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14冉俊良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乌江乡土家乡

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着力于质量提升与特色教育建设,已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涵发展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终极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乡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根”的意义,其浸润与熏陶的作用十分重要。学校的教育特色,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植根于厚重乡土文化之中。在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从而达到“不忘根、不忘本”的精神特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究: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乡土文化,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多的兴奋点,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去采风”这一主题时,我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特色,组织学生到民间进行了调查访问,以小组为单位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等,举办了一次乡土民俗文化展览,内容涵盖了碗架岩的石刻、戴家坝皇妃的传说、千工堰的修建、乐桥顶子等系列故事。继而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了一篇作文,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可谓大幅提升,将家乡的特色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一学生笑呵呵地告诉我:“老师,这是我们开展得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我想,这种融入乡土文化的语文教学,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传承乡土文化精髓,更是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加深文本理解

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脱离生活,只有通过教材解读生活,通过生活来理解教材,学生才能在教材内外跳进跳出,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吆喝》一课时,我在导课和拓展时分别唱了一段乌江船工号子“清早(哩)起来(哟嚄),把那船(哩)盘(哟嚄),嗨呀嗨(哟嚄);推起那个桡(来哟),纤索那个绊(啰),(哟嚄),嗨呀嗨(哟嚄)!”和让学生吆喝了我们当地小贩的叫卖声“红糖~麦粑、卖~~蜂窝煤!”通过比较我们当地的吆喝声与老北京胡同的吆喝声、说、唱、吆喝,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更加深了对我们当地的乡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当知道乌江船号是古代乌江上的土家先民们,赤身裸体,艰难地摇着木桨,或者吃力地背负着沉重的纤绳,长年累月地在乌江狭窄的古纤道上爬行中鼓舞情绪、提高劳动效率的精神食粮。也正是这精神食粮才使船工们顽强地生活着,心胸变得宽阔,随时向往着乌江以外的大千世界!学生的眼中闪现着光芒,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忽然感到,这是他们对乡土传统文化的仰慕,也是对乌江以外的北京胡同的渴望。

三、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在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应止于学校,更不该局限于小小的课堂内。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助于开拓视野,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使课内语文教学获得操作实践,从而巩固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

而我就是利用我镇大力发展茶产业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在每年清明节前夕,都会组织学生到茶园去集体采茶。通过采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为班上尽义务,将采茶叶的数量汇集一起卖给茶商,班上就有收入,开展各项活动就有了后勤保障。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学生们凝聚力。因为,我把他们编制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长认真带领本组完善组员之间要求,结果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地完成任务,通过开放性地野外采茶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让每个小组的凝聚力更进一步加强,让学生体会到每一片茶叶都有他们这个集体浓浓的情谊。如此一来,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那么,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时,就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在课内课外跳进跳出,去深挖问题的本质,合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学效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我们的乡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努力挖掘,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充分发挥优秀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教学效果就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它还会促进学生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

冉俊良,教师,现居贵州石阡。

猜你喜欢

乌江乡土家乡
又见乌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
乌江,乌江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