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供应链生态,迈向云制造时代
2016-05-14孙瑞哲
孙瑞哲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纺织工业由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企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新常态”下,面对不可回避的全球化竞争,新技术革命的蔓延,消费需求的升级,新商业模式的崛起,以及日趋严峻的环境压力等,探讨如何优化和完善供应链生态,通过“云制造”塑造行业发展的S型曲线,在全球树立典范,对整个行业意义重大。
一、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呈现出L型经济的特征
经济学领域常用U型经济、W型经济和L型经济描述经济发展的 3 种形态。W是被动型的,U是进入谷底以后再回升,只有L型经济一直在低位徘徊。
回顾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已呈现出典型的L型经济的特征,由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自2010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出口总额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并趋于平稳(图 1);2016年1 —3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与2015年基本持平,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15 524.1亿元,同比增长5.1%,高于全国工业2.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768.9亿元,同比增长6.5%。
受宏观经济与自身发展影响,行业L型态势是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节点,将会持续一段时期。纺织工业“L”型走势为行业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时机。增长速度的回落使得之前高增长过程中积累和隐藏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显现;而平稳增长的走势,既给企业以发展压力,又给企业调整预留了空间。
二、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纺织工业的领先地位日渐突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其全球第一大纺织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从国内市场看,纺织工业实现了稳定发展,其在中国工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支撑性力量”,其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工业中的占比、利润的占比、纳税的占比、投资的占比均保持稳定上升的势头。
1. 生产与消费,稳定行业发展的压舱石
生产和消费一直是纺织行业的发展亮点。生产方面,纤维加工总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自2009年以来,世界占比均超过50%,2015年达5 300万t,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4.83%(图 2)。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 713.46亿元,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41%;利润总额3 860.41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07%;实现税金2 146.53亿元,占工业的4.30%;行业投资总额为11 913.21亿元,占第二产业的5.32%。
消费方面,衣着消费保持增长态势,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表 1)。就消费结构而言,纺织服装消费在我国社会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约占人均消费支出的7.9%,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比例。整个限额以上的纺织品服装零售额占到了全国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10%,而且近年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按照城乡消费主体统计,2015年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 13 484亿元,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8.15%。按照线下线上消费渠道统计,2015年服装家纺网络零售交易额8 310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的21.43%,网络销售在新消费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调杠杆,产融结合大有空间
金融危机后,与实体经济加杠杆的大趋势不同,中国纺织行业资产负债率保持下降。行业去杠杆趋势明显,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行业的平稳运行。整体来看,纺织业与服装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低于实体经济整体水平,只有化纤行业处于较高的水平,产融结合仍有较大空间(图 3、图 4)。
3. 创品牌,提质增效大有潜力
从整个产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品牌仍然是现阶段纺织服装行业最大短板之一,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福布斯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有价值100个品牌中,中国企业无一上榜。通过对比WWP发布的2015品牌价值前十的服装品牌与沪深港市值前十的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发现(表 2):全球服装品牌价值前十位的公司全部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且快时尚品牌占据绝大多数;中国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制造商品牌占很大比重(表 3、表 4);在中国,横向专业化发展和纵向产业链整合的企业均受到资本市场认可。
三、纺织供应链生态的新变化
完善供应链生态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与协同。目前,基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态体系、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化生态体系、基于网络平台的分布式生态体系发展趋于成熟。而基于国内品牌的供应链生态体系有待完善与优化,需要从“人治”转向“法治”,形成一种机制以保证供应链的平稳发展。
与此同时,供应链生态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国际层面,跨国采购分散化,国际纺织供应体系与采购格局渐趋分散,分享经济崛起,人工智能开始导入,综合成本趋于扁平;国内层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升级,超级IP与网红经济盛行。
