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馆文化中的“大家”身影

2016-05-14张玉荣

小康 2016年8期
关键词:评书茶馆讲座

张玉荣

不管是怎样的成都人,新的或是老的,茶馆及它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文化,伴随着袅袅升腾的的水汽,清香沁脾的茶香,浸润着他们的生活,丰富着他们的味蕾,影响着他们的艺术生命、文化讲堂。

“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泡茶馆,历来是成都人最典型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透露着成都人的悠闲从容与安逸舒适。地处成都中心城区的锦江区,结合本区实际,积极探索着一条以茶馆为阵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之路。近日,《小康》记者走访那些别具一格的茶馆,接触了形形色色不少成都人。

老成都人罗世忠,四川评书省级传承人,在茶馆里说书近60年,一直坚守着他的舞台,热爱着他的艺术。新成都人冯婵,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在成都生活了十几年,非常喜欢茶馆的生活方式。第一次在茶馆开展文化讲座,对她来说是新的尝试和新的体会。

不管是怎样的成都人,新的或是老的,茶馆及它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文化,伴随着袅袅升腾的的水汽,清香沁脾的茶香,浸润着他们的生活,丰富着他们的味蕾,影响着他们的艺术生命、文化讲堂。

“说书人”罗世忠:文化传承需要大力扶持

一张桌、一条帕子、一方醒木,是四川评书省级传承人罗世忠的三件宝,也是他表演评书不可或缺的道具。3月10日下午,在锦江区大慈寺附近的大慈雅韵茶堂,罗老身着白色大褂,脖子上披着一条橙色长围巾,在台上表演了一场名为《母亲》的传统评书,主题是关注社会空巢老人。

“我14岁就入门学讲书,对评书的热爱,毫不夸张地说,是深入骨髓了,家人朋友都说我就像着魔了一样。只要站在舞台上给大家讲书,我就高兴得很,精神得很!”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说了一辈子书的罗老,今年已经73岁,依然精神抖擞地站在舞台上表演节目,继续作品创作、传承授艺、服务百姓。

罗世忠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小就喜欢到茶馆里听评书,14岁考入当时的成都东城区曲艺队(后改为锦江区曲艺团),1961年拜师著名四川评书艺术家王德成。王德成去世后,罗老又投到评书大师周少稷门下,与李伯清成为同门师兄弟,“李伯清出师后走散打评书路线,目前四川还在讲传统评书的就只剩我一人了。”罗世忠说。

茶馆和评书息息相关,地道的评书都是在茶馆里表演。成都人有一个习惯,生活累了喜欢到茶馆里面,边喝茶边听评书。罗老告诉《小康》记者,他原来都是在茶馆里面表演,七八十年代那时候电视还没有,过来听评书的观众很多,艺术家们往往需要每天讲两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

“评书里面有一些道理,比如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呀,像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精神的传播对下一代有很大影响。”罗老说,改革开放以后,电视的出现以及现今各类新媒体的普及给传统评书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在变化,年轻人的注意力转移了,但依旧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在听,我会去学校讲、上舞台讲,有些家长还会带着娃娃过来听,给他们传授道理。”

“我讲到传统的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都用传统技艺来传授。很多历史知识贯穿在里面,很有现实意义。”除了传播丰富的传统文化,罗老说去年春节以前,他一直跟着区委宣传部去做节目讲评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各类关于扶贫、反腐倡廉的话题,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传递正能量,引发新思考。

近60年坚守四川评书的罗世忠,始终活跃在演出舞台上,或是社区演出,或是公益活动。2011年8月,罗老被查出肺癌,然而经过1年治疗后,出院没多久,他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此外,他还一直在带徒传艺,培养说书传承人。“我有三个学生,评书两个在学, 金钱板三个都在学,一个学生叫矮冬瓜很出名。培养学生方面我很严,现在他们都能上台了,年轻人艺术造诣不够,假以时日肯定能成才。”

“评书,这是四川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比较艰难。文化部门要重视,要投入。我们的老艺术家头发都白了,大家都是十几岁开始搞这个,我们的老团长康老师,也是十三岁开始,今年68岁了。”罗老边收拾着他的宝贝道具,边指着身边的老艺术家们感叹。

“讲座者”冯婵:传播经典文化,更接地气

和罗老土生土长不同,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婵算是新成都人。她说自己祖籍一半四川一半湖北,在成都生活十几年了,在这个城市很有归属感 ,自认为是成都人。

“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在这个诗意的城市,诗人眼睛发现的,笔触描写记录的是成都的美丽,成都的柔情。”3月11日上午,冯婵来到锦江区“翠柳居茶坊”开展文化讲座,主题是《古典诗词中的美丽成都》,这是“锦江讲坛进茶馆”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中的其中一场文化讲座。

讲座开展的地方,是“翠柳居茶坊”大厅中一个四十平米左右的角落,屏风隔开,摆上藤椅。“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冯婵用轻柔的声音向听众讲解着杜甫的《杜鹃》诗词。听众们在藤椅上坐着,旁边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

“学术性的讲座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的普及,以前更多的是在比较高大上的学术报告厅、学校中来传播,而现在走进茶馆就能感受这样的文化讲座,事实上,非常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冯婵说,茶馆是成都人非常生活非常具体的休闲场所,大家在茶馆里面喝喝茶聊聊天,这样能增进情感,这也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情趣。

将论坛讲座引进茶馆,冯婵说更贴近成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成都的经典文化,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的内容,更接地气也更平易近人。

“类似的,在西方有非常著名的沙龙,贵族之前的风雅谈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我们古人有说书,说书的形式也是讲传统历史故事,用老百姓喜爱的方式生动的表达。”冯婵认为,应该结合成都本土的特色,在传统文化当中,将茶馆的形式融合进来,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这一次讲座是冯婵第一次在茶馆开展的,她觉得是新的尝试,也有新的体会。“氛围挺好的,环境也比较舒适,大家品着茶非常放松,我并不像是在教室里面正襟危坐很板正地讲授,现在我们是这样坐着,分享谈论,大家一起互动交流,也会更亲近更有效。”

平日里,冯婵也非常喜欢和她的老师、朋友们去茶馆喝喝茶聊聊天,喜欢茶馆轻松惬意的氛围。“成都的茶馆是平民化的,外地的茶馆是茶楼茶室。成都人花五块钱就能喝到一杯茶,叫粗茶。现在,茶馆就延伸出去了,穿插在街道竹林中,每一个角落几把椅子就是一个茶馆,我觉得这便是成都一个很接地气很平民的东西。”

而讲到茶馆文化的传承,冯婵表现得十分贴近实际。她说:“老年人退休之后比较有闲暇时光,来到茶馆很悠闲坐在一起聊聊天。年轻人时间紧张赶着9点钟去公司打卡不允许他们太多时间待在茶馆。”

对于现在政府将干部的培训、企业将员工的兴趣拓展搬到茶馆来,冯婵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能将传统文化和其他现代元素有效结合,让年轻人得到熏陶。冯婵觉得这其实就是茶馆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承,而且现在年轻人很喜欢去逛书吧,去方所,就是不错的选择。

编辑/韩静

猜你喜欢

评书茶馆讲座
《茶馆》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蒙养山房评书法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