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清水江流域文斗寨借贷契约文书试析

2016-05-14王锦

人间 2016年8期
关键词:道光村寨文书

摘要:文斗寨是目前所知保存清水江契约文书最为丰富的村寨之一,寨内保存的契约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借贷契约大致包括五项内容,即借贷事由条款、借贷事实条款、还贷约定条款、违约责任条款和立约人、担保人乃至代立人的签字画押。文斗寨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商品经济较发达,借贷活动已带有很深的中原文化烙印。这种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我们今天发展民族文化应当借鉴的先例。

关键词:文斗寨;借贷契约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73-01

一、文斗寨介绍

文斗寨今属锦屏县文斗乡,历史上分为文斗上寨与文斗下寨,今均为文斗乡下辖的自然村,全村绝大多数居民为姜姓。文斗寨座落于清水江边,“是一个苗、侗、汉杂居的村寨。其地近清水江属山林地带。地面受清水江切割较深山清水秀,风景旖旎,气候温和,雨量调匀,适宜林木速生丰产。江岸巍巍群山,翠林排山寨谷,绵延不断,是锦屏县的重要林产地之一。”[1]是目前所知保存清水江契约文书最为丰富的村寨之一,寨内保存的契约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此笔者选择文斗寨保存的部分契约文书作为研究对象,以期窥见清水江借贷契约文书特点之一斑。

二、文斗寨借贷契约基本内容

文斗等保存有大量契约文书的村寨属于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中接受中原文化较早,程度较深的部分,随着中原文化而来的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一套信用体系也被当地少数民族人民所接受,这些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用契约来规定双方的权力和义务,维护自身的权益,其中也包括借贷行为。

关于契约文书的具体内容,随着清水江文书的发掘为我们揭开了面纱,从这些文书来看,文斗寨契约文书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贷事由条款。文斗寨契约文书大致对借贷发生的原因给予交代,道光十九年姜显智贷谷契云:

案例一:

立借银字人下寨姜世美父子,为因缺少银用,无处得出,自愿将到祖遗之禾田壹块,地名保中抱,界至上凭山,下抵仓平,左右凭坡,四抵分明,今将抵与上寨潘继宗名下之新宝银六陆两四钱正,亲手收足应用,其银照月加三行利,限本年十二月内归还,不得有误。如有误者,田作典字管业分花,房族弟兄不得异言。空口说无凭,立此抵字为据是实。

外添七字。

凭中姜凭发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子姜登鳌亲笔立

宣统元年三月十七日收世美之银六两正,七月廿三日又收银叁两六钱正。今凭

龙吉恩还清,当周拔智手收。继宗亲笔批。[2]

这份契约中借贷发生的原因是“为因缺少银用,无处得出”,其他的都对借贷事由都有所交代。

(二)借贷事实条款。这是已发现的清水江契约文书共同具备的基本条款,在这些条款中,立约人记述了借贷的基本事实,如道光十九年姜显智姜绍齐兄谷九十斤契云:

案例二:

立借谷字人姜显智,为因家下缺少粮食,自己借到与姜绍齐兄谷九十斤,八九

月秋收还一百八十斤,不得短少,立此借字是实[3]

亲笔

道光十九年三月十八日立

这份契约中借贷的事实是“道光十九年姜显智借姜绍齐兄谷九十斤”。现代契约理论认为,契约的有效成立,至少要具备四项要件,即立约人的同意、立约人具备立约能力、确定的契约标的的存在以及合法的原因。从文斗寨借贷契约来看,立约事由条款的功能在于说明第一个要件,即立约人的同意,而借贷事实条款的功能之一则在于标明第三个要件—确定的契约标的的存在,比如在这份契约中,契约标的是谷九十斤。

(三)还贷约定条款。道光四年姜魁元借到姜映山辉本银九十两契,还款的约定是“明年内二月本利归还”,一如借贷事实条款,还贷约定条款是文斗寨借贷契约的基本条款。

案例三:

立当限字人姜魁元,因生理借到姜映山辉本银九十两,将到土名东走大田贰坵作当限,明年内二月本利归还,不得有误。如有[误]者,自任召(照)月加二五行息。立此当限字为据。[4]

锡禄 笔

道光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四)违约责任条款。乾隆五十六年姜发元贷任朝、映辉二人名下实借过叁两伍钱整契云:

案例四:

立借当字人姜发元,为因生理缺少银用,无从得出,自己借到姜任朝、映辉二人名下实借过叁两伍钱整,照月加叁行息,不拘远近相还。自愿将到分下先年得买田一坵坐落地名也丹抵当。日后本利交还,如有不归,仰当头发卖。恐后无凭,立此借当字据。[5]

凭中 姜周杰

依口代笔 朝佐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初四日 立

在这份契约中借贷方的违约责任是由贷方“如有不归,仰当头发卖”,违约责任并不是契约必须具备的条款。如前举的道光十九年姜显智借姜绍齐兄谷九十斤契就没有。

三、结语

从上述可以看出,文斗寨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商品经济较发达,借贷活动已带有很深的中原文化烙印,但仍然不失其民族与地域特点。而受中原文化影响浅,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部分苗族村寨,其借贷活动日益与文斗寨相近,但不立契约等做法说明这些地区仍坚持本民族的行为方式,这些现象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这种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我们今天发展文化应当借鉴的先例。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编辑组编.《侗族社会历史调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11.

[2]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秋序一以锦屏文斗苗寨契约文书为中心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7.

[3]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秋序一以锦屏文斗苗寨契约文书为中心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7.

[4]陈金全,杜万华编.《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234.

[5]陈金全,杜万华编.《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45.

作者简介:王锦(1989-),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法学硕士在读,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

猜你喜欢

道光村寨文书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一道光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锅巴粥
我的小天地
除了合理、最强、高效“3+1文书写作法”的代名词还有什么?
新版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将投入使用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前后三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