1. 跨国采购分散化
国际纺织供应体系与采购格局渐趋分散。中国虽然仍是全球第一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在几个主要市场中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近几年在美日欧三大市场的占比有所下降(表 5 — 表 7)。其中,2015年,欧盟、日本市场明显下滑,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比重较2014年分别下降1.27和0.89个百分点(图 5)。2016年1 — 3月,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和日本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同比分别下降1.8和2.3个百分点,1 — 2月在欧盟所占份额下降3.1个百分点。南亚、东南亚国家在世界纺织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越南在美国、日本的份额分别从2001年的0.07%、2.65%增长到2015年的9.26%、9.51%(表 5、表 6);孟加拉国在欧盟市场从2001年的4.72%增长到2015年的12.55%(表 7)。
2. 国内需求升级
中国的消费需求正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特点。目前,消费者对于服装的消费需求升级,主要表现为:关注产品与关注体验并重、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下沉、二八经济与长尾经济共存 。
(1)关注产品与关注体验并重
消费者在关注价格、品质的同时,开始注重消费体验与文化表达,一些新的消费模式也随之产生。
服务:红领、红豆、埃沃男装通过C2B、O2O等模式,提升用户体验;罗莱家纺、梦洁家纺通过开发生产系列化科学睡眠和智能化产品,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定制:财富品质研究院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15年定制业务占奢侈品行业的比重已达20%,有86%的奢侈品牌推出不同形式的定制服务。设计师品牌如玫瑰坊、NE·TIGER、WANGPEIYI、Laurence Xu等提供定制化、更富设计感、艺术性的产品,发展良好。
跨界:纺织服装品牌相互联名,推出新系列,如Nike旗下高端品牌Air Jordan,Adidas的Stan Smith小白鞋、NMD系列,Puma与Alexander McQueen、H&M与Jimmy Choo、Alexander Wang、Balmain的合作,优衣库与设计师LeMaire和品牌的联名款等;以生活方式、文化创意、流行趋势为重要抓手,构建生态圈,覆盖生活方式的各个维度,如Gucci的咖啡店、PRADA的甜品店、LV的酒店等。
(2)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下沉
随着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购买力正从城市转向城镇,这也从快时尚品牌近来的“开店策略”得到佐证。
尽管几大国际快时尚品牌在2015年发展有所放缓,但中国市场仍是其必争之地,并开始将目光瞄准二、三线城市。2016年在中国市场,GAP将新开40家门店,优衣库将新开80 ~ 100家门店,H&M将新开60 ~80家门店,ZARA已在中国开出166家门店,未来几年门店增长速度在6% ~ 8%之间。这些新开店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贝恩咨询预测,2015 — 2020年,中国线上零售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2%,其中一线城市增长率为15%,二线为21%,三线及以下为26%。三线及以下城镇所占份额将占到50%左右。
(3)“二八经济”与长尾经济共存
“二八经济”,20%品种的产品带来80%的利润,这在快时尚品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正向着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行业长尾效应日渐明显。贝恩咨询的研究显示中国服装的网络销售中,大品牌份额低于10%,而长尾品牌的份额达到50%左右。其中区域和淘品牌以及非知名品牌2012— 2014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4%和69%,超过大品牌的53%。
3. 分享经济崛起
分享经济是供应链生态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全球分享经济崛起,中国分享经济已初具规模,潜力巨大。
(1)全球分享经济迅猛崛起,创新创业热络
据Crowd Companies统计,2010 — 2013年,全球分享经济的投资额累计43亿美元,而2014和2015年投资额分别为85亿和142.06亿美元。分享经济的崛起催生了大量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如滴滴出行、Uber、Lyft、Airbnb、WeWork等。
(2)中国分享经济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19 560 亿元,参与总人数超过 5 亿,参与提供服务者达5 000万,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预计未来 5 ~ 10年,分享经济的年均增速将超过40%,至2020年其规模将占GDP的10%以上,并催生 5 ~ 10家“巨无霸”型平台企业。
(3)行业分享经济开始试水,未来发展可期
无论是产品分享、产能共享、创意分享,还是资本层面的股权众筹、网络借贷,其实质都是分享经济的一种模式。目前行业在共享经济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比如:淘工厂,利用各工厂的空闲档期协作生产,为淘宝卖家提供产品生产特定服务,截至2015年1月,全国已拥有8 000多家淘工厂企业;南极电商,向小微电商及供应商提供品牌授权服务、电商生态综合服务、柔性供应链园区服务;LE TOTE,采用包月租衣模式,设计师根据数据提供适合客户的服装和配饰等。
4. 超级IP与网红经济盛行
在经济泛娱乐化的趋势下,超级IP(Intellectual Property)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风口。网红经济是超级IP在行业应用的新尝试,其本质是一种新的营销推广方式,竞争关键与瓶颈在于流量变现。流量变现归根到底要依托于高效、敏捷的供应链和高质、柔性的产品线。
网红类似意见领袖与时尚买手,借助社交平台以内容分享、情感交互、场景构筑打造“围墙花园”,形成流量,通过产业对接,实现流量变现。2015年,淘宝平台有近1 000家网红店铺,拥有超过5 000万粉丝,他们依靠微博、QQ 等社交平台快速引领时尚风潮,在淘宝上进行预售、定制,配上淘宝商家强大的生产链形成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
5. 人工智能开始导入
人工智能的导入影响并改变着全球制造业。据咨询公司Venture Scanner统计,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公司已突破1 000家,跨越13个子门类,融资金额高达48亿美元。近 5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2014年达22.9万台,同比增长29%,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 5 年前的50提高到66,其中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
