470.9亿美元。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对欧盟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4.3%,高于当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额14.1%,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额7%。
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且,这一阶段中国对欧盟的货物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受到随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影响,欧洲经济发展陷入困难境地,中欧贸易额也蹭蹬不前。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中欧货物贸易额下滑8.2%,其中,对欧盟出口下滑4个百分点,从欧盟进口下滑14.5个百分点。到2016年1-2月,中欧贸易继续呈现疲软态势,双方贸易总额下滑14.3%,其中,出口下滑15.4%,进口下滑12.2%,中欧之间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双边贸易走向断崖式下滑的风险。
2.欧盟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是影响中欧贸易的主要障碍。近年来,中国对欧盟的货物贸易一直存在着1000多亿美元的顺差额,双方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统计,从199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欧盟发起了119项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占中国受到反倾销调查案件的25.8%,占欧盟对外反倾销诉讼案件的54.6%。中国一直是欧盟反倾销案件的第一对象国。由于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遭到欧盟指控的中国企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其他WTO成员在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时,如果中国企业不能证明其所处产业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反倾销当事国可以采用替代国价格进行倾销认定。针对该条款,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设置了15年的过渡期,也就是到2016年12月,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是目前,欧洲有一些利益集团认为,中方没有满足欧盟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要求欧盟不要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16年5月12日,欧洲议会在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一项非立法性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其理由是欧盟一些企业和工会组织担心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将有更多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从而威胁欧盟企业生存、影响欧盟的就业市场。鉴于目前欧盟已经给与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家市场经济地位,欧洲议会的这一做法违背了中欧之间签署的WTO贸易协定,明显反映出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意味。
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主要集中于小商品、纺织品、冶炼制品、光伏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中欧贸易争端数额最大的案例,是2012年欧盟对中国发起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10亿欧元,经过调查,欧盟准备对中国输往欧盟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47.6%反倾销税率。事实上,中国光伏产品将会彻底失去欧洲市场。最终,经过中欧双方的积极协商,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得以和平收场。贸易争端的和平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欧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次事件再次证明,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欧盟尚未摆脱债务危机影响的背景下,通过对话磋商谈判来解决贸易争端是化解双方分歧,取得双赢的最佳途径。
3.中欧双边投资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的实施和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迈的步子会更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2015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180.2亿美元,增长14.7%,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增长迅速。中国企业2015年共对与“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开展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增长18.2%,占总额的12.6%。
2015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230亿美元,增长21.7%,与同期中国对美投资总额相比高出50.3%。欧盟是中国主要的利用外资来源地。2015年,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772家,增长11.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1.1亿美元,增长3.8%。其中,德国、英国和法国是欧盟对华投资的主要国家。
总体来看,中欧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整体实力的增强,加之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使得中国企业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逐步增多,与之相比较,欧盟对中国的投资反而趋于平稳。虽然中国企业更多采用绿地投资方式,但是,并购投资方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租赁业和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领域;而欧盟对中国的投资则多集中在汽车制造业、金融行业、信息通讯业、家电产业和环保行业等领域,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与之前相比,中欧双方投资对方的区域和范围都变得更加分散,投资的行业也变得更为多元。
“一带一路”与中欧经济合作前景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现在又是崛起中的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同样,欧洲作为“一带一路”的一端,更是集中了德、法、英等多数发达国家,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针对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欧方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并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为了减弱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尽快复苏经济,2015年6月,欧盟提出了“欧洲战略投资计划”。按照此计划,到2018年,也就是计划实施3年以后,将会为欧盟经济增长贡献3300亿至4100亿欧元,并创造约130万个就业机会。“欧洲战略投资计划”与“一带一路”是探索中欧发展战略对接,寻找合作发展机会的最佳途径。此外,中欧也在探索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机制。由此可知,“一带一路”将重新塑造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地理,充分挖掘亚欧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
1.在欧亚大陆铁路运输方面,中欧贸易运输将更加便利化。2013年11月,在中欧双方签署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双方同意“加强在智能、高端和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方面的合作。扩大在亚欧供应链物流网络兼容、海上运输市场和航线、铁路服务、物流、交通安全、能源效率方面的合作”。
过去,中欧货物贸易主要是靠海运。由于双方距离较远,海洋运输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中途往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对于30万吨以上的集装箱货船等大型运输船舶,只能绕道南非好望角,所耗费时间会更长,海运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各国便捷快速的运输需求。“一带一路”的实施,提升了欧亚之间陆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的重要性,通过打通欧亚大陆上各国的陆路口岸,提高通关效率,可以弥补海上运输的不足,缩短中欧之间货物运输的时间,更好地服务于贸易需求。
自2012年中欧班列正式开通以来,截止2015年底,中国已通过欧亚大陆桥开行1000余趟中欧班列,直通欧洲7个国家的11个城市。目前,中国已有成都、重庆、郑州、武汉、苏州、义乌、哈尔滨、长沙等11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以这些城市为中心,中欧班列的影响力向外延伸到了全国主要城市群。中欧铁路运输增强了中欧贸易运输的便利性,例如:“渝新欧国际铁路”是一趟800米长的专列,运行于重庆和杜伊斯堡之间,每周3班,旺季5班。2015年,渝新欧线路运送超过4000FEU总价值80亿美元的货物。中欧之间铁路运输与海运相比,运输距离节省几千公里,而且,运输时间较短,不易受天气等气候条件的限制,运输费用也较低。由于铁路运营商增加班次以及沿线国家加大支持,中欧通过铁路运输的集装箱货运量正与日俱增,欧亚大陆桥的货物运输额也在快速增长。
