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国家化”的破产
2016-05-14宋文钦
宋文钦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集团追随美国,企图移植美国的军事制度,全面推行“军队国家化”,阉割原“党军”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改变国民革命军的性质,削弱军队战斗力,这是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制度原因。
国民党“党军”体制
国民党“党军”体制是从创办黄埔军校开始的。
1924年6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市黄埔区正式成立,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驻校党代表,校长及党代表对国民党总理负责,以“党权高于一切”为原则。各级党代表都由廖仲恺“遴选教官、学生中之富于政治学识者,呈请中央任命之,除实行政治训练外,凡军队一举一动、一兴一废,均受其节制,以示党化”。“党代表按部组织各级分部,以为将来各军之模范”。
1925年4月1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以教导团为基础,正式建立“党军”:“凡军队一举一动,都受党代表的指导与监督。换句话说,就是受党的指导与监督,是完全党化的军队。”国民党借鉴苏俄红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在军、师、团、营、连各级设立党代表(连一级有的称为政治指导员),代表党执行对部队的管理和统帅。
1926年3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规范军中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国民革命军实行党代表制度的目的是:“为灌输革命精神,提高战斗力,巩固纪律,发展三民主义之教育。”《条例》规定:“关于军队中之政治情形及行为,党代表对党负完全责任,关于党的指导及高级军事机关之训令,相助其实行,辅助该部队长官,巩固并提高革命的军纪。”“党代表为所属军队之长官,其所发命令与指挥官同,所属人员须一律执行之。”“党代表有会同指挥官审查军队行政之权”,但“党代表不干涉指挥官之行政命令”,如果“认为指挥官之命令有危害国民革命时,应即报告上级党代表,但于发现指挥官分明变节或叛党时,党代表得以自己的意见,自动设法使其命令不得执行,同时应报告上级党代表及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党代表与军队党部意见分歧时,“有停止该党部议决之权,但同时应将理由速行报告于上级党部及政治部”。“军事长官拥有指挥部队之‘能,党代表拥有领导部队之‘权,‘权‘能分治。”国民党通过党代表与军事主官并行的“党政双轨制”,将军权置于国民党的掌控之中,保证国民党对军队的领导。
部队政治部是国民革命军中执行政治工作并受“党的指导,根据党的主义、政策去训练士兵和民众的特设机构”。它起源于黄埔军校,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机构不断完善,编设了总务、宣传、党务3个科和编译委员会、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官等,并按组织编制明确分工。这时军校政治部工作才真正开展起来。
1925年8月,国民政府改编国民革命军,在国民革命军8个军的军、师两级也都设立了政治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了政治训练部,后改组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总政治部下设宣传、组织、训练、党务等科及各项特种委员会。团以下则设立政治指导员,职权与同级军官相同。政治部主要任务是:对内,负责对全体官兵进行政治训练和指导党务活动,以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增强革命精神,遵守纪律,信仰主义,保证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对外,负责宣传和组织群众,以实现孙中山提出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使人民群众支持革命军队的行动。总政治部控制着各军、师、海军局、空军局、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及总参谋部和军需部中的所有党代表,指导军队中所有党、政治、文化和群众发动工作的开展,在权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均设立了公开的国民党党部,属国民党中央领导,下设区党部和区分部;北方国民联军也设立了最高特别党部,以此来加强对部队的控制。1924年7月6日,成立黄埔军校特别党部,蒋介石等5人被选为执监委。各部处设有党小组,平均每小组约14人,党小组长负责监控学员的思想和行为,检查他们的阅读材料。国民革命军借鉴苏俄红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在连、团、师、军设立党部,旅、营级不设党部。在各级特别党部的组织构成上,团级以上党部设执行委员会,执委9人,候补执委3人,分管宣传、组织和财务等,设监委若干。连级设队党部,只有执行委员会,执委3人,候补执委2人,不设监委。排、班级不设党部,只设党小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党部在党员中间开展教育活动,并以党纪约束党员。
党代表制、党部、政治部三位一体。党代表制是核心,其代表国民党对军队的领导,领导政治部的工作;党部直属于党代表,负责对党员的教育与监督;政治部负责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国民党通过这一制度建立了不同于军阀独裁的新式军队。这支军队具有进步的革命精神、高昂的士气,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毛泽东对其曾高度评价:“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
军事体制“国家化”的演变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根据美国的意见,将军事委员会改为国防部,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改为国防部新闻局,新闻局为参谋长的幕僚机构,负责军队教育,大大缩小了原政治部的职能。国防部另成立监察局和民事局,负责军队的监察、民事工作。部队中各级政工机构也进行调整,各级政治部室被取消,军政治部改为新闻处,师政治部及团指导员室改为新闻室,主官一律称为主任,连一级仍然称指导员。政工机构与部队是配属关系,调整后,成为隶属关系。新闻室归部队长官直接指挥,人事、经理及业务原来都是自成一系统,改制后都归军事长官直接指挥监督,上级新闻机构无权进行干涉,新闻工作人员只能根据部队长官的意见开展工作。新闻主官职位低,居于副主官和幕僚长之后,编制少,新闻人员情绪低落,大大降低了政治工作的效果。
1946年12月,国民党反思内战失利的原因,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消了特别党部,使党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1947年,又恢复党部组织,对外保密,改名叫“党团干事会”。国民党在军队内又成立了各级党部组织,由政工人员兼办党务,军队党务工作也得以恢复。在实际工作中,军队党务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政工人员只应付部队长官的临时派遣,例如征兵、抓逃兵和纠察部队军风军纪。
1948年2月,国民党将国防部新闻局改为政工局,各军事机关及部队整编师(未整编军)新闻室改为政工处,主官称处长,团及营则设政治指导员室,主官称主任,连一级还是称政治指导员。政工局与新闻局地位、体制相同,但组织系统结构不同。新闻机构是部队的幕僚单位,受各部队长官直接指挥监督,所有人事、经理都由部队长官决定。新闻机构上下级之间没有纵向关系,只能通过部队长官发生横向联系。而政工部门却自成一系统,可以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在当初的党军体制下,国民党通过连队党代表(有的部队设政治指导员)和连队党部,传播革命思想,执行革命的政策,确保了部队的革命性与进步性。蒋介石推行“军队国家化”后,对连队政治工作体制进行很大的调整,设立纪律监察评判会、经理伙食委员会、生活小组、中山俱乐部,以及爱民会、互助会、政工服务员等,从部队基层改变党军体制。
蒋介石打着“军队国家化”旗号,把孙中山创建的“党军”逐步沦为个人独裁的工具。“以党治军”变成“以军制党”,孙中山“建立一支由革命党人完全控制的武装”的努力破产。军队的党务系统和政工系统沦为蒋介石的御用工具。20世纪30年代,军队政治工作以“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为指针,抗战时期以“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为圭臬,在部队中强化官兵对于蒋介石的个人崇拜。这一体制是国民党实施一党专政独裁体制的制度保障,在维护蒋介石的个人权威方面具有较大作用,但非常不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
军队由于失去了灵魂,战斗力锐减,这是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共批判地继承孙中山“党军”制度的有益经验,从我国国情和军情出发,创造和坚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政治本色,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最终战胜强大中外敌人的根本秘诀。
历史已经证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军事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定海神针,必须坚决维护。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的“军队国家化”的军事制度,在中国走不通。
责任编辑 /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