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顺地戏:塑造铿锵传奇的艺术“活化石”

2016-05-14

小演奏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屯堡活化石安顺

贵州安顺最吸引人的除了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还有屯堡文化,说到屯堡文化就不得不提安顺地戏。这种古老的戏剧是屯堡人最主要的族群性活动之一,它集娱人、自娱、求神、健体等多种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深受人们喜爱。每年除夕之后、十五以前,都可见露天平地上农民自编自演世代相传的地戏,这被称为“玩新春”。而在谷子扬花季节则会有“跳米花神”的地戏,预祝丰收的同时,也寄托着农民逐疫、纳吉的美好愿望。喊杀声中