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 — 2020年)》统计,2014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同比增长78%。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的1/4,机器人密度由 5 年前的11增加到36。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10万台。
人工智能开始应用并渗透到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纺织供应链的各个环节。2016纽约大都市时装庆典(Met Gala)上,明星们展示了IBM认知机器人“沃森(Watson)”协助设计的礼服;2016年adidas 首座“Speedfactory”在德国投产,通过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分散化及弹性生产技术,产品材料及配件设计能够被转化成生产数据,从而进行生产,通过将运动用品的设计与研发结合实现就近生产;优衣库在悉尼店铺里的设备可以分析消费者的脑电波信号并给出最佳服饰搭配建议。国内方面,到目前为止,绍兴柯桥区正在实施的“机器换人”项目达6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5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87亿元,均为今年新(拟)建或已开工的建设项目。
6. 综合成本趋于扁平
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制作成衣环节尚有所体现,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作用正逐渐被淡化。受技术革命、资金成本、原料价格、能源价格、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全球纺织制造综合成本差距在日渐缩小(图 6)。成本扁平化驱动全球纺织供应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分布格局将会变得越来越区域化,消费品的生产将趋于就近化制造模式,这在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表现较明显。而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仍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出口中高端技能技术占更高比重的发达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表现更好(图 7)。
四、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行业发展需要寻求新动能。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日臻完善的资本市场、更加开放的对外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
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中高收入阶层的快速崛起、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纺织服装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机遇。
根据“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要求,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随之而来的衣着消费支出至少有7 500亿元的增量空间。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其巨大的消费潜力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图 8、图 9)。
根据“十三五”目标,到2020年我国有 1 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这将带动1 600亿元以上的衣着消费增量。此外,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卫生保健等领域发展,带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需求增长。“十三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消费需求增长预计将保持在年均8%以上。
国内中高收入阶层的快速崛起,将成为支撑消费升级的中坚力量。根据瑞信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中国有1.09亿中产阶级(图10),拥有7.2万亿美元的财富。阿里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将以17%的速度增长,可为中国城镇消费贡献1.5万亿美元的增量。
2. 日臻完善的资本市场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供了平台与动力。截至2016年3月,中国沪深两市总市值已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表 8)。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总计200多家,全球范围200多家,产融结合的潜力巨大。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截至 2015年7月31日,国内已有股权众筹平台 113 家,区域分布与我国纺织服装分布高度重合(图11)。
3. 更加开放的对外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其他地区新的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为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初步建成了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子商务信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等六大体系,以及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综合园区”两大平台等适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并且已经同意在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等 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也为纺织产业转移国际产能合作带来利好(表 9)。
从整个世界的贸易格局来说,中国一方面要维护WTO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核心,为纺织产业发展开创新的空间,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协作,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水平,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为纺织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作为生产制造业,纺织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围绕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要促进行业从迎合需求向引导、创造需求转变。
