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凉山州冕宁县“团结话”

2016-05-14巴且木呷子

人间 2016年8期
关键词:词汇

巴且木呷子

摘要:本篇论文以冕宁县老、中、青年三代人的“团结话”为例,运用450个词汇作为调查的原始数据,通过田野调查、对比研究及统计学相关研究方法,从口语和书面语两个层面对这种特殊的语言变体的词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把冕宁县“团结话”的语言系统与母语凉山彝语和目的语冕宁县汉语方言的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描述其特点。

关键词:冕宁县“团结话”;词汇

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50-03

引言

冕宁县“团结话”①是凉山州冕宁县彝族在社会交往中,特别是在与身边汉族交往中所使用的特殊语言变体。它是凉山彝语与冕宁县汉语方言之间的中介语,也是民族母语受到强势语言汉语方言影响而逐步向强势语言过渡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的中间形式。它有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词汇规则,其语言系统有自身的独立性。

一、冕宁县概况

冕宁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处在东经101°38′~102°25′,北纬:28°05′~29°02′之间,东邻越西、喜德,南接西昌、盐源,西连九龙、木里,北毗石棉。北距省会成都368公里,南距州府西昌80公里。

据《冕宁县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②显示, 截至2012年年末,冕宁县户籍人口386390人,汉族人口占大多数,达22682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71%。冕宁县境内居住有彝族、藏族、回族等19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人口为1512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15%,彝族是当地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二、母语使用情况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根据彝语内部方言分区,冕宁彝语语属于彝语北部方言之北部次方言中的圣乍话。③

根据调查发现,在同一地区,我们发现老年人的彝语水平是最好的、中年的次之、青年一代彝语水平较弱。简单举个例子来说:青年间问“你吃饭了没有?”这句话,当交际对象是彝族时经常都会用彝语来说这句话;可交际对象为汉族时,他们立刻会说“你干饭没有?”;老年人跟汉族交流时,出现了中间夹带有彝语的现象,如表达“我一个老人家能做些什么?”,他们通常都会说“我一个老莫苏能做啥子?”,而这里的“莫苏”就是彝语,是老人的意思。

三、冕宁县“团结话”词汇特点

(一)材料来源:本次冕宁县“团结话”词汇调查主要使用凉山彝族“团结话”调查团队研究、设计的“团结话”调查450词表。这个词表主要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组编制的《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同时根据此次调查的具体情况对相关条目进行了增删。450词包括了基本词汇以及部分凉山州当地特殊词汇,并按意义分为19个小类。本调查词表经社科院语言所李蓝教授审定,虽然总体词汇量不大,但各词汇内部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对冕宁县当地语言也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词汇分类。

四、词汇对比与简析

(一)时间、时令类

1.在称谓传统节日名词时,如“端阳”和“除夕”,基本上可以说是都受了成都话的影响,而且老一辈的人比青年人更为清楚;因为彝族虽说也过春节(但过春节也只是简单吃顿饭,没有彝族年时那么浓重),除了春节外,彝族没有过汉族其他的传统节日,尤其是青年部分,他们很多人会过情人节、圣诞节等一些流行节日,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彝族青年对一些如“中元节”这样一些传统节日的称谓基本上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就拿“中元节”来说,在我们当地的汉族也是基本上没过这节的。

2.对时间段的称谓没有明确的划分,从而出现了这样一些新词,并且这类词的使用频率不高,如:把“清晨”说成了“早上”,而“黄昏”的称呼各异,青年都说成“下午”,而部分中年和老年把黄昏说成“太阳落山”或“太阳落”。如:要表达“黄昏时,有客人来过”他们往往说成“太阳落山后,有客人来过”。

(二)农作物、植物类。

1、大多数中老年人在对部分农作物及部分植物的称呼中存在容易产生歧义的现象。如:把“向日葵”——“瓜子”,因为不知道“向日葵”这一名称,误把它的果实当做了植物本身,而青年人多数接受过教育或出去打工跟汉族人接触的较多,所以他们能轻易区分开“瓜子”和“向日葵”这一概念。

2、对一些植物的称呼中出现了特有的新的称呼。如:“杜鹃花”——“索玛花”,这是受了彝民族对这种植物称呼的影响,平日里,彝族同胞对杜鹃花的称呼是“烁玛”,后来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成了“索玛花”,而且在整个凉山州无论是彝族还是其他民族都称“杜鹃花”为“索玛花”,因长期使用,自然而然形成了彝民族对杜鹃花特有的称呼。

(三)动物、家禽类。

1.“子”、“儿”的词缀现象:“蜂”——“蜂子”、“蚂蚁”——“蚂蚁子”、“公猫”——“公猫儿”、“母猫”——“母猫儿”,冕宁县“团结话”中名词后面加上词缀“子”、“儿”,尤其是词尾“子”的应用,它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也很常见,但在冕宁县的“团结话”使用更频繁。“子”缀是个名词标志,使用频率较高,但不影响原词汇的意义及用法。

