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记忆视阈下的我国档案馆工作
2016-05-14毛业博
毛业博
在“世界记忆工程”的推动下,社会记忆及其构建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档案界的重要议题之一,而档案馆作为社会记忆的载体——档案的保存场所,自然成为了社会记忆构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社会记忆构建工作与我国档案馆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国档案馆在社会记忆构建工作中需要承担起哪些职能?我国档案馆参与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方式又有哪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一、社会记忆的概念与特点
近些年来“社会记忆”这一出自于社会学者和历史文化学者的词语日渐成为档案学界关注的热点,“社会记忆”从字面上来看,指的是整个社会对于过去所经历的、所发生的事件的一种记忆和传承,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是指人们将在生产、实践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信息的形式重新整理、编码和储存的过程。“社会记忆”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历史进行记录、保存、传承并研究的一种活动方式,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以及人类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社会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需要媒介或载体
无论是口耳相传还是文字记载,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媒介或载体,没有了媒介和载体,社会记忆的传播和保存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图像,它们都以媒介或载体的角色,承担着社会记忆保存和传承的职责。
2.社会记忆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社会记忆传播的媒介或承载社会记忆的载体不同,社会记忆在表现方式上也呈现出多样性。除了最为传统和普遍的纸质资料,多媒体影像、网上展览、电子照片等更加新颖的形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涌现。
3.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延续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社会记忆只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才能成为一个社会真正的记忆,才能够得以发展和传承。对于我国来说,在社会记忆的构建工作中要时刻站在多民族统一这一前提下,从大局出发,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站在“中华民族”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构建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社会记忆。
二、社会记忆构建与我国档案馆工作之间的关系
档案作为承载社会记忆最有效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载体,是社会记忆得以传承和延续的条件和基础。作为我国具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各级档案馆,自然就应担负起保护和传承社会记忆的职责,为更好地构建我国的社会记忆,为更好地延续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贡献自身的力量。
可以说,档案馆的社会记忆功能作为档案馆文化职能中的一方面,是必须受到档案界以及社会重视的一项职能。当前,我国档案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
1.保管档案资料
保管档案资料是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基础,档案馆要做到更好地保存档案,并重点关注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档案,尽最大努力维护馆藏档案的质量,让档案为社会记忆的构建工作服务。
2.挖掘信息资源
挖掘信息资源是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保障,档案馆要积极挖掘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社会记忆的材料,只有高质量的材料才能构建出真实、客观的社会记忆。作为档案馆,要基于自身的馆藏结构、馆藏特色深度挖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有价值的信息,为社会记忆的构建工作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
3.进行信息传播
进行信息传播是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构建社会记忆,就是为了给人们搭建一个回顾历史、回忆过去的平台,并且,社会记忆构建的成果也最终要回归社会,因此,作为社会记忆构建主体的档案馆要将社会记忆构建的成果及时传递给社会,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要注意传播的方式和方法,要考虑社会大众的审美和需求,要以社会乐于接受的形式向社会传播社会记忆的构建成果,让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真正做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三、当前我国档案馆参与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方式和途径
近年来,在世界记忆工程以及我国档案界的推动下,我国许多档案馆开始了有规模的社会记忆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就目前的情况看,档案馆主要是通过以下这几种途径来进行社会记忆的构建工作。
1.以“城市记忆”为视角开展社会记忆构建工作
作为社会记忆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记忆”,以城市生活的视角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积淀着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作为承担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档案馆,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利用技术手段收集有关城市变迁的档案,记录城市文明,保护城市遗迹,有助于提升城市底蕴,增强城市的的认同感。
山东省青岛市于2002年率先启动了社会记忆构建的探索工作,青岛市档案馆以“城市记忆”为视角,希望通过构建反映青岛城市面貌和城市变迁的资料库,向社会展示青岛的“城市记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青岛市档案馆利用现代技术,通过航拍、摄影、测绘等手段,全面记录青岛的城市面貌以及城市逐年发展壮大的历程,为青岛收集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并将成果以“主题展览”、“视频欣赏”等方式向社会展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各地开展社会记忆构建工作做出了表率,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工作方式。随后,上海、天津、重庆、武汉等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相继展开了城市记忆的构建工作,目前,以“城市记忆”为视角的社会记忆的构建工作已经受到我国各级档案馆的普遍重视,并逐步由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向全国范围内推广。
2.通过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构建社会记忆
档案作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原始记录,是社会记忆的载体,但档案本身终究不是社会记忆,它只是一些具有原始记录的零散的材料,不能与社会记忆划等号。只有将这些档案材料经过加工、重构与编排之后才能成为人们可以接受的社会记忆。档案文献编纂正是将档案材料通过加工、重构与编排转变为社会记忆的最好手段。档案文献编纂将档案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这里,我们以有关滇缅战争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为例,来说明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对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推动作用。滇缅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支援英军抗击侵缅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并与英、美盟军协同作战的一次全胜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了纪念这一经典战役,云南省档案馆组织专业人员对有关滇缅战争的史料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广泛收集了有关中国远征军、英美盟军和云南当地人民支援抗战的照片、文件、手稿、书信等战争遗留物以及当时开辟驼峰航线、修筑滇缅公路的珍贵历史档案,并将所收集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汇编,以出版发行相关书籍、开辟网上专栏进行网上展览等多种形式,将档案编纂的成果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通过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滇缅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那种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可歌可泣的精神以及中美军队协同配合、开辟驼峰航线等无数的感人事迹又一次生动地展示在了社会公众面前,滇缅战争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忆也自然而然地如烙印般刻在人们的心里。
3.联合其他部门或机构共同构建社会记忆
档案馆还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主动寻求与其他机构合作,联合进行社会记忆的构建工作,通过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在公共场所打造历史文化长廊、开展历史主题展览等直观、生动的形式将社会记忆展示给社会。例如在成都,档案部门与地铁公司进行合作,在成都地铁内打造属于成都的社会记忆。在成都地铁建设中,成都地铁公司将地铁定义为流动的“锦官城”,将整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融入到了一条条地铁之中。借助于档案资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成都地铁将二号线打造成了以“古驿站”为主题的城市记忆之旅,在地铁龙泉驿站,有关龙泉驿作为成都历史上著名驿站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以大型浮雕的形式呈现在地铁站内,整个车站充满了古驿站的历史氛围,昔日龙泉驿“邮驿攘往、商贾轮蹄”景象重回眼前,让乘客在不经意间就感受到了整座城市的记忆与底蕴。
这些方式,作为我国档案馆参与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这也说明了当前的社会记忆工作受到了档案工作者广泛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和欣喜的。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社会记忆作为连结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一个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记忆都将是一个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它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回忆,能够激起人们对所处社会的热爱。
近年来,我国档案馆广泛开展社会记忆构建工作,这既顺应了世界保护文献遗产的潮流,又满足了我国自身文化需求的实际情况,更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在社会记忆构建工作的带动下,我国的各级各类档案馆也将会进一步走进社会,融合大众,这也会推动着我国的档案事业走向更新的高度。
*该文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信息文化视域下档案价值认知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6)和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信息文明视阈下档案文化范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2YJA870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