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情怀情未了
2016-05-14张远友
张远友
中图分类号:I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0-02
去年十月十日,建在湖北省阳新县半壁山下的原邮电部五七干校纪念馆要开馆了。信息传出,原邮电部五七干校的老战友们,原邮电部536厂的老同事们,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归心似箭汇聚在半壁山下。
我真的没有想到:以北京袁天沛先生为主的团队同僚们竞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使前来参展的老战友老同事近400来人。这个基本上是由爹爹婆婆组成的参展团,其人数之多、素质之高、队伍之大、阵容之强是前所未有的。
我真的没有想到:阳新县委及半壁山农场党委尹孝然书记会如此高度重视。组织了上百人夹道欢迎的队伍,大路旁的锣鼓队将锣鼓敲打得震天响,鞭炮轰鸣声持续不断。这是我们多年来未曾见到过的乡村热闹场景。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乡村的气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炽热,那么的祥和,那么的喜庆。不是节庆胜似节庆。
我真的没有想到:袁天沛先生和尹书记将这次活动安排得如此周到,井井有条。三天来,我们参观了原邮电部五七干校老校址,重走了一趟老干校的路径;参加了五七干校纪念馆开馆仪式,祥细地覌看了馆内的图片和内容概况;观看了阳新县采茶剧团精彩的演出和“五七战士”的小合唱;观看了长眠于马鞍山下千疮百孔残垣断壁的老536厂;观看了烟波浩瀚一望无际天空任鸟飞的大网湖;观看了农果生态化品种多样化的军垦农场;观看了引人悦目变化巨大的阳新县城。三天的活动紧张而有序,疲惫而有乐。整个活动从始至终让老战友们老同事们充满着喜悦,充满着欢乐。无论人们走到那里,人人都喜笑言开畅谈不息。
这就是半壁山的情怀。
人与人的情怀是一种彼此相互寄托的情感。想见:是一个梦想,是一个思念,是一个牵挂,是一种思维。相见:是一个握手,一个笑容,一声问候,一种行为。这次相聚于半壁山,为了相见,很多人不远千里乘高铁而来;为了相见,有的人不顾万里之遥在异国他乡乘飞机而来;为了相见,不少人从上海、从南京、从洛阳、从南昌、从长沙、从武汉、从黄州、从鄂州等地开着私家小车奔驰而来。
我们能相聚在半壁山,是因为大家心里装有湖北阳新,心里装有邮电536厂,心里装有曾经留下足迹的这片热土地,心里装有多年共亊的情感和友谊。大家都想借助五七干校纪念馆开馆的活动,再目睹几十年前的老故地,再看看几十年前老同事的容貌,再听听几十年前老朋友的声音,再彼此讲讲几十年前有趣的故事,再次陈述彼此的情感和问候。
这就是半壁山的情怀。
我忘不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期,“王、张、江、姚,四人帮”在邮电部的代理人,为了达到“改造全国邮电系统内被打倒的走资派,反动技术权威”,充分利用毛主席走五七道路的指示精神,将邮电部五七干校建在紧靠江西的阳新县半壁山下。这个地方,在当时交通极不方便,生活环境相当恶劣。在政治运动的强势下,1969年来自北京邮电部机关,北京邮电局,北京邮电医院,及部分省市邮电管理局3000多人下放到这里进行脱胎换骨劳动改造,有的还是拖家带口一同前来。下放来的“五七战士”里年龄最小的只有三岁。几千名五七战士按照军队的建制建立了十几个连队,他们在东至富池镇,西至马鞍山下这十来里路长的长江江堤旁,搭竹棚盖茅屋,吃住在其中,学习在其中。几年来,在加固长江江堤的同时,硬是用一双双带茧的老手在网湖湖畔建造了万亩良田。
但我更忘不了:在毛主席五七指示“即要学农也要学工”的指引下,邮电部五七干校的领导和军代表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于1970年3月开始在马鞍山山脚下兴建一个工厂。经过几年的艰苦建厂,一个厂区占地面积在一平方公里,建筑面积有50000多平方米,厂房建造布局规范,结构设计考究标准,社会生活附属设施齐全,并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这就是邮电部536厂。它和天津市邮电部512厂一样是国家各类电话机生产基地,其电话机还远销到海外。
我忘不了:邮电部536厂大多数人的青春年华是在536厂渡过的,在536厂安家立业生儿育女。在536厂认认真真地做人,勤勒恳恳地做亊,过着极其平淡的日子。
但我更忘不了:邮电536厂的历练给了我们坚强,给了我们意志,给了我们力量和睿智。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我们后来离开邮电536厂,有勇气去面对社会上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挑战,从而获得人生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我忘不了:邮电536厂生活的艰苦,除了粮油有计划的供应外,其它的什么都没有,连烧火做饭用的煤和天天要吃的蔬菜都成了大问题,邮电536厂干部职工在这里尝尽了酸甜苦辣,尤其是从五七干校转到厂里来的那些北方人,他们水土不服,生活不适,度日艰难的状态人人皆知。
