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秀萍:携手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2016-05-14董彦

中国报道 2016年8期
关键词:杨秀萍共同体发展

董彦

同25年前相比,中国和东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拥有坚实的合作基础,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中国与东盟应携手努力,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涵盖11个国家、近20亿人口、经济总量约13万亿美元,占亚洲经济总量近60%……这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力量。

201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和教育交流年,也是东盟共同体建成元年和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25年来,中国和东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利益更加紧密交融。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与各对话伙伴关系中联系最广泛、成果最丰富、交往最密切的一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和东亚合作,成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柱。

中国—东盟中心是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双方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框架下,促进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新闻等领域的合作,是中国—东盟睦邻互信的促进者、务实合作的推动者和友好情谊的传播者。截至目前,中国—东盟中心已完成中国与东盟间90多个合作项目,主办或参与了近500项活动。

在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的节点上,中国—东盟双方关系将如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进而惠及世界上近30%的人口?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

“一带一路”建设将给东盟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中国报道:201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的关键之年。这将为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带来哪些新契机?

杨秀萍:中国和东盟是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好邻居、好伙伴。2016年正值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和教育交流年,也是东盟共同体建成元年和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这个继往开来的重要年份,把握机遇,并肩前行,共同推动中国—东盟合作迈上新台阶,是双方面临的重要任务。

过去25年来,中国—东盟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人文交流成果丰硕。中国连续七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双方贸易额4722亿美元,互访2364万人次,互派留学生逾19万人。中国在东盟建立了31所孔子学院和32个孔子课堂,并在泰国、新加坡和老挝设立了文化中心。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利益更加紧密交融。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东盟与各对话伙伴关系中联系最广泛、成果最丰富、交往最密切的一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和东亚合作,成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柱。

同25年前相比,中国和东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东盟持续推进一体化建设,于2015年底建成东盟共同体,成为亚洲历史上首个次区域共同体,受到世界瞩目。到2020年,东盟国内生产总值将有望从目前的2.5万亿美元增加到4.7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四。

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拥有坚实的合作基础,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中国和东盟应携手努力,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已为双方未来关系发展指明方向,确定了2016至2020年行动计划。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顺利完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正式成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的成功启动,都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访问中亚和印尼时提出的,尤其是习主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时,我还在雅加达担任中国驻东盟大使,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习主席在印尼议会发表讲话谈到“一路”的时候,整个会场的听众都很兴奋,反应热烈。我理解的“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虽然是中国提出的,但建设“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一家的事。两年多来,国际社会很好地理解了“一带一路”对各国发展带来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机遇,有几十个国家政府和国际机构积极参与其中。我相信,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还会不断深入,将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东盟共同体的实现是新开端、新起点、新的加油站

中国报道:2015年12月31日,时任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外长阿尼法宣布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您如何看这一东盟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杨秀萍:截至目前,东盟共同体已宣布建成半年多,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建成,东盟共同体建设目前完成了92%,剩下来的8%可以说都是些“难啃的骨头”,可能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推进完成。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社会文化,东盟共同体的三大支柱建设,现在是一个新开端、新起点、新的加油站。

东盟十国的发展水平不同,加入东盟的时间先后也不一样,尽管2017年是东盟建立50周年,但它从五国发展到十国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此外,东帝汶是否也要加入还在观察之中。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东盟国家中还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因此,我们要包容东盟十国的发展差异性,不能把东盟十国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去衡量,更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十国步调一致地实施一些政策。同时,东盟中的发达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快的国家应该帮助欠发达国家,否则十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对中国—东盟中心来说,我们将着力帮助东盟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让这些中小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平台来展示销售自己的产品,通过更为通畅的渠道交流来获得商业投资信息。针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有一位新加坡学者曾经说过,“对中国来说是中小企业,但对东盟来说都是大型企业”,东盟市场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希望中心能够为他们投资东盟国家市场牵线搭桥。应该看到,民营企业在未来中国—东盟务实领域合作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是主流,分歧和困难是支流

中国报道: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的节点,是走向双方关系发展新阶段的起点。有一些西方媒体认为东盟各国在一些涉华问题上立场不一致,将影响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您怎么看?

杨秀萍:我们不必去关注西方一些媒体怎么说,中国与东盟各国应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是通过务实合作来促进政治间相互信任发展,促进民心相通,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不敢恭维,新闻报道应该永远追求客观公正。中国与东盟发展关系稳步向好肯定有利于两边和平稳定,肯定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虽然对这种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尽管可能在某一段时期内有困难,但我觉得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总体是非常顺利的,取得了巨大成果,这是客观事实。

东盟十国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也不同,从经济数据来看,新加坡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多美元,而缅甸还不足1000美元。东盟十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与中国双边关系发展的进程也参差不齐,所以要用一根尺子去衡量可能不会太公平。中国历来主张跟任何国家发展关系,应该通过平等协商对话的方式,不管大小国家都应该共同参与国际事务、地区事务处理。中国与东盟合作是主流,分歧和困难是支流。

心怀20亿中国—东盟民众,心系11国共同利益

中国报道: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官,您在担任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之前有着非常丰富的外交经历,曾担任三任驻外大使。请问在您看来,作为一国驻外大使和担任国际组织秘书长,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杨秀萍:我先后在七个驻外岗位上工作过,第一站是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当国际职员;第二站是在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第三站是香港回归后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当官员;第四站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做总领事;第五站是从新西兰去了立陶宛当大使;第六站是从立陶宛前往斯里兰卡当大使,在那里我领导筹建了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馆;第七站是在印尼的雅加达担任中国驻东盟首任大使;中国—东盟中心是我的第八站。在前七个岗位上,虽然有国际机构、总领馆、特派员公署和驻外大使馆,但工作目标都是一致的: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作为一名外交官,要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处理的多是双边关系问题。

现在我担任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这是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服务于11国,近20亿民众。作为中方的秘书长,在心怀祖国的同时,还必须心怀20亿中国—东盟民众,心系11国的共同利益。凡是有利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有利于11国民众利益的,我们都要去做。所以我认为,从双边到多边,从担任中国外大使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到履职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服务于11个国家,面对这一角色变化,必须把自己的位置摆清楚,才能完成好自己的使命。

猜你喜欢

杨秀萍共同体发展
爱的共同体
月亮的眼神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无法快递的相思
共同体的战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