2.在高铁等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中欧有广阔的合作空间。2015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访问欧洲,重点加强了中欧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深度合作。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英签署了近500亿英镑的合作大单,包括投资高达25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核电站投资项目和20亿英镑的威尔士生态项目等。以2015年第四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为契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特别是中国在希腊、克罗地亚等中东欧国家的港口设施投资,在匈牙利、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等国的铁路投资,都已经成为双方合作的样板。
在欧洲,乘坐高铁正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欧洲目前的铁路总长为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440公里(法国1200公里,德国500公里,西班牙400公里,意大利260公里,比利时80公里),占比不到2%。2015年,欧洲铁路货运量达到3500亿吨,占货物运输总量的10%左右;同期的客运总量已达到3000亿人次,其中,高铁客运量为700亿人次,占其客运总量的8%左右。可见,欧洲铁路客货运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运输具有安全、快捷、环保和成本低廉的优势,特别是发展高速铁路正成为欧洲减轻运输压力、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实力差异较大,欧洲高速铁路建设与发展极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换代存在不少困难。2012年,欧盟发表了《运输白皮书》,提出加大铁路基础设施投入,创建一个统一高效的欧洲铁路运输网络,并计划每年拨付21亿美元,实施15个铁路运输项目。欧盟还提出到2020年使高速火车运营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主要货车总里程达到20万公里,建成高效一体的新型铁路运输网络。
目前,欧洲已有3000余公里的高速铁路新线正在建设或者筹划中,主要建设的是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和比利时等国。欧洲的高铁建设主要是高速铁路新线建设,以及旧有传统铁路的改造升级。例如,法国于2006年完成的巴黎—图卢兹的传统线路改造,不仅节约了建设资金,而且缩短了工期。中国在铁路建设方面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中国高铁技术成熟,性能稳定而且造价合理,欧洲国家对高铁的迫切需求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欧在铁路建设中的合作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譬如,德国联邦铁路经过对中国企业的考察,2015年开始购买中国供应商的轮组,并在未来几年或将购买中国的高铁车辆和机车。德铁认为,中国企业的质量水平已经能与欧洲的水平匹敌,足以加入欧洲的竞争。2015年11月,中国出口欧洲的首列动车组在马其顿成功运行,马其顿从中国采购的6列动车组全部投入使用后,承担了马其顿列车客运60%的运力。这也是中国出口欧洲的第一个动车组项目,是中国动车组进入欧洲市场的第一单。
3.在中欧贸易合作方面,“一个链条、多个领域”全方位对接。中欧经贸合作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目前仍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而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双方对经贸合作需求的侧重点明显不同。“一个链条”是全球价值产业链;“多个领域”则是能源、环境、金融、互联网和信息通讯等领域。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技术升级、管理经验和产品研发等方面可以向欧洲借鉴经验。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转型,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缩减,中国低端产品出口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如中国企业能借此机会加快技术和管理升级,加强与欧洲等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摆脱对低端加工产业的过度依赖,则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升级和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而欧洲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中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领创新潮流,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升级合作,缓解由欧债危机造成的产业困境,扩大其在新兴国家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中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互利共赢。
另外,在能源、环保和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中欧也可以相互借鉴和促进。目前,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而中国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并不能满足城镇化进程的需求。欧洲在城镇化方面经验丰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据统计,中欧之间现已经发展友好城市60多对,设立了200多个合作项目,在城市地下设施、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中欧双边金融服务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201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约合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支持,并维护金融稳定,这标志着双方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随着人民币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英国伦敦已成为除香港、新加坡外又一人民币离岸中心。2014年,67%的离岸人民币即期交易、56%的离岸人民币远期、42%的离岸人民币掉期、20%的离岸人民币期权交易在伦敦进行,伦敦离岸人民币交易已经占到离岸人民币交易总量的44%,是欧洲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其他欧洲金融中心,如卢森堡、巴黎、法兰克福和苏黎世等城市也在为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而积极努力,这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另外,欧洲国家积极参与亚投行,除了希望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取利益,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充满信心,它们希望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中抢占先机。欧盟成员国加入亚投行,旨在构建双向投资渠道,有利于促进其金融市场的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这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赴欧洲投资、上市、发债提供便利条件。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经济合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不可否认,“一带一路”在欧洲虽然受到了一些国家政府上层的关注,但是,针对欧洲普通民众的宣传仍然不够,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媒体并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报道;而在对欧洲的新闻传播方面,中方媒体公信力不足,受众较少。要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的发展战略对接,需要做到“五通”(政策通、道路通、贸易通、货币通、人心通),其中,“人心通”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
另外,欧洲学者普遍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看作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一经济合作倡议有时也被称之为“战略”,欧洲民众对中国推行的战略报有一定的戒心,从“孔子学院”在欧洲出现的问题就可见一斑。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要走出国门,加深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首先,在宣传上要消除欧洲国家的戒心,使得东西方文明充分交融;另外,鉴于欧洲奉行保守主义传统,中国在与欧洲开展经济合作过程中,应该少讲地缘政治色彩较浓的“大战略”,深入开展具体项目合作。只有秉承积极沟通、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态度,“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欧经济合作才会有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