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叫英雄
2016-05-14
申亮亮、李磊、杨树朋……一个个赤子之心的中国战士,他们身为时代青年,用火热青春维护了世界和平
连日来,中国维和战士的英雄事迹被社会各界关注,他们正值青春年少,而为了世界和平不得不背井离乡,用满腔热血捍卫和平,展示着“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他们代表中国维和部队,在每一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中国“蓝盔”部队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更是友谊和文明的传播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表明中国政府主张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中国自1990年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开始,目前共有10支维和部队共1546人在4个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4个任务区分别在刚果(金)、利比里亚黎巴嫩和苏丹、马里。中国派出的维和部队主要以医疗、工兵等为主。20多年来,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官兵2.2万人次,先后有16名军人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今日,河南籍英雄申亮亮和驻豫“杨根思部队”战士李磊、杨树朋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维和英雄的故事传遍全球。
铁血卫士让青春燃烧
一名维和战士在出国前的志愿书上曾这样写道:“只要能为世界和平做出一点中国军人的贡献,就是再苦再累,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造就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维和力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申亮亮,男,1987年8月4日生,河南温县人,上士军衔。生前是中国在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2016年6月1日凌晨,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伤亡,中国申亮亮不幸牺牲。生前的他在学生们的眼里是一位性格温和的军训教官。2007年,刚入伍两年多的申亮亮被部队派往吉林医药学院担任大一新生的军训教官。在学生们的记忆里,那时的申亮亮很瘦、很腼腆,还很害羞。因为方队里都是女生,又都是调皮的年纪,当训练效果不好时,他真的很生气,但是又拿一群女生没有办法。不过,即便是再生气,申亮亮也不会冲学生们大喊大叫,只是自己一个人生闷气,差点气哭,像孩子一样。 谁能想到性格温柔的大男孩,他的命运却定格在了29岁。
在其遗物中,包含有申亮亮牺牲后获得的4枚勋章:联合国维和勋章、马里战士十字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使命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此外,遗物中还有一份革命烈士通知书。
在送走维和英雄申亮亮整整一个月后,噩耗再次传来:当地时间7月10日,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遇袭,造成中国维和人员2人牺牲、2人重伤、3人轻伤。经确认,两位不幸牺牲的维和战士李磊、杨树朋均来自于驻豫部队第20集团军杨根思部队。
据中国军网报道,7月8日,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开始在南苏丹总统府、朱巴山和UN House营区附近激烈交火。我维和步兵营迅即进入一级战备,统一指挥尼泊尔营、埃塞俄比亚营、印度营以及尼泊尔防暴队、联合国警察等力量,共同负责整个UN House营区的警戒防卫。9日10日两天,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的冲突进一步升级,坦克、装甲车、武装直升机等重型武器相继投入战斗。为完成保卫联合国人员、设施和难民的任务,我维和步兵营105号步战车被一枚火箭弹击中,战车后部的载员舱内我6名维和战士遭遇不幸,李磊、杨树朋两位年轻的生命由此终止。
李磊,1994年出生,家中独子,籍贯成都蒲江,是杨根思部队修理营修理一连的一名下士,2011年入伍的他于去年年底首次赴南苏丹参加维和任务。年轻的李磊在部队中是修理分队的一名战士,在战友眼中是个“能人”,多次在自己所负责的修理业务中进行发明革新,还曾在一次上级单位组织的比武中获得嘉奖。
4级军士长杨树朋,是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人,亦是家中独子的他出生于1983年,但他“上有老,下有小”,膝下还有一个年仅6岁的独子。至今已拥有着15年军龄,是一名步战车射手。杨树朋在部队表现十分优异,不仅是全旅首批百里挑一的“特级射手”,还曾在执行一次重大任务时荣立二等功。在许多兄弟部队中,杨树朋都“大名鼎鼎”,在部队组织的各类比武、竞赛中他经常“拔得头筹”。