但我更忘不了:厂里领导及阳新县各级政府,阳新县人民和周边县的县政府,为536厂职工生活排忧解难始终在不断地努力着。黄梅县县委领导还带着黄梅县黄梅戏团来536厂慰问演出。在厂党委缪章泉书记的授意下,厂团委和厂工会还联合举办了大型话剧“于无声处”的演出,一大批有文艺才华的青年如周莉琪、王重、周春萍、柳青霞等脱颖而出,极大地丰富了厂职工文化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周边地市工矿企业的文化生活。
我忘不了:邮电536厂的前身是邮电部五七干校。一大批老干部载着“走资派”“反动技术权威”及其它各种历史问题和现实政治问题的帽子下放到干校,在忍辱负重接受劳动改造的同时,还得接受“组织上”的政治审查,这也包括下放到五七干校来的参加过长征的五位老红军,十几位老部长和副部长,几十位司局级的领导。还有新中国邮电事业奠基人和几百名工程师科学家们。
但我更忘不了: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后,从五七干校转过来的一些老干部,他们看到了明媚的春天,看到了人生新的希望,重新燃起了奋发有为的激情。此时的他们都是国家贵重金属,此时的536厂是国家宝贵人才需求的基地。我是536厂落实老干部政策工作的主要承办人,当他们一个个拿到新的政审结论时,当他们一个个拿到返京工作调令时,当他们一家家搬离536厂时,他们脸上的笑容,他们眼中的泪花,他们与我握手的力度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我忘不了:邮电536厂青年职工求知求学的精神。当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们学习热情高涨。这种热情或许源于他们父母亲有知识有专业的熏陶;或许源于厂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或许源于北京他们同学之间对未来前景展望的共鸣;或许源于自身对理想的追求,他们自发地成立了各种外语学习班,有关课程补习班。每到星期天,办公楼的会议室,招待所的会议室,还有车间的办公室,都成为青年职工的学习场地。1977年当年就有十几位青年考取了国家高等学府。从这以后邮电536厂每年都有一些青年职工考上国家名牌高校。
但我更忘不了:这些与时俱进的人后来都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如秦佑国考上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后,继续留校培养直至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毛谦考上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后,继续留院培养直至担任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曾获“中国工程院”院士侯选人提名,我曾打电话向他们表示祝贺。这是他们的骄傲,也是536厂的骄傲,我也引以为豪。
我忘不了:1982年6月全国邮电工业进行大调整,邮电536厂主导产品——电话机生产线全部搬迁到河南洛阳邮电537厂,相当一部分人调到洛阳537厂去了。在此调整期间,536厂很多人孔雀东南飞了。1984年6月剩余的干部职工全部调入武汉邮电535厂。从此,一个相当规模相当现代化的厂房及其配套的设施被永久地废弃在马鞍山下,邮电536厂也不复存在了。
但我更忘不了:原邮电536厂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培养基地。不少人走出536厂后成为国家方方面面的人物代表。如在教育方面;有清华大学著名教授秦佑国、应锦微(女)。在科技方面;有为我国光通信作出显著贡献的国家正高级工程师彭士玉(女)、毛谦。在宣传舆论方面;有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著名评论员宋晓军,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常江(女)。在外交外事方面;有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工作的袁天香女士。在文学方面;有熊宗宜作家与诗人。在电信邮政方面,在国有企业方面,在党政领导机关里都有杰出代表人物。还有不少的人在经济领域中成为中坚力量。更值得赞美的还有不少的人自主创业自主创新,成为当今时代响当当的私营业主。
总之,邮电536厂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勇担重任的人才。他们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曾发挥过和现在继续发挥着聪明才智和力量。
这就是邮电536厂。这就是邮电536厂的情怀。
我从阳新回到武汉好几天了,我整个人仍沉浸在那亢奋之中。我仍在回想着那几天一个个热烈精彩的场面;我仍在回想着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容和声音;我仍在思索着曾相识又不敢认的老同事;我仍在揣测着那个人可能是谁!
邮电536厂有太多太多的忘不了,这些忘不了就是未了的情。旧情未了又添新情,这情了得了吗?!在我要进入古稀之年的时候,又多了这次新的记忆,新的回忆,新的追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情怀,这就是晩年的夕阳情。
对半壁山的情怀,对536厂的情怀,对晚年的夕阳情,都是未了的情。在我活着的时候,这份未了的情是永远了不了的,这就是情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