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筑梦奔小康
2016-05-14潘树琼
潘树琼
习近平总书记7月18日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讲道,“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80年前,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着历时368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深入践行伟大的长征精神,培养锻炼网络媒体队伍,中央网信办于8月下旬至10月底组织开展“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活动以“一条主线、多线并行”的形式开展,由中央网信办组织集体采访团队300余名采编人员,沿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6个主要省区市的革命老区基层一线进行“走转改”,福建、河南等9个省区市独立组织省内网络媒体开展长征沿线“走转改”,网上网下联动重走长征路,再现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反映长征沿线各省区市近年来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取得的新实践、新成效。
8月23日,“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拉开序幕。
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迎来了希望曙光。”中央网信办副主任任贤良在启动仪式上和所有媒体人一起重温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面对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任贤良鼓励大家发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前进的强大动力,化作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早日实现。
时隔80年,那段举世闻名的长征岁月,值得被所有中国人铭记。当年的中央红军从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赣南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突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层层堵截,跨越十几个省份,战激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1936年10月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英雄史诗。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开天辟地的革命实践和政权建设,用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丰碑,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是一部意义深远的英雄史诗,她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俊卿阐明了网络媒体记者踏上这段红色之旅的意义,“我们今天站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追忆长征,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陈俊卿叮嘱记者们在江西期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写出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全媒体报道。
自此,这些来自15个省区市网信办以及部分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新媒体的采编人员,将沿着红军的足迹,用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充分展示红军长征胜利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充分展示长征沿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激励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承长征精神,弘扬红色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长征路上故事多,输血造血奔小康
“1936年在瓦窑堡战役中,子弹从他左眼射进、右耳射出,导致他差点丧命。他是王承登,101岁老红军,长征途中无数次置身枪林弹雨,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却依然坚强地活着,虽已过期颐之年,仍精神矍铄。他不停地重复着‘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平生活。”
“他是我国目前唯一被国际上称为‘在中国,不,在世界上用脚长途采访的记者,他是继红军之后,唯一完全按照长征原路、同样用时368个日夜走完两万五千里的记者,每天写一篇见报稿件、每天写日记。他是《经济日报》高级记者罗开富。已年过古稀的他,寄语在场的所有年轻记者,‘我们这一辈已经老了,未来看你们的了。”
“瑞金叶坪乡华屋村民华水林说,以前刮风下雨时特别害怕房顶瓦片被吹走。那时房子只有3间半,一家20多口人没法一起团聚过年。如今,搬到新房子后,居住面积达200多平,家人回来过年都能住得下。通过种植蔬菜水果,借助电商平台,华水林去年销售收入达4万多元。”
……
这些故事,高频次地出现在记者编辑们的笔下,亲身走长征路,亲耳听长征故事,切身感受长征路上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无不令人兴奋。
中国网信网记者马頔感慨道,“面对眼前这一幅幅昂首阔步谋发展的动人画卷,我感受到的都是当地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和必胜力量。这种拼搏向上的劲头正是长征精神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南方网记者王瑭琳认为,自己的这次“长征之路”是在用青春丈量革命热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更应该时刻弘扬跨越时空的长征精神,才能担负起祖国与人民交托的重任,进而照亮中国梦。”
新华视点记者邬慧颖从脱贫户陈佛生老人一家的变化中看到了红色老区发展的未来。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她看到了这些长征路上的人们珍惜当下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长征是一次世界壮举,更是一种精神洗礼。时隔80年,如今的年轻记者们再次踏上这段征程,深刻感受到不畏艰险、众志成城的长征精神,与革命先烈们完成一场“时空对接”。
脚上沾满泥土,笔尖凝固深情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离开电脑键盘,走下田间地头,记者的脚上沾满了泥土,笔下的稿件却鲜活了人心。
作为网络媒体走转改首站,江西的“重走长征路”备受关注。曾经的长征出发地成为如今的筑梦小康路,历时7天,50多家媒体的60多名编辑记者创造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筑梦长征路#等微话题,阅读量约3.6亿(截至9月2日18时)。两微一端齐上阵,VR直播成标配,网媒记者们开启了全媒体报道模式。
“各位央视新闻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央视新闻的记者李超越,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江西省赣州市的于都县,这里距离北京有一千八百公里,但是距离82年前中央红军的出发地只有0公里……”
“车展空间、虚拟空间、汽车加工厂、航拍展览、飞机航模、城市绿肺等等,这些名词背后是一幅生动的VR场景。”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全景展示长征路上的发展现状。
这是技术手段的比拼,也是一场鲜活的新闻大战。每个记者基本都在同一时间段、面对同一新闻现场,拼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深度和角度;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新闻的呈现更具新意和感染力。这和中青在线记者李想一直坚持的理念相一致:“对于媒体人来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用大众喜爱的文风,记录人们心中的暖故事,让屏幕那头的网友也感受到温度的存在。”
这种温度,被中国干部学习网的钟美园称为“长征路上的37度”,她以前认为,新闻都是诉说冷冰冰的事实,几乎没有温度。而通过这几天的走访,她看到同行记者们除了冲在第一线去发现长征路上的故事和变化,更是在用心感知。“每当采访到感人的故事,他们自己先落泪;采访到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迹,他们自己先振奋起来,记者们是有温度的。”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尚丹所追求的信念。“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光彩,让更多的读者感知那种力量,需要我们用脚走到田间地头,去捕捉珍贵的镜头,用笔记录触及心灵的文字,在一篇篇稿件中原汁原味地展现,将长征精神传播出去。”
长征塑造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穿越80年的光阴,依然为现代人提供着永恒的指引。80年沧桑巨变,如今的革命老区不再是“老弱边穷”,而是正在基于自身优势,积极拥抱“互联网+”,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老区生活将在“新长征”路上展现新风貌。
“假如10年后我还是一名记者,期待2026年长征胜利90周年时,我还能再踏上这片红色热土,感受这里的新变化、新发展。”李政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