围绕“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和“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现新需求和新供给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纺织服装消费已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关注有形产品向关注服务体验、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的发展趋势,这也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另一方面,技术、产品、模式的创新满足并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六大领域成为消费者升级的重点。
五、行业云制造的实现路径
“S型曲线”理论是李克强总理在谈新经济与供给侧改革时提到的:“当旧动能增长乏力的时候,新旧技术的转换更迭,共同推动形成技术不断进步的高峰,新的动能异军突起,就能够支撑起新的发展。”过去支撑纺织服装行业增长的传统动能已走向“S型曲线”的顶端,新的历史时期行业需要一条新的“S型曲线”来驱动新动能异军突起,实现“新经济”的快速增长。云制造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具有非常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行业云制造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化解过剩产能;有助于专注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行业分工;有助于汇聚融合资源创意,提升创新能力;有助于减少行业重复建设,推动绿色环保。
云制造融合了现有信息化制造技术及云计算、物联网、面向服务、建模仿真、智能科学、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了自身制造能力虚拟化、供应链制造资源分散化和制造模式服务化,进而智慧地完成其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要实现云制造,首先需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信用体系;其次要提升装备、运营和管理能力;三是完善创新模式;此外还需丰富主体。
1.完善体系
完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立纺织云制造的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实现整个生态的信息透明、资源联通和产权保护。
首先要明确建设主体,建立完善云制造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资源与服务;二是推动标准先行,推动行业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及推广,推进行业资源与能力互联互通,实现共用共享;三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完善行业内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确立共享经济准则与规范,引导共享行为,保障云制造生态的健康有序(图12)。
2. 提升能力
要实现云制造,还需在装备、运营和管理能力 3 个方面进行提升。
(1)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推行纺织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制造,加快智能纺织装备研发。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纺织装备;推进吊挂系统、智能物流包装、智能机器人、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开发;提升量大面广的纺织专用基础件、专用检测仪器和纺织专件的制造水平。
(2)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分步骤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线。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实现采购、设计、制造、物流、销售、管理等各系统的无缝连接和智能管控,实现协同设计、敏捷制造、精准营销,减少用工,降低库存,提升效益;通过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集成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稳定性。
(3)调整企业组织架构与管理流程。根据技术发展与现实需要,对企业进行组织重构与流程再造,提升组织柔性;广泛普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5S现场管理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完善供应链管理;鼓励建设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在服装、家纺行业,推广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直接对接消费需求,用工业化手段生产个性化产品。
3. 创新模式
在云计算IaaS、PaaS、SaaS基本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拓展纺织云制造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完善创新模式。
组织模式创新:纺织供应链从闭环链条转为开环生态,合作模式从层级结构变为社交网络,合作主体由供应链延伸至原有供应体系以外。
盈利模式创新:盈利模式从出售产品转为租赁产能、从加工资源转为共享资源、从生产加工转为服务支持。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利用行业闲置产能,构建开放式协作平台,实现机器、设备、研发、创意等资源能力的共享。如纺机租赁、C2B等。
运营模式创新:协作由分包转为众包,合作由线下延伸至线上,用工由专职专属转为认知盈余。
融资模式创新:云制造是企业资源能力的交易,这种交易可以拓展现有的供应链金融的空间,为产融结合创造新可能。
4. 丰富主体
云制造不仅是传统生产环节的协同,更需要大量服务于这一生产环节的服务型行业的进入,包括设计、物流、检测、技术管理咨询、科技孵化、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技术驱动+市场运作的方式,从产业、平台、资源等多个层面,引导吸引不同类别、更多数量的参与者融入云制造体系,不断丰富云制造的主体,完善研发、销售、生产、采购、服务等制造全周期产业链。充分发挥体系的网络效应与范围经济,进而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建链、补链、强链。
六、结语
中国纺织工业已由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增长速度的回落使得之前高增长过程中积累和隐藏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显现;而平稳增长的走势,既给企业以发展压力,又给企业调整预留了空间。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的支撑性力量”,纺织工业需要寻求行业发展的新动能,优化供应链生态,充分发挥行业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的转换与协同;拥抱云制造,塑造行业发展新的“S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