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6-05-14易绍川
【摘要】闻名世界的汽车造型设计巨匠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乏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虽然大部分人都同意乔治亚罗的评价,但一直没有出现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虽然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问世,但我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而已。我们应该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这两方面探索如何设计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汽车。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汽车设计
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研发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开始,世界汽车已经发展100多年的历史了。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汽车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代步工具这么简单了,它更多体现的是其背后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文化,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汽车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每个国家所制造的车都有属于本国或本民族的风格与特色。比如意大利的风格:充满了艺术气息的车身造型,采用专业的设计室设计,诠释了“艺术品”的含义。德国的风格:汽车造型优异而且严谨,是低调奢华的最好诠释,既有创新性又契合车主的身份地位,显示出雄厚的实力。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小棱角大曲面的处理是大众汽车设计师的拿手好戏。美国的风格:美国汽车讲究的是舒适和大气,还要寻求经济性。法国的风格:这些年来法国汽车行业连续推出新的概念车,除了彰显新技术以外,浪漫的法兰西民族更表现出领导世界汽车造型潮流的野心。英国的风格:寻求贵族气息,深受绅士们追捧的高贵典雅的设计风格。韩国和日本的风格:日本大量吸取西方的优秀设计理念,然而他们更注重的是汽车的实用与细致。韩国也在不停的创新来追求更好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问问自己,中国汽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中国又有哪些汽车品牌值得国人骄傲。如今,汽车不仅仅只是代步工具这么简单,而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载体。探索中国元素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是真正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走有中国特色的汽车设计之路,自主创新、研发而迈向成功的制胜法宝。
一、中国元素之思考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达方式就彰显了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代表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一直传承着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彰显内在和外在独特气质的重要标志,既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又有“形而下”的具体物质。比如建筑的风格元素:有苏州园林、故宫、围屋、布达拉宫、长城等;文化的风格元素:水墨画、书法、京剧脸谱、印章等;服饰的风格元素:有汉服、唐装、长袍马褂、旗袍、中山装等;自然的风格元素:长江、黄河、桂林山水、珠穆朗玛峰等;动物的风格元素:熊猫、朱鹮、白鳍豚等;宗教传说风格元素,三清、如来、龙、凤、麒麟等。这些丰富多样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人民心中的标志。不光以上所讲的,另外还有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这也都是我们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不同之处。这都是最经典的中国元素,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
1、缺少中国元素
如今中国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非常不符合的是,直至此刻,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不管是从技术还是从文化方面。正如世界闻名汽车造型设计巨匠乔治亚罗所说:“中国的汽车设计缺乏中国元素。”“而真正的设计便是文化。”“最能中国元素的汽车只有让中国自己的设计师来完成。”对于我国现在汽车设计行业的这种情况,中国汽车设计师任重而道远。尽管鲁迅先生所说的那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并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但一个国家设计风格的成熟与成功,只有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真正的与设计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
2、乱加中国元素
五千年的风雨沉淀了中华文化的太博大精深,不能领悟中华文化,也就不能使中华文化再生,但要明白一点,汽车的本土化设计并不是胡乱添加中国元素。目前国内只有红旗汽车将中国元素与汽车设计融合的比较好。
这辆红旗L9(图1)充分彰显了建国初期中华儿女一往无前、抬头挺胸的精神风采的炮筒式的前灯;前高后低的车身;提取中国传统宫灯元素的竖长条尾灯;源于中国古代折扇形象“九梁十八柱”的进气格栅;提取宫廷吉祥物品“如意”中的元素设计出中国味十足的中控台,尽管还达不到“形上为道”,但比这款青花瓷版华泰B11(图2)简单的添加“青花瓷、古诗词、书法”等中国元素显得更有深度。
图1.红旗L9 图2. 青花瓷版华泰B11
中国本土化设计并非只是在汽车上面喷涂一些中国元素的花纹,花钱能够买来高技术,却买不来中华文化。中国元素不是简单的中华文化堆积,而是自然产生于中国民族性之中,是需要通过设计师的“二次创造”才能够达成的。简单地把京剧脸谱、水墨画、青花瓷等的中国元素搬到汽车造型上只会让人感觉到别扭。
也许只有国外的眼睛才能挖掘出中国元素对于汽车设计的价值,或许中国元素中国人眼里太过平常廉价了。在中国元素与汽车设计的结合上,宝马I8(图3)可以说做的相当成功,这也是我个人最为喜欢的车之一,它的车身线条借鉴了京剧脸谱中的线条元素,并不是把线条死板的喷涂在车身表面,而是按照其线条的走向、粗细和韵律,以线条打造车身,整体造型明快、流畅、精准,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视觉感受,使其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设计理念”。
图3.宝马I8
在汽车技术竞争越来越倾向于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变成了产品个性,产品个性成为了品牌成长的基礎。一个没有属于自己民族元素的汽车品牌,最后只会被淘汰。当然,在重视中国元素与汽车设计相结合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醒自己要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去对待汽车设计,不能因循守旧,要像日韩汽车设计师那样,尽快融的入进国际汽车设计界中去,在国际竞争中进步。
二、中国元素的运用
汽车本土化设计的关键,是在汽车设计中合理的运用中国元素。首先设计思路应该以中国元素中的思想元素为指导思路,然后提取中国元素中的图形元素开展详细设计。
1、形而上的设计思想
纵观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都具有明显的本土化差异:德国车的严谨规矩,日本车的细致创新,美国车的狂野大气,英国车的稳重内涵,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那么中国汽车应当展示哪些中国元素来彰显中华文化呢?
