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通讯作者标注的规范性及意义
2016-05-14孙姝凯
孙姝凯
摘要:从通讯作者的产生、流行及通讯作者的内涵、功能出发,阐述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通讯作者标注的不规范和不严肃,并分析论述了如何规范地标注论文的通讯作者以及规范标注通讯作者的意义。
关键词:通讯作者;学术期刊;作者署名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最早流行于美国期刊,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把导师或老板作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科的细分、交叉与合作,为了消除读者与作者沟通的不便,而指定了通讯作者。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为《光明日报》撰写了一篇题为“发表科学论文要遵循国际惯例”的文章,其中就谈到我国多数刊物不标注通讯作者的习惯,从而不利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协作,就不符合国际惯例。
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还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Ta对文章的可靠性责任,并接受所有读者的咨询等。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说,研究成果应该以属于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的优势是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即人脉。目前,有一部分观点认为通讯作者应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日常通信与联系;而另一部分观点认为通讯作者是整个项目的学术指导者,非高级职称没有资格当通讯作者,不是论文的“通讯联系人”。
一、国内学术期刊通讯作者署名的不规范现象
国内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是一种习惯性做法,所以并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所以无章可循,再加上我们对通讯作者的内涵界定不清晰,就导致了其外延的随意很大。在国外,投稿时会与编辑部签有一份有作者亲笔签名的出版合同以示文责,但在我国这方面的责任归属全靠自律,并且通讯作者的标注已经对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绝大多数单位,职称评定和年底考核时会给通讯作者加分,所以出现了通讯作者标注泛滥和滥用的现象。不管什么学历什么技术职称或者是否与本课题有关人员,只要在第一作者同意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通讯作者。一篇博士或硕士生的论文,不管是不是其导师,只要有导师身份的人都可以标注为共同通讯作者。可见这种把通讯作者的“原始功能”与职称评定、年底考核、资金分配、课题申报、成果鉴定等挂钩的做法,导致了通讯作者署名的不严肃性,不仅影响了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的严肃性,而且严重影响了科学的严肃性。
二、规范学术期刊中通讯作者的标注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尤其是医药类和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会在论文多个署名的作者中标识一名或多名通讯作者,为了充分发挥通讯作者的功能,需要对其规范标识。
1、通讯作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课题的总负责人,要对选题确定和科研设计起主要指导作用,负责课题和论文的一切对外联系,了解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过程并对论文的科学性及结论的准确性负全部责任,能够解答读者疑问和外界的各种咨询。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或博士,通讯作者必须是其导师。
2、在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的情况下全刊要具有统一的标识格式。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也可以用我们自己习惯的方法,像标识基金项目一样,有全刊统一的通讯作者的标识格式。如果一篇文章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通讯作者,则按目前公认的“按贡献大小排序”并用上角标A 、B、C……加以区分,同时在英文署名中也要标识Corresponding Author A;B;C……。
3、要有通讯作者的作者简介。大多数学术期刊只有第一作者的详细的作者简介,鉴于通讯作者的重要性,应该有和第一作者同样详细的标准格式的作者简介。
4、解决通讯作者在数据库中的检索问题。在严把通讯作者资格关,严控通讯作者标注滥用的同时,建议各大数据库增加“通讯作者”的检索功能。
三、学术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保证论文的学术水平。鉴于通讯作者身份的特殊性,并在文章的特定位置有其详细的作者简介,这样会给通讯作者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会成为论文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最终把关者,能有效弥补第一作者因资历尚浅和经验不足导致的缺憾,且助于保证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其次,有利于学术交流并有助于建立实力更强的审稿专家库。尤其是在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或在读博士的情况下,涉及到毕业以后的流动性,使论文原作者难以联系,会导致学术交流的盲目性,而标识了通讯作者就会完善学术沟通、交流、研讨的途径。
最后,标注通讯作者有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规范通讯作者的标识,并增加通讯作者的简介,实际上是多了一条宣传学术期刊的途径,这些有威望、有建树的通讯作者在期刊中的出现,会为学术期刊吸引来更多有实力、高水平的作者和读者,这些学术精英会使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广礼,是雅蓓,夏爱红.高校学报宜对通讯作者进行简介[J].学报编辑论丛,2002(8):202-203.
[2] 鄢子平,柳建乔.从“通讯作者”现象谈科技论文署名的严肃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23-725.
[3] 韦家朝.对学术论文标识“通讯作者”的反思——兼谈署名的规范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3):146-150.
[4] 张威,董瓅瑾,段姚尧,等.科技论文“通讯作者”检索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6):24-25.
[5] 贾贤,王霞,李忠富,等.科技论文中等同贡献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署名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03-605.
[6] 王顯苏.科技论文中通讯作者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8):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