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方法的探析
2016-05-14蒋一峰
蒋一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使得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设计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关键词:大型医院;建筑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6)07―143―02
前言
大型综合医院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复杂系统。涉及范围广,学科门类全,洁污流线多,这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充分把握医院建筑的各项功能,流线要求,还要积极与业主沟通交流,熟悉驾驭医院建筑一些新功能、新发展、新方向,与业主的实际需求协调起来。
1大型综合医院的特点
1.1集中、高效、联系方便
城市综合医院多为集门诊、医技、急救中心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门诊与医技之间联系密切,科研、办公又与前两者有一定关系,同时各部分又需要相对独立、配置合理,自成一区,互不影响,以满足它们之间的联系要求。使病人可以迅速、快捷地接受诊断和治疗。医护人员们不再为较长的联系路线而浪费时间,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1.2垂直运输流线直接、明确
在门诊、急诊楼内,布置垂直电梯,人流量大而连续处(如共享大厅)安排自动扶梯,可根据不同人员的需要、不同的运输要求、配备不同的垂直运输设备,安排不同的垂直运输路线。在垂直运输的组织上,根据门诊、急诊、住院等功能区域的使用特点选用不同的电梯类型,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满足医院建筑使用及管理的需要。
1.3医院建筑要与病人需要的休养环境相适应
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应用新的设计手法,创造吸引人的公共空间、美化诊断治疗用房以及病房,不仅可以改善室外环境,还有益于病人的痊愈。应用新的设计手法来标志其入口,引导病人流向,使病人、探视者等能够顺利引导至接诊、检查、治疗、入院以及病房等。清洁优美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提高人们的情绪和食欲,而病人更需要清洁而优美的环境。医院建筑地址选择要考虑安静的环境,要避开不利影响,医院内部还要有一定绿化面积,做到园林化,便于病人活动。一般规定新建医院绿化面积要占60%以上。医院病房建筑也要考虑病人的心理需要,使病人感到象在家里一样,做到舒适化、家庭化。
1.4医院建筑要与医院功能相适应
医院除医疗任务外,还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这也是医院建筑的功能要求。教室、示教室、学生宿舍要与门诊病房分开,减少相互间干扰,同时二者也要便于联系。
1.5医院建筑要与医院设备设施相适应
医院建筑必须考虑新设备设施不断增加的需要,要有发展的余地,必须满足现代城市医院医疗技术与管理发展的需要,使医疗工作更具高效率,更有人情味。以现代化设备适应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
1.6“以病人为中心”是医疗建筑设计的重点
建筑细部的人性化是现代城市医院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比如门诊、急诊楼在室内色彩采用以白色为基调的主色调,衬托着不同色彩的诊室门扇,明亮而又柔和的天花灯盘、灰白相间的科室指示牌会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感觉,有助于减轻病人入院就诊时的不安心绪。
在病房走廊、观察室走廊等部位都安装靠墙的扶手,地面选用整体的塑胶地板。非医护人员使用的卫生间内都设有残疾人专用厕位,自动扶梯的水平段长度都有相应的要求,充分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在中庭空间的处理上,尽可能将阳光、绿化、色彩等生命要素引入医院建筑空间,使城市医院的医疗环境充满人情味。
2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
2.1初期的前期策划和前期研究做的不到位。大型综合医院不同于小型专科医院,功能多、门类广,更应该在前期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充分与医院业主方沟通交流,将医院近期的发展更新充分考虑进去,避免造成建成后不久医院建筑就跟不上医疗技术发展的问题。
2.2疗技术不断发展,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但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考虑不足,造成就诊时间长,医疗流线长,科室功能不合理,无障碍设施沦为摆设等问题。要通过前期不断地深入研究,深化设计,使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真正的落到实处。
2.3 缺少对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研究。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更多的是在功能、流线上下功夫,缺少对地理气候条件和室内空间环境的研究。应通过对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研究,改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设置更多的采光天井、屋顶花园等为患者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就诊康复环境。
3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的设计方法
3.1远近结合,长远规划
当今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的主要矛盾是医院建筑跟不上医疗技术的更新发展。众所周知,综合医院的设计建造是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医疗水平、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医院的功能都在不断的更新变化,而医院建筑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都十分有限。因此,需要设计者在项目立项初期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未知的变化,做到远近结合,长远规划。
积极有效的应变策略包括:对设计进行长远考虑,以近期建设为主、远近结合。充分考虑医院建筑改扩建的可能性,增加其未来的应变性和可塑性。预留对医院建筑进行改扩建的接口,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拆迁改建,保证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的和谐统一,防止医院建筑因医疗技术的更新换代而过早的老化。这其中,医技部门作为综合医院技术实力的象征,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功能的不断添加,成为最可能更新换代的对象,改扩建的可能性也最多。因此,在设计前期,一定要充分认证、评估医技部门的功能规模,最大限度的预留医技部门改扩建的可能性。
3.2功能合理,流线清晰
综合医院主要由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三大部分组成。传统的综合医院布局通常采用“王字型”的布局方式,即门诊部在前,住院部在后,医技部居中,中间以医疗街贯穿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来说,基本可以满足。但对于功能齐全,流线复杂的大型综合医院并非最佳的选择方案。对于大型综合医院来说,一旦规模扩大以后,不仅造成病人往返医技就诊流线变长,就诊时间变多,而且不同科室之间的相互连系,人流物流的走向都变得异常复杂。因此,在大型综合医院的设计上,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打破之前传统的“王字型”布局,对不同功能的科室进行重新组合,将其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逻辑排列,把相关功能的门诊、医技相结合在一起,避免病人在不同功能的科室来回穿梭,真正实现就诊的一站式服务。因此,对于大型综合医院,通道网格式的布局方式更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的“通道网格式”医院布局方式,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科室的紧密程度,将不同性质的功能流线分别组织,形成多通道、网格式的布局方式。这样一来,避免了将不同功能的科室聚集在一个大型综合体中带来的弊端。多通道的布局方式还可有效实现医患分流、患患分流、洁污分流等,实现大型医院建筑流线的清晰组织,降低了交叉感染的概率,提高了医疗的效率。不仅如此,“网格式布局”也有利于医院今后的扩建改造,采用统一的柱网形式,降低了施工难度,在扩建改造的同时而不影响其他科室的正常功能,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3.3 因地制宜,环境优美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就诊人数的不断增加,患者的就诊体验却是不断的下降。过去传统的医院建筑过多的强调规模和技术条件,而忽视了室内的空间环境质量。例如,在大型综合医院,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病床数量严重不足,走道和门厅随处可见增添的病床 ,不仅有失美观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因此,我们强调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根据医院所处的气候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通过底层架空、景观庭院和屋顶花园等园林化设计手法,有效的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引入绿色植物到室内,创造更多的能使病人接触阳光和自然的空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建筑的发展中,建筑与人的关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大型医疗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将其功能需求与心理需求结合起来,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向重视建筑文化价值和人本意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枫. 超大型综合医院医疗体系设计研究[J]. 建筑学报,2010(10):96- 99.
[2]覃力, 单荣亮. 深圳市大型综合医院建筑实态分析[J].新建筑,2012(5):110- 114.
[3]吕晓辉.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探讨[J]. 山西建筑,2015(2):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