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佳先生”施恭旗
2016-05-14张勇
张勇
“恭德温良让,旗旌上好佳”,这幅嵌名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施恭旗为人处世的慈善情怀和善战商场的精彩人生。
血缘相亲、文化相通,这是海外华商在中国发展事业的独特优势,施恭旗就是这样一个范例。有“儒商”美誉的他不仅是一名德才双馨的著名跨国集团领军人物,而且还曾先后被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和阿基诺三世任命为“菲律宾总统中国特使”。他数十年如一日将中华文化引入菲律宾,让新生代华人知道自己根的模样,为推动中菲民间友谊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别向施恭旗颁发“中菲友好贡献奖”,他也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人。
难忘的“上海情结”
施恭旗祖籍福建晋江,1941年出生于菲律宾。在中国,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说到“上好佳”这个品牌,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46年,施恭旗父母在马尼拉建了一间小型家庭手工作坊,以包装玉米淀粉和咖啡为主,后于1966年扩转为菲律宾晨光有限公司,主要代理销售淀粉、咖啡、糖果等食品。1974年,晨光公司开始悄然涉足新兴的休闲食品领域,自创并发展成行业领先的Oishi品牌。施恭旗自幼就在父亲身边帮忙,耳濡目染练会了商业的基本功,是一位得力的帮手。
施恭旗从小就向往中国,“中国毕竟是我的祖籍国,我的根在那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施恭旗就经常到中国了解情况,走访市场,寻找进入中国商海的机会。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市场投资高潮再度迭起,积蓄的经济活力迸发如泉涌,施恭旗觉得时机终于成熟了。1993年,晨光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商海——与上海市食品杂货总公司、上海虾片食品厂签订合作协议,租下这两家工厂开始生产膨化食品,后又创建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于1994年10月正式投产。
同乡回国投资多在福建,但施恭旗没有选择家乡,而是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投资,很多朋友对他这一举动十分不解。当问及当初为何选择上海的时候,施恭旗说起了他的“上海情结”:少年时代他非常喜欢看华语电影,当时许多影片都是以上海滩为背景拍摄的,感觉那里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从而令他心中充满向往。
“Oishi”在日语中是“美味”的意思,“上好佳”在中文里则是“最好”的意思。以此命名企业和产品,寄寓着施恭旗决意打造一流品质企业的宏愿。如今,上好佳产品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还行销多国,成为知名的国际品牌。上好佳工厂已经拓展到越南、缅甸、泰国、印尼、柬埔寨、印度等多个国家。
温和的“上好佳先生”
由于产品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施恭旗被亲切地称为“上好佳先生”。而其一贯施行的儒商作风——温和主义、以德服人,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年来,施恭旗始终坚持一点,就是给员工安全感,不随便裁员。“他是个非常有人情味、讲感情的老板。”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菲律宾、越南、缅甸等国,“上好佳”的员工都会这样称赞他。
施恭旗在中国投资合作初期,新公司是在上海一家老国企的基础上转制成立的,原厂职工对新体制很不理解,有的干脆排斥抵触,再加上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引进安装调试设备将近一年,到1994年8月,新公司已累计亏损290万元,致使公司人心浮动。不少外方经理建议施恭旗放弃该公司,将项目终止,施恭旗的回答却是:“让我再试试。”
他深入工厂车间,倾听将近800名工人的意见,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工人说薪水太低,施恭旗就给他们调薪,一年增加了两次工资,还改造食堂,让上夜班的工人能吃上热饭。上海没有暖气,他又给厂里装暖气。当时很多员工抗议,不愿意与外方合作。施恭旗就让厂里的员工民主投票,一人一票来选择外方人员的去留:“你说我们走就走,你说我们留下来就留下来。”在那个年代,这种形式的民意调查不仅非常罕见,也有相当大的风险。“但结果是90%的人要我们留下来,后来那些工人也都不闹了。”施恭旗说。此后,随着“上好佳”的正式投产,亏损局面很快就得到了扭转。
说起来可能让人无法相信,“温和主义”的施恭旗曾经自掏腰包去补偿侵权方。当时,合作方拿着合作的品牌另外建厂生产产品,也就是出现了“自己人和自己人竞争”的局面。怎样才能让对方停止这种侵权行为?施恭旗的处理方式与众不同:他非但没有和对方对簿公堂,反而出资弥补对方开厂的付出,就为了让双方的合作能正常地进行下去。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方终为他所感动,关掉了新开的工厂。
为促进中菲友谊牵线搭桥
施恭旗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曾先后向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长宁区社会福利院、上海红十字会、中国外交部定点扶贫地区、云南贫困地区、新疆地震灾区等捐款数百万元人民币。2003年,当“非典”突然来袭时,他当即向上海有关部门捐献巨额善款;2007年,他又为上海举行的世界特奥会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当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他又捐资逾千万元。中华慈善总会为表彰施恭旗为中国慈善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授予其“中华慈善奖”。
作为在菲律宾出生的第二代华人,施恭旗从来没有忘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多年来,施恭旗积极致力于推动中菲民间友谊,并作出了突出贡献。近20年来,施恭旗经常邀请中菲的艺术表演团队、歌唱家互访交流,同时邀请中菲两国官员、学者、媒体人士进行对话、访问、考察,以促进彼此间的深层了解与互信。
如今,施恭旗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度过。与此同时,为了让他的子孙更好地传承中华情,他的四个儿子有两个在中国定居和工作,七个孙子孙女也都在上海读书生活。有人曾经问施恭旗,为何对祖籍国情有独钟?他笑着说:“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家,是血缘和亲缘,是我的根,所以我要为她的繁荣强盛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