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民国建筑的改造再利用

2016-05-14刘颖

人间 2016年8期
关键词:利用

摘要: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本文主要探讨汉口在这一历史时期在租界区兴建的一系列名人故居建筑类型。它们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使用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与汉口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文化价值上,正是这些大量的别具风格的建筑遗产构成了区域文化环境,对汉口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延续有着突出作用。

关键词:蔡光济故居;旧建筑改造;利用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87-01

一、汉口民国建筑

(一)汉口的历史变迁。位于中国腹地、九省通衢的汉口于 1856 年在中英《天津条约》中被辟为商埠。1861~1898 年,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同时,英、美、俄、法、日、德、意、比、丹、荷等国还设立了领事馆,将汉口沿江一带大片土地建成了帝国主义侵略华中地区的基地。《汉口租界条款》,明确规定了汉口英租界的范围:自汉口江边花路巷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长 250 丈,进深一带 150丈。

这样的布局,避免了喧闹的商业街与大量人、货流集散的码头区的影响,保证了租界区内部的安静,反映了近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此外,英、法、俄租界南北向顺江辟了五条纵道,德、日租界南北向辟了三条纵道,各国在东西向也辟了若干横路,共同形成了五国租界区的城市道路网络,租界区的建设也奠定了后来汉口城市发展的基础。

(二)汉口老建筑现存状态。汉口近代租界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有一定的冲突,建筑密度较高,城市环境有待改善。汉口近代租界近年来,修建了一些多、高层新建筑,总体城市风貌为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混合,高层建筑与低层、多层建筑混合,建筑质量不均衡。新建筑对汉口近代租界原有城市风貌带来一些影响。

汉口近代租界的道路交通系统不够完善,道路网带有租界时代的历史印记,密度较大,宽度很窄,主次不分明,没有明显的交通轴线,特别是南北向交通组织困难,错口和多路交叉比较多,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大交通、大容量的发展格局。

二、蔡广济故居

(一)名人故居。名人故居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某一地区曾经居住的住宅、房屋等建筑,遗留到现在它成为了某一地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和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历经历史岁月的洗刷依然记录并留下了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名人故居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因人而名,其价值因人而存,名人故居是名人成长,生活的见证,是保存,传承名人信息的场所。

(二)故居现状。蔡广济旧宅,建于1930年,位于武昌区戈甲营94号,与昙华林平行,两者之间有迷宫似的巷道,如果不是原住居民,很难寻到。在当地一位热心老人的帮助下,作者从另一户民居的窄巷穿过,绕到老宅后门,确实与别处不同。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武昌地方警察局长蔡广济的旧宅,蔡家后人子承父业,曾在粮道街派出所任要职,很多年前就没有在此居住,据记载,明清时期,此处为制造和储存兵器的厂房及仓库,故名戈甲营。清末,张之洞在汉阳办兵工厂,戈甲营不复存在,但地名流传至今。

蔡广济旧宅为两层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坡,房屋为传统中式对称结构,外墙却又仿西式屋面,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该建筑的中合璧的韵味。旧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有门廊、踏步、百叶窗,顶有阁楼,总建筑面积约187平方米。

如今,一群年轻人租下了这座老宅,大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把这里改造成创意设计工作室,老宅子里回荡着年轻人的笑声,老宅子似乎也焕发着新的活力。年轻的小田带我们参观这座老宅,她告诉我们,在这之前,一个襄阳人租下了这两层老宅,开了一家专营私房菜的“雅膳养生坊”,楼上作仓库,楼下客厅及卧室为餐厅,该餐厅只接待熟客预订,每天限定人数。据介绍,这栋房子有三个门牌号,戈甲营94号为正大门,如今已处于常年关闭状态,侧面为戈甲营88号,需从邻户穿越进来,后门则赫然标记昙华林40号。不过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座故居还是保持着当年最初的结构,木质楼梯,木质桌椅,夏天凉爽宜人。

三、故居改造再利用

(一)建筑改造方法。目前我国名人故居的开发利用多在其事迹、生活图片展示和实物展陈的层面。且多是静态,孤立的点状开发,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历史名人故居的展示陈列设计应深入挖掘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要体现出浓厚的文化积淀。随着岁月的远逝,名人留下來的一器一物也便成了后世不可多得的“文物”,而这种“文物”是古今沟通的重要渠道,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往往承载了所在人类文明辉煌的历史印记。

而对于蔡广济故居的改造,这栋老房子所承载的是那个年代的一种记忆,其中所流露出的浓浓的文化底蕴是值得现代人去深掘的,是应该将这个活着的博物馆焕发出新的活力,还是让其永远处于那个年代的回忆里,是建筑改造人所要清楚的。

(二)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的思想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化,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观念,保护手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仅仅关注具有很高价值的单栋历史性旧建筑,到关注其周围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关注更为广泛的一般性旧建筑;从过去虔诚地保存、严格地复原,近乎“冷冻式”的保护,到今天更自由、更有创造性的,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改造再利用,城市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向前发展。

我国历史地段旧建筑改造利用的历史并不长,相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理论基础并不雄厚,实践经验还很不足。现在国内关于这方面的实践,大多是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的,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好在有很多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出现,相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关历史地段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一定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罗小未、张家骥、王恺.中国建筑的空间概念[M].规划师 1997 年 03 期

[2]马丘比丘宪章(陈占祥译),1977

[3]孙石村,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1

[4]雷东霞,我国历史地段的评估,建筑师,2000,6:38~41

作者简介:刘颖(1993-),女,汉族,湖北洪湖,研究生在读,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利用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画与理
利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例谈利用熟知的不等式证明数列和式不等式
废物巧利用
利用函数最值巧证数列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