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2016-05-14杨加萍
近来在外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我对教者课堂呈现的那几十张图文并茂的PPT一直耿耿于怀。我在想,这样的课堂到底缺失了什么?从教近二十年,我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课改浪潮,摒弃了一个又一个的专家学者提出的新名词,但2001年深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儿”让我眼前一亮,有了很多的思考。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也成了我一直以来的追求。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儿”呢?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素质
1.能写一手好字。汉字书写正确美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书法的学习,能写得一手好字。语文教师板书写得端庄大方,匀称清秀,笔顺正确,会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还能增添语文课的魅力。
2.语言感染力强。语文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课堂语言特点,讲究准确、生动、活泼、得体,还应具有自己的教学语言素质,如:讲标准的普通话,字正音准,遣词造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语言生动形象,饱含感情,富于艺术感染力。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更能理解文本的内涵。
3.富有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蕴藏于教学行为之内,凸现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智慧。它不单指教师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处理艺术,它还体现在教师谋篇布局的水平和有效把握课堂的能力。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才能使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前进。
二、语文教师要拥有的意识
1.文本意识。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等文本内容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它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具有语文味的重要依据之一。文本、文体意识强,语文味自然就浓;文本、文体意识弱,语文味自然就不足。例如,散文教学就应该尽可能地设法引导学生走欣赏的道路,去品悟,去体味,去揣摩,带领学生进入散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去领略文本中的胜境,透过语言表象,深挖文本中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诗歌教学就应该注重朗读,把握节奏和重音,充分发挥想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文本中的情与味。
2.问题意识。提问要深入浅出。但这里的“浅”不是肤浅。语文味的课堂是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深刻的问题像导火线,时刻点燃学生诗的热情和思考的火花,激起情感波澜,流淌出浓浓的语文味。例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深刻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语文味儿”。
3.言语意识。好词佳句,让人一看就知道应该细细咀嚼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读到文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比较之后,就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肥胖”相照应,而且表现一种庞大沉甸的憨态,情趣盎然,给读者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课堂因为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4.板书意识。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然而,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经常听一些课件准备充分的语文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被课件束缚住了手脚,只能强行地将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课件上来拉,课件准备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差。适时的板书能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记忆深刻。
其实,大家都知道,那节呈现几十张PPT的公开课,是缺少“语文味儿”的,只是过场式的花架子……我们语文教师是有责任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家的路,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儿”的芬芳。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一直的追求。
杨加萍,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