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县生态农业发展刍议

2016-05-14戴頔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劣势生态农业优势

戴頔

摘 要 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改变粗放型、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途径和途径。以理县为对象,重点以农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环境、资源优势,面临的主要组织、市场、技术和认识等劣势方面入手,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借助的优势和克服的障碍。通过对理县产业发展的近距离观察,提出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解决问题及其途径。

关键词 生态农业;优势;劣势;理县

中图分类号:X322;F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9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中国既面临很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和资源不足等问题,又有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口多等其他特定的国情。近20 a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推广,全国不同地方根据自己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出类型多样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调整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应该看到,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生态农业尽管发展迅速,但受发展阶段和市场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态农业一直处于规模小、效率低和周期水平低的徘徊,与产业规模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显然,传统的生态农业发展思想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1]。2020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农民、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水平,必然会发生根本变化。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环境改善、农业创新和传统农业,或者说从生态-社会-经济的大系统去考虑生态农业发展,改变以生产为中心的单一效益思维定式,通过生态环境与现代产业化的有机联合,走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良性循环的统一,是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的推行,既能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打生态品牌形象,扩大市场销售,增加农民的收入,又保护了自然资源,从而把农业社会和经济建设推向到一个新的阶段"。

1 我国理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

理县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北部,是我国长江上游的天然绿色屏障,是阿坝州唯一具有藏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县域城镇。全县面积为4 313.42 km2,可用的农耕面积约为0.25万hm2。全县共有81个村委会,204个村民小组,9 871个乡村户数,农村人口约为3.64万,是典型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给理县传统农业的转型带来了契机,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理县的经济,还能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从1987年开始,理县作为成都市的秋淡三线蔬菜基地,建设有蔬菜基地0.23万hm2。其中,大白菜、莴笋、番茄、辣椒和花椰菜等,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1年该县成为甜樱桃为主要特色的水果基地,占地333.33 hm2。2002年,理县古尔沟镇,成为阿坝州第一个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2004年,理县被专家评为国家一级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理县区位优势明显,到成都约185 km。近年来,都汶高速已经形成通车,213国道完成升级改造,交通区位得到明显改善,给理县交通运输提供了便捷的货运通道。理县由于海拔高度悬殊,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具有三维气候特征[2]。植被覆盖率较高,空气水源污染较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1.3 ℃,年有效积温在3 700 ℃以上,年均降雨量460 mm,年日照时数1 680 h,无霜期211 d以上,理县农作物面积约3 763.6 hm2,总产量7 974 t,农村住户家庭纯收入7 624.08元。理县自然环境独特,工业的污染少,空气质量清新,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理想区域。

2 理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条件较差

理县地势地貌复杂,山多沟峡,修路成本过高,工程量和难度较大。现有道路受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道路垮塌等自然灾害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通往乡、村的“毛细血管”公路仍有待完善。交通方式相对单一,目前只有公路交通,没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其次,李县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夏季雨季明显,干旱频繁,冬季寒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日照强烈,坡度陡,农田水利设施完备,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2.2 农业发展生态效益低

由于理县参与生态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公司化程度较低,生产主体承担风险较弱,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等,第一,从投入产出来说,以个体农民为单位的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少,规模小,这样是很难形成产业化的大生产现代农业[3]。加之农民合作意识不强,农业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存在不足,这就使规模经济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第二,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面临投资经营风险大,随能力弱等问题,新的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资金投入大,个人无法承担等问题,由于经营主体规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生态农业的承载力低,一旦受到自然灾害或外部竞争压力,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将难以承担类似经营风险。第三,农村生态农业生产,主要生态意识差,往往是因为追求经济利益和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这种短视的意识往往导致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短缺,影响生态农业产业化,最终影响生态效益的提高。

2.3 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内涵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化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不仅要谋求传统农业所具有的产业稳定性,还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全程化和区域化。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以及销售管理和网络化的市场紧密结合,形成系统的整体。加工和营销团队发展缓慢,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名牌产品少,缺乏创新,缺乏市场竞争力,科学农业的意识淡薄,是生态农业市场化经营的重要障碍之一[4]。

2.4 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理县目前部分高山上的农民用的还是以薪柴为主的能源,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 000~3 000 kg,由于理县生态比较脆弱,长期以来不仅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还造成对理县生态的破坏。

2.5 农民对生态农业的主体意识不强

“十八大”后,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大战略布局之一,理县也开始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中。可是人们的参与热情依然不高。目前,四川省、州、县政府也没有对公众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提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从企业角度来讲,生态农业建设意识较为滞后,认为发展生态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过高,不能形成短期经济效益[5]。而在生产过程中,考虑到防止污染的成本过高,企业没有动力防止或治理污染,仍然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达到企业增加效益的目的。

3 对理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生态农业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生态农业的建设和生产,主要是依靠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加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必须以农民的参与和分享为内生动力机制的核心。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惯性,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观念相对落后,不知道“生态农业”的新概念,这使政府的积极指导的地方尤为重要。因此,由县级政府加大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是实现生态农业优化主体意识的关键因素。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一是要不断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农业市场意识,只有政府领导干部真正领悟和认可了生态农业,以促进落实相关政策等问题在实际实施中,进而通过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农民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要注重电视、互联网和报纸等媒体的广泛宣传,结合生态农业实验成功的典型案例,引导农民对生态农业致富的思想认可[6]。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程度和教育质量,增加对生态农业理论、技术培训类课程,重点是要对领导干部及群众进行生态农业理论技术的系统培训,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技术水平的生态农业方面的人才。特别要抓好技术的推广和传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确保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足够的技术支持。

3.2 加大生态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中心,为解决农业技术供给、推广、需求之间矛盾而进行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扩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技术发展过程。理县农业需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应用性的科技开发研究,为提高生态农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3.3 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

充分发挥理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培育和挖掘精通生态农业人力资源,营造人才集聚的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熟悉国际通行规则,熟悉先进的生态农业人才的现代管理,给予家庭、住房、就业的配偶和子女的优惠政策,激活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由县政府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设立理县宣传生态农业人才扶持奖励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培育、推广机制,扶持高层次、有潜力、有成绩的优秀人才,使理县成为拥有优秀生态农业精英的宝地。

3.4 建设和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理县的农业转型发展、跨越升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全县人民和政府,必须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突出生态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7]。大力建设和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各个乡镇都要相应地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健全监督评估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各尽职能,特别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消除任何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质量差的农产品,如过量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标准。在全县形成有承担组织、协调和落实任务领导组织体系。各政策的实施和实施相互配合,可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使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最大效益。

4 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改变粗放型、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途径和途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实现农村、农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外部性效益。当前,理县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也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既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理县现代农业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蔡普民.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农业建设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327-6328.

[2]朱文玉.我国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3]李国莲,齐美福.我国农业问题与生态农业[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409-411.

[4]韩忠军,陈寿刚.对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1,35(1):49-51.

[5]王颖.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6]杨顺平,周桂虹.理县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及主要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13(3):52-53.

[7]霍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3):83.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劣势生态农业优势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画与话
优势和劣势
中局技巧浅谈⑦
把自己放在劣势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