2.在部分中年及老年人对一些动物的称呼中出现了只有少量人使用的称呼,因为这些称呼大多数是市场上做生意时的一些用语,在平时的交流中又很少使用。如:“公猫”——“男猫儿”、“母猫”——“女猫儿”、“母马”——“裤马”、“公羊”——“骚羊”、“公牛”——“大骨牛”、“公猪”——“毛猪”或“大肥猪”等,如:“这头大骨牛卖了好多钱?”。

(四)称谓类。

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词义、用法相近或基本相同。在冕宁县“团结话”中,有一部分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词形上完全不同,但是在词义及用法上又基本相同。这类词汇包括:小孩——小娃儿 道士——道师 婴儿——奶娃儿等。

2.在11个称谓名词中,中老年人中间出现了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没听说过的一类词,部分词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而出现的,现在很少使用,这类词大多只限于中老年人在使用,尤其是老年人,这种称呼在年轻一代中渐渐消失了。如:扒手——摸勾儿(二流子) 吝啬鬼——舍不得(计计较较) 单身汉——独人 老姑娘——女独人 等。

3.在老年人中出现少量容易产生歧义的的词,只是使用率不高,这部分词汇是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是在和汉族同胞交流时临时产生的一类词。如:男孩——小儿子 女孩——小女儿 和尚——尚尼四等

(五)身体类。

1.中老年对很多身体部位名称没有概念,这类词在平时和汉族同胞交流中很少用到,有时候不得不用到,他们大多数都是用手去指具体部位,所以造成对这类词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并不意味着平时不用,但在彝语中是有相应的词汇来称呼的。如:酒窝、后脑勺、额、嘴唇、箕(簸箕形的指纹)、斗(圆形的指纹)、手心等

2.在冕宁县“团结话”中,部分中老年对手指的称呼较特别,这种称呼也是部分人所独有的,这部分词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当地汉民族的影响;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造出的。如:食指——二指姆/二指弟、中指——三指姆/三指弟/周收娘、无名指——四指姆/四指弟/王嗨角等,在这里我们很容易从中发现,部分中老年人把所有的手指都称呼为了“指姆”,只是在前面加上“一、二、三”来区分不同的手指。

(六)一般动词:

1、爪瞌睡/栽瞌睡:都指打瞌睡。

2、跶到:跶即是跌,意思是摔倒、跌倒。

3、涛:就是骂的意思。

4、沽:①是蹲的意思;

5、吆:驱赶、赶的意思。如,“把牛吆回来。”

6、该:在冕宁县“团结话”中表示欠某人钱、差钱的意思,如“我还该你好多钱?”。这与成都话的词义和用法完全不一样。在成都话中,该有两个义项,①是副词,表示肯定,强调确实、的确如此,如“没得哄你撒,我这次该是考了第一名嘛”;②是表示假设,如“该晓得这个活动是骗人的,我才不得去呢”。

7、爪:①是踢的意思,如:“爪足球”就是“踢足球”的 意思,这层意思在“团结话”的使用中最为普遍;②就是做什么、怎么的意思,如“爪哈子”就是“做什么或什么事”的意思,这层意思更多的是青年人在平时的交流中最为常见,而这层意思是受了网络流行用语的影响。

五、结语:

冕宁县“团结话”是彝汉中介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特殊变体,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语言系统,它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非静止的,其特征也不是完全僵化的。冕宁县“团结话”是一种以日常交际为核心的特殊语言变体,其词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非双音节词数量较多。

在冕宁县“团结话”中,非双音节词占优势,并且从数量上而言比普通话多得多,几乎占到整个词汇系统的一半左右。双音节词则明显少于普通话。

(二)重叠和儿化的构词手段使用较多。

冕宁县“团结话”由于受西南官话成都话的影响,重叠和儿化的构词手段使用很多,因此在词汇系统中重叠词和儿化词汇所占比例很大。从词性上看,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都可以重叠,并且重叠和儿化还常常联用,表示一定的感情色彩。

参考文献:

[1]朱文旭.彝语方言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2.

[2]戴庆夏.语言调查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

[3]四川省冕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冕宁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0.

[4]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彝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7.

[5]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1).

[6]吕叔湘.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J].中国语文.1965,(6).

[7]汪坤玉、梁德曼.四川西南部彝族使用汉语的历史和现状[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8]巫达.汉彝“团结话”与彝汉双语教学[J].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1999.

[8]瞿霭堂.语言思维与语言接触[J].语言接触论集,2004.(1).

[9]朱文旭.彝语句法中的语序问题[J].民族语文,2004,(4).

注释:

①巫达在其《汉彝“团结话”与彝汉双语教学》(第一辑),1999.一文中认为“‘团结话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变体,它虽然在整体上遵循了汉语西南官话的规则,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方面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彝话的‘烙印”。

②冕宁县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汪坤玉、梁德曼.四川西南部彝族使用汉语的历史和现状[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④“——”表示对此没有概念,但能用彝语表达出来的词汇。

猜你喜欢

词汇
读后续写词汇锦囊之“行”
运用高级词汇,提高作文得分
图辨词汇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带“HAVE”的表达
所暴力行为
面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