噩耗袭来,一位名叫聂曙敏的维和部队女战士用诗缅怀两位战友。她写道:
呼吸,
在那片遥远的维和土地上,
犹如踩上了巨人的臂膀。
鼓满的胸腔,
像是呼出激荡山河的巨浪,
每一丝气息,
都有电闪雷鸣的力量,
刺穿着铮铮铁骨,
划出耀眼的光芒。
赤胆忠心,
是我用生命谱写的曲。
履险如夷,
青山高唱,
读懂了你默默的赞赏。
英雄从未走远
“你们表现勇猛,行动果敢,很好地完成了保卫联合国人员、设施和难民的任务,特别是李磊、杨树朋两位烈士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你们用鲜血和生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光辉形象和过硬素质。你们不仅是杨根思部队的骄傲,是20军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7月16日,在看望慰问我维和营官兵时,陆军第20集团军副政委李振领动情地说出了这番话。
正如李振领所言,从7月8日至今,没有一名武装分子,突破我维和营官兵构筑的防线,进入联合国营区和1号难民营。
7月20日,经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遇袭伤亡人员回国迎接仪式在郑州新郑机场隆重举行。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乙晓光、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杜恒岩前往迎接,向烈士表示沉痛哀悼,向烈士亲属和受伤的同志表示亲切慰问,称赞以李磊、杨树朋等同志为代表的广大维和官兵,勇于挑起参与国际维和的重担,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赢得了崇高荣誉。
迎接仪式后,灵柩被运往李磊、杨树朋烈士生前部队所在的河南许昌市。 载有两名维和烈士灵柩的车队一进入许昌境内,官兵与群众早早等候在道路两旁,从高速路口至市区15公里路程,20万群众夹道迎接英雄回家。
“执锐披坚蹅非洲,为解战乱忧。险难危重忘生死,血为和平流。为维和,身许国,耀千秋。马革裹尸,仗剑如归,千古风流。”曾经执行过维和行动,网名为“浓茶淡酒”的军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祭奠两位战友。
在英雄李磊的幼年,父亲便早早撒手而去,母亲和祖辈含辛茹苦地把这根“家中独苗”抚养成人,并送他参军入伍。虽幼年历经不幸,但在战友眼中,李磊是一位很阳光的大男孩儿,“见谁都热情地打招呼,人缘儿很好。”
一年前,有一档军营体验栏目《真正男子汉》火遍了全中国,在节目中,那位用步兵铲在野战中“煎鸡蛋”的“杨班长”便是杨树朋。“我至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的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不光是我,连队所有人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杨树朋生前同寝室战友文海地一连说了“五个不”,在他眼里英雄并未离去。
一个月前,仍然是在郑州新郑机场停机坪上,数百名驻豫部队官兵胸戴白花,军容严整,以军人最高的礼仪,迎接申亮亮回家。6月12日下午4点20分,迎接申亮亮烈士骨灰回豫安葬仪式正式开始,河南省领导邓凯、卢长健、段喜中、王铁、高体健等出席仪式。副省长王铁发表了满含深情的讲话,他说,申亮亮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中国军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展现了我军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他是维和官兵的先进代表,是中原大地的优秀儿女,是河南人民的光荣和骄傲!”王铁说,“这次事件中,申亮亮的亲属承受了巨大悲痛。作为英雄故乡的人民,我们将永远是你们的亲人。”
6月12日下午5点半,灵车还未到达温县,前往温县殡仪馆的道路上,已挤满了数千名自发赶来迎接亮亮回家的群众,队伍长约数里。
英雄从未走远。战友雷从俊发出吊唁短言:“在父母心中,他永远是孩子;在祖国母亲心中,他是永远的宝宝。但在同龄人心中,他是永远的英雄!”
大河报社四位记者自发作诗,对归来的河南英雄申亮亮表示祭奠,其中一位记者于扬赋诗一首《他是亮亮一颗星》。诗中写道:
父母给他起了个亮亮的名字
这一生 他注定与铮亮的钢枪有缘
与战争与和平有关
怀抱鸟儿的善良和温暖
一个温县山村敦厚的青年
走出岩石的风姿 与军魂契合
穿过火焰和枪声
故乡和异乡 仅仅是幕景的一种转换
异国和他乡 和平的使命却不会改变
他牵挂父母 想念家乡的炊烟
但这一刻 站在非洲的沙漠
他守卫的是陌生国度的安宁
热烈的六月不该是黑色
但29岁的年轻生命
却定格在一次残暴的恐袭里
魂兮归来
非洲马里 中国河南
人们都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
地上一个人 天上一颗星
在故乡的群峰之上星星不会陨落
那个叫申亮亮的星依然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