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困境研究
2016-05-14王倩莹
王倩莹
【摘要】笔者通过对两位在职社会工作者的访谈调查发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职业认同度较低;社会工作者面临心理困扰;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存在问题;社会工作服务市场发展混乱。笔者认为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以提高认同度;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降低专业替代性;完善对社会服务市场的监管制度;避免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过分干预。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困境
一、访谈汇总
问了了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以及这一行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对两位在职社会工作者进行了结构式访谈。王某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男,今年24岁,如今是某乡镇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华某男,今年27岁,本科学习的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之后在深圳某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现在是该机构的社工主任。在访谈过程中,两位社会工作者主要谈到以下几个问题。
1、个人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就业意愿影响很大
王某说,能够坚持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同行的心中都有一种“社会工作情怀”。怀有这种“情怀”的人,非常地乐于去帮助别人,有一些刚刚开始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甚至怀有一种“拯救世界”的急迫感。他们从帮助困境人群的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所在。这种“情怀”能够帮助这些社会工作者消解很多的现实问题,对他们的职业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王某的工作主要是寻找和帮扶农村的困境儿童。在农村工作时间长了之后,一方面让其感受到农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其感到力不从心,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产生怀疑。王某说,农村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多,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能改变什么,况且还要面对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质疑,自己辛苦的工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就会对这份工作产生怀疑,“是走还是留?”这个问题随之而来,让其感到矛盾。矛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思索之后,王某认为自己很适合从事社会工作,从事这份能让其感到快乐,并表示“有很多的同行都还在含泪坚持着,舍不得离开,大家都怀有一种‘社会工作情怀”。同时,我们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那些明确表示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都选择了“适合自己”这一选项,并且他们都表示将会长期从事这份工作,其就业意愿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个人的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就业意愿具有很大的影响。
2、社会工作社会认同度较低
王某表示,一方面来机构学习的学生也不少,但总是在机构待几天就走了;另一方面那些来机构应聘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一般也是工作一两个月就辞职了,只有王某一个人在坚持。机构的招聘广告一直挂在网上,正式工作人员扣除五险一金后最低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如果出差的话有各种补助,但就是招不到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难以聚集专业人才形成合力来促进专业的发展。王某说,现在每天想的最多就是能尽快招几个固定的工作人员,大家在一起“抱团取暖,相互支持”。华某也认为当前出现了市场对社会工作有较大的职位需求,但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却较少从事这一行业的现实矛盾。总的来说就是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较低,即社会对社会工作不了解,甚至认为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意义,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等。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3、社会工作者面临职业困境
这里的職业困境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困境。两位社会工作者表示,他们的工作不仅非常繁琐,而且工作时间偏长,工作压力大,身体上本就已经很累。但心理上还面临着很大困扰。一方面,因为社会工作特殊的工作性质,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负面的人和事,这对其本人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但是由于自己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又需要时刻向外界传达正面的情绪,内心的负面情绪难以发泄,久而久之“对自己的消耗非常大,身心疲惫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服务对象对他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将信将疑”,对他们的认同度不高。王某说,有段时间他也有所动摇,不知道这样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华某说,能坚持下来的社会工作者“都有一颗很强大的”内心。工作压力大,心理容易遇到困扰是社会工作人才流失一大原因。
4、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存在问题
两位社会工作者均谈到以下两点:一是,高校教育多注重于理论教学,而缺乏对学生的实务锻炼,导致受过多年专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对开展社工实务工作仍然存在诸多盲区,即为理论与实务的脱节。二是,当前高校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不足,部分老师缺乏实务工作技能和经验。鉴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这些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改善这些不足。
5、社会工作服务市场发展混乱
王某表示部分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或机构,存在骗取项目经费的情况。这些组织或机构拿到了项目经费之后不仅没有按项目要求的社会工作,反而用这些钱进行盈利性的经营活动。例如,某基金会就将募集来的资金为己所用,名义上是去偏远西部地区办学校扶持当地教育,而实际上却在当地办起了农场,开展营利活动。还有一些社会工作机构,利用项目基金进行彩票经营活动。如果政府方面要检查其所开展的活动,机构的成员就会“集体发挥想象力,编个案、编小组等等”。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开放题中,也有几位学生提到。可见社会工作服务市场中这种混乱缺失存在。社会工作旨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帮扶弱势群体,实现社会成员幸福的最大化。这些行为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完全背离,严重危害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华某表示,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目标定位也存在问题。始终以服务对象的最大利益为主,根据服务的需求来开展工作,这是社会工作重要的价值理念。但是,作为一个社工机构,可能会有各方面的顾虑,从而对本机构的工作目标进行调整。例如,部分街道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理念并不是从街道居民的利益出发,而是以机构尽量少承担责任、方便管理为本,这是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对策建议
1、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以提高认同度
近年来政府为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较低的背景之下,国家要想建立一支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上面访谈我们知道目前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较低。社会工作的认同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每一个研究社会工作的人却都不能不谈这个话题。而要解决认同的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了解,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改变现在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不知“社会工作为何物”或对社会工作认识有误的现状。社会工作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社会认同度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但如果得到政府在宣传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个过程是可以大大縮短的。认同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自信就会提升。那么人才流失严重,社会工作机构招人难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提高专业技能,降低专业替代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交换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格同样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提供服务型劳务活动的工作,当社会中有较多不经过专业教育和训练就能够完成相似工作的人时,社会工作的薪酬必然较低。反之,当社会中没有或少有能够代替社会工作的其他行业时,社会工作的薪酬则会相应提高。
从对在职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中得知,目前社工这一行业中,真正是社会工作教育出身的人员数量很少,大多数人员的教育背景都其他专业,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与社会工作偏重实务技能不同,这些学科多重于理论的培养,当这些人员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其工作技能往往无法满足职位的要求,社会工作的行业专业化程度较低。较低的专业化程度,就意味着较低行业准入门槛和较低的服务质量,使得社会成员很容易进入这一行业,占据着本应由专业人才担任的职位。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社会工作行业较低的薪酬待遇。笔者认为,要提高社会工作行业的薪酬待遇,就需要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技能,突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无法替代性。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有助于改善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的认同现状,提升社会工作者解决自身心理困扰的能力。
3、完善对社会服务市场的监管制度
近年来,我国社会服务市场迅速壮大。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0.6万个。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还缺乏相应的的监管制度,针对目前有些社会组织或机构骗局项目经费进行盈利性经营的混乱现象,有关部门要加快针对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建设和政策出台,完善监管制度,对违规的社会组织或机构进行处罚,以保证社会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4、避免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过分干预
社工行业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一方面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另一方面要划清两者的界限,避免政府对社会工作组织或机构过分的行政化干预,保持其行业发展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政府提供服务经费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社会工作组织或机构通过招标、竞标的形式向政府争取服务经费、提供社会服务。这就很容易导致政府过于干预社会工作,影响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因此,政府应该充分信任社会工作组织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给与其独立发展的空间,尽量减少在具体事项上行政干预。
5、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
职业化是一个过程,指某种社会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职业,并进一步得到发展的过程。社会工作要想持续发展,首先要成为一种职业,拥有自己的独特的入职标准,这是发展社会工作的一个基础。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确定及认同的过程,它实际上就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建设过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包括教育培训、资格认证、岗位任用、人才激励和监督管理等。教育培训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的制度,而是对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的制度;资格认证制度主要表现为“证照制度”,“证”,即《社会工作师证书》;“照”,即《社会工作师执业执照》;岗位任用制度是指要求在那些为人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里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的制度。发达国家主要在以下领域推行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制度: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部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民间机构和企业;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管理体系与工作方法,将员工的工作潜能最大化的过程。激励机制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职业选择、工作士气以及工作绩效。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的职业晋升制度和薪酬制度、设立社会工作日等方式来推行激励制度;监管制度主要指对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制度。可以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齐抓共管的综合监管体系来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形成包括政策法规、伦理守则、督导评估等在内的一系列监管方式,以保障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制度、资格认证制度比较健全,但岗位任用制度、人才激励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有关部门应加块对这些制度的完善,切实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网站[EB/OL]. http://sw.mca.gov.cn/article/llyjlm/200706/20070600000388.shtml.
[2] 张 昱.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惑及其发展前景[J]. 社会观察,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