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云层之上
2016-05-14杨睿
杨睿
指书,一种稀缺甚至濒临灭绝的传统书法。全世界似乎都用力过猛的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裹胁着普世的价值,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而指书,却在云南存活并发扬光大。本期我们采访的嘉宾,是被称为“巾帼一指”的指书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静女士。她同时也是云南民族画院的副院长,承担着云南民族画院的宣传和平台资源整合的工作。
民族画院,是她艺术萌芽和成长的精神花园,而今,她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一起,传承着云南民族画院的精神,坚守着艺术的纯粹与积极意义。让我们随着她遒劲有力的“指法”,也是活法,感受“指书”艺术的魅力,以及背后所映射的生活价值,感受民族画院这个大家庭,在坚守中砥砺的艺术之光。
有幸认识张静老师之前,我和朋友们常常去团结乡的大团结创意园区。和城中某些以文化的旗号,实则做着地产买卖的创意园区不同,这个园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租金便宜,即便是刚刚开始创作的艺术家也毫无压力,其次就是丰富,民族文化、美术工艺、乐器、当代艺术……各类艺术在这里百花齐放,而不同艺术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也让园区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和谐气氛,让我们这些到访的体验者,感受到艺术与自然质朴的乡野生活交融的魅力。那个时候,我便认为这个偏安一偶,与世无争的园区,是昆明最具有包容力和自由创作氛围的园区。
采访当天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园区正是民族画院一手搭建的创作平台,而这两天,民族画院也联合了很多社会力量,在地州各地,去持续创造这样的园区。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就能看到民族画院在园区建设上,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
回顾民族画院的历史,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族画院,由省政协代管,一直秉持着“不讲派系、不设门槛、保持艺术的纯粹性与创新力”的精神。
从小在民族画院长大的张静老师,至今还记得她的母亲,也是民族画院的老艺术家,常常带着年幼的她,拜访不同的艺术家,去交流、请教与分享很多和艺术相关的问题,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在张静老师的心中萌芽、生根、发芽。多年后的今天,最让她引以为傲的,就是这样的情怀和持守,在艺术品待价而沽的今天,仍然在民族画院这片净土传承着,给喜爱艺术,想要单纯的享受艺术的人,提供一个自由开放,多元包容的平台。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曾经的政商人士,在引退后,都选择把民族画院当做自己的后花园,与艺术为伴。
提起民族画院的价值观,张静老师很简洁地用几个词概括:自尊、敬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保持一种超然于世,同时又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的态度;真善美,人性中最难企及的部分,但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既是生活态度,也是创作态度;艺术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信念的坚守,即便坚守的背后是长久的孤独与寂寞。
这些词,也常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出现在人们的高谈阔论中,但往往是带着一层无处可依的矫饰。当张静老师用她温柔的语调,缓缓讲述着,因为多年的实际行动与坚持、付出,掷地有声。
我突然就明白了,当那么多所谓的艺术慢慢丧失真诚的灵魂,为什么善在体制内的云南民族画院,能够蓬勃发展到今天,能够拥有越来越多的同道中人,包括很多80、90后。
作为书法艺术中的活化石,指书离日常生活似乎很远,我们鲜有机会能够近距离的观赏到指书作品。在听说有这个艺术门类后,也难免对于手指是否能表现出汉字的笔画遒劲、结构与虚实之美,抱有怀疑态度。
当我向张老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她并没有急于展示指书作品来证明指书之美。浅浅一笑,温柔地问我,听说过岳飞“破指血书”吗?事实上中国古代从来就不乏这样的事迹,在意志与情绪达到顶点时,直接用手指宣泄出自己的情感。
经由张老师这么一说,我仿佛置身于某个情绪饱满的空间场,看到有人挥指着墨,调动起全身的每一个毛孔,情感充盈、充满律动的舞动着手臂,力透纸背。我瞬间就明白了“指书”的魅力所在。都说十指连心,只有情到深处,才能极致地表达,才能抛开毛笔,带着心灵的音符书写出自己的意念。
“指书是一种现场感、体验感很强的艺术。指书作品如果你不经历过程,可能看不出与书法的区别所在,只有感受过现场,才算感受过真正的指书。”张静老师的指书作品,也正是由“现场”、“观众”,在情感的流动中,共同完成的“气场”。
听到这里,我不禁啧啧称奇。这不正是一场超现实主义的行为艺术吗?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在与人的身体结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受,一种更接近人性的感受。
我没有将自己的这个看法跟张静老师说。她作为国内知名的指书大家,如果听到我把最传统的“指书”,与当代艺术相提并论,会怎么说呢?
我想,她依然会笑笑,包容我这样,或任何其他那样的想法。在张静老师开放的价值观和对艺术纯粹追求的交织中,艺术不是生硬的标签,或评论或价格或高谈阔论,艺术是对生命的探索,对生活的呈现,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体验,所以,艺术不应该有任何的框框。
用她的话说,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指书是她审美、情趣、生命态度的表达,但这个过程一旦完结,作品遇到不同的观者,就有了它自己的命运。
聊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盯着张静老师的手在看,似乎想找到那上面叠加的情感与回忆。张静老师调皮地动动右手的小拇指,“我用小指写。也算是我自己的一个坚持吧,时时提醒自己,要有敬畏心。”我这才发现,张静老师的右手手指的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不易察觉的墨迹。这微微的墨渍,就是这位老艺术家,永不干涸,永不磨灭的“初心”。
一聊到指书,她的眼睛就闪闪发光,滔滔不绝,我们一起看了很多她现场录制的视频,每一次现场指书,每个细节,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就这样,渡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我还记得她最后跟我说,艺术是心灵的滋养。确实,人需要有一种能力,无论经历什么,都能够保持某种不谙世事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