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脊轩志》的个性化特征探微

2016-05-14杨有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亲人

文学的个性来自创新,凝聚着作家个人化生命气息,表现作家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有无个性成为名作与庸作的界碑和分水岭。明代作家归有光广为传诵的《项脊轩志》便是一篇独具个性的作品。

一、以家庭琐事入文,叙述深婉动人

文章写了与轩有关的四件事。一是“诸父分爨”,反映封建大家庭的衰落之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东犬西吠”,“鸡栖于庭”,满室狼藉,触目伤怀。二是“母问儿寒”,反映作者幼年失怙的身世之悲。作者巧用衬托之法,以母女情映射母子情。当时姊姊尚在襁褓之中,作者尚未出世。每当听到孩子的哭声,母亲就在轩外焦急地询问:“儿寒乎?儿欲食乎?”往事如烟亲情永存。这就使母子之情更铭心刻骨,令人吹嘘不已。三是“祖母望孙”,表现作者痛感光阴流逝,希望难成的愧怍之悲。作者幼年丧母,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望孙成龙心切,新临轩中躬身垂询:“吾儿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等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虽已辞世多年,但想到当日对自己的殷殷期望之情,对照自己而今老大不小的现状,怎能不使人痛心疾首?四是“妻子学书”,表现物在人亡的爱情之悲。贤淑聪慧的妻子常来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少年伉俪,情深意笃,惜乎天不假年,嫁来归家仅六年便香消玉殒。四件事一脉相承,互相关联,都围绕着“家庭琐事”展开。亲情隔膜固然令人遗憾,亲情的真挚深厚则尤令人眷恋难忘。项脊轩牵系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寄托着作者思念、梦想和追求。用写轩之法写对亲人的热爱和怀念,写彻骨的、悲凉琐碎的家常,所取得的效果出人意外的悽恻和伤感。王锡爵评价这篇文章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确是一语中的。

二、以乐景写哀情,手法别具一格

《项脊轩志》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使人过目难忘。百年老屋,久历风雨,虽破败不堪,但“余稍为修葺”,“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经修葺的项脊轩焕然一新,室内窗明几净,室外幽雅安静。一年四季,但见幽兰吐蕊,丹桂飘香,翠竹亭亭,佳木葱茏。每当月望之日,明月在天,桂影斑驳,微风过处,月华似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在这样佳美的环境中读书学习,怎能不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然而,“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此乃全篇文眼。古人言“立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为什么而喜?为什么而悲?作者所喜无非是这里环境清幽宜人,可见喜的内容十分有限;而作者所悲的原因则较为深广,内容包罗万象。所以一喜一悲的感情并不对称。读者只要认真体味就会明白:作者写美景其实是为了抒情,手法却与众不同。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如此纯熟恰当殊非易事。作者运用这种手法大约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全篇所写是家庭悲剧,为了使读者不至于压抑,作者通过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能给作品增加一些雅适。二是因为作者此时虽然偃蹇落拓,但始终保持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文人情怀。项脊轩优雅宜人的景物环境恰好体现出了作者这种含蓄深沉的隐秘思想。三是因为项脊轩承载着三代亲人的深情厚意:祖母的期望情,慈母的关爱情,妻子的恩爱情。项脊轩周围有高洁的兰,坚韧的竹,馨香的桂,象征了亲人的美德,睹物思人,愈觉真情可贵。可见,作者采用反衬手法抒情言志,既显深意,又别具一格。

三、出人意料处结尾,抒情含蓄蕴藉

文章开头交代项脊轩的外貌,引出人事,中间写慈母爱、祖孙情,结尾之处,表达夫妻之情,既出人意料,又令人痛惜扼腕。“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三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葺阁子,其致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赏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字一句总关情。妻子的英年早逝几乎摧垮了作者的身心,大病一场之后,百无聊赖之中,为了纪念先后逝去的多位亲人,使人重新修缮项脊轩。但接二连三的打击,特别是青年丧妻的悲痛长时间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消弭。作者似乎再也不愿睹物思人,因此项脊轩长期闲置,无人居住,可是一些记忆永不磨灭,与生命同在,直到天荒地老。难怪汪曾祺评价这个结尾“平淡之中包含几许惨恻,悠然不尽,是中国古文里的一个著名结尾”。

杨有福,教师,现居甘肃庄浪。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亲人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