(1)道家的美学观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心中的自然观,当中的“自然”是一种“无为”,不赞成过分的人为,推崇自然而然。而庄子心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既雕既琢,复归于璞”也是推崇返璞归真,寻求一种平平淡淡的真实之美,当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和“法自然”的理念又是相同的。
在我心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八个字,可能我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老子这句话所阐述的大智慧,但我能理解其是对简约美的最简约的概括。再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一种“无为”的观点,也就是简约,也是对《易传》中“简易”的延伸,这又与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曾提出“少则多”设计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理念倡导设计要以最简约的造型和装饰来完成。但是简约当然不是简单化,单一化,没有细节。实际上,越简约等于越复杂,这又刚好是老子的思维论述方式,有无、简繁、难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除了主张崇尚自然,简约之外还崇尚阴柔之美,以柔弱为尊贵。这种崇尚阴柔,以柔弱为美的思想与汽车设计中的流线型设计又是很符合的。汽车的流线型设计是以圆润的表面、流畅的线条型设计来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中产生的风阻,来表达现代汽车设计的速度之美。
(2)儒家的美学观念
中华文化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中庸”二字,“中庸和谐”是连接着整个中华文化的精华。儒家“中和”的基本主张是和洽和谐,刚柔并济,平和宁静,表达的是一种“不偏不倚”,而“文质彬彬”则是表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如果“文”属于一种形式,是外在的一种修饰,那么“质”就是功能与内容,是物的本体,文质两者一定要配合适当,达到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的协调统一,这样的状态才能完成出色设计和创造,这又和“尽善尽美”的伦理观念目的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中华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是一种求善的德性文化,而“尽善尽美”则是在追求更高的层次,如今的设计应该倡导“尽善尽美”的理念,使设计与自然、与人、与社会之间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2、形而下的设计元素
作为产品设计师,应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中国本土的设计元素以一种更加正确的方式融入到汽车设计当中。
(1)中国味的线条
线条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控制着物体的外形,所有客观存在着的物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外沿轮廓形状,都呈现出一定线条组合。比方说方形的冰箱、书桌、电视等,它们都有棱有角,有明确的面和分界线;轮子,篮球、鸡蛋等有弧形的线条;河流有曲线,房子有垂直线,人造的、天然的,一切生活中的东西都有属于自己的形状和轮廓线条,物体的各种运动,也形成了各种不同变化的线条组合,人站立不动与人奔跑时的线条结构都是不一样的。由于人们在一直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线条变化中,所以对这些线条的变化也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经验。反过来,只需要通过某些线条的组合,人们就很自然的联想到某种物体的运动和形态。正因如此,古往今来所有造型艺术都十分重视线条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线条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语言。
综观中国工艺美术史,从夏商周时期之前的红山文化中,制作陶器时所用到的图案与线条,再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之后各个朝代的瓷器,都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古往今来的造型设计,都在古陶器、青铜器和瓷器等中国古老工艺中吸取精华。汽车设计也应该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而是提取其精华——线条。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早把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民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那个时候智慧的中华民族先祖就已经能用线条描绘出各种各样的彩陶纹饰,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古朴的甲骨文和生动的象形文字,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发现并运用了线条的艺术。
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是有中国味的线条呢?中国线条和西方线条的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中国和西方在对线条理解上的不同,主要是中国与西方的一些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差异所造成的。达芬奇曾经说过“不是数学家请不要读我的基本著作”。在一般人眼里一根线条只是一根线条,可在达芬奇眼中一根线条是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他眼中的线条是没有宽度也没有厚度的。因此对深受文艺复兴影响西方人而言,对线条的理解主要基于数学和几何学。而对于中国传统来说,线条不光有宽度、有厚度、有方向,还能表达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主观感受起到主导作用。所以说西方人的线条是理性的,中国人的线条是感性的,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2)中国味的色彩
不同的民族在心理上对色彩有着明显不同感觉。人们对某些色彩的喜欢和厌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宗教与神话。因此,色彩是具有符号性的,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某一样载体(神话、历史、物件)。
有没有中国特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许多的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就等于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国的民间色彩,并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就能发现真正中国味的色彩。中国有属于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味的红是珊瑚红,中国味的绿是绿松石的绿,中国味的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颜色是中国画颜料的根本色,同样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欢的是宝石蓝,所以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而中国人更喜欢的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的佛像头顶色是青金石蓝。
王大珩、荆其诚等人早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颜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必须进行验证实验来确定基础色度的分级。只有这样研发出来的汽车漆料,不管是车身喷涂,还是运用在车内装饰上,都能传达出中国元素,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何合理把中国线条与中国色彩合理的融入汽车造型设计中去,是中国汽车本土化设计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探寻中国线条和中国色彩,从传统工艺,民间艺术、中国绘画中,乃至传统建筑中汲取养分。
三、总结
中国汽车想要真正走出“中国制造”的阴影,踏上“中国创造”的光明大道,就必须合理运用先人留下的精华,无论是“形而上”的设计方向,还是“形而下”的造型元素,只不过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九牛一毛。就设计来说,也远远不光是线条和色彩这么容易,还需要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人群现状相结合,而最重要的恰恰就是这两个方面。意大利的汽车造型设计之所以会引领世界,原因就是意大利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厚重艺术文化底蕴。所以传承、重视和发展中国艺术底蕴,中国的汽车造型设计也将站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董继明. 汽车文化[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8.
[2] 老 子. 道德经[M]. 凤凰出版社, 2012,04,1.
[3] 胡家祥. 先秦哲學与美学论丛[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6,1.
[4] 吴延玉. 中国元素与工业设计[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9,1.
【作者简介】
易绍川(1993—),男,江西宜春人,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