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2016-05-14赵红会
南宋大儒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在写作的教学中,阅读应该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察积累;一是将头脑所获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的语言,也就是课标所说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由于高中学生时间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学生头脑中广泛的积累,存有大量的“活水”,只靠学生的观察,其深度和广度毕竟是有限的,要增加学生的积累,还必须从阅读入手。借助阅读,获得写作素材,让学生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洞明世事,积淀情感,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老师们在学生素材的积累中,多只强调课内文章中素材的积累,所以作文中就有了很多的“似曾相识”。经常有学生在记叙文中编造苦难的情节,试图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悲情更有感染力,他们会毫不忌讳地虚构母亲或家人病亡,或者描写自己残疾等等。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重复和编造,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苛责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来一个充实的材料库,充实武装他们的头脑。
为此,我给学生准备四类阅读材料。
一是社会热点。通过对报刊、网络等媒体上适合的材料让学生感受社会的脉搏,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我们摸索出这样的方法步骤:一是关注网络及媒体上讨论得非常热烈的问题,找有代表性的热点人物和事件让学生阅读。比如习大大的2015新年贺词“为人民点赞”,李克强总理“有权不能任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世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二是了解并收集对这些热点的相关评论,学习评论的语言和视角。三是必须提炼出自己对这个热点的看法。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二是帮助学生选择和研究一部名著。在研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学会给每个人物作总结。(2)关注并思考书中的主要观点,关注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尽可能的有自己的心得。(3)关注主要人物奋斗、坚强等尽职尽责的事例和细节。(4)关注并思考书中的破绽。通过阅读,不仅仅为写作积累了材料,还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文章更有韵味。
三是名人。名人素材在写作中有很好的说服和打动效应,不可不掌握。青年学生总喜欢崇拜偶像、追求明星,但是不知道怎样把这些崇拜和追捧变成精神食粮。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更多能打动他们的写作素材。怎样收集?我教给他们这样的方法:(1)了解人物生平;(2)知晓人物事略并有点滴感受,同时归纳出适用的话题;(3)记诵一些人物的经典话语;(4)熟知人们对他的评价。透彻研究自己所崇拜和追捧的名人,就能很好解决学生作文中素材不足的问题,一旦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掌握了驾驭这些素材的方法技巧,就可能不再觉得作文无事可写了。
四是杂文美文。语言犀利、用词优美的文章受大家的喜欢。杂文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阅读杂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富有形象性的论辩,幽默讽刺、庄谐并用的笔法。阅读美文,让学生关注文章的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的特点,摘录一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新鲜、想象奇特的修辞,巧含理趣,含蓄蕴藉的哲理,试着对其加以拟写仿写,坚持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有粗浅枯燥渐渐变得灵动高雅富有文采,创作出自己的华篇佳文。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对写的帮助”。读写教学不能原地踏步走,不能走老路,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老师热爱阅读,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客观情况和学习需求,在读写上不断地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师生协同,使得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更成为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一种需要。
赵红会,教师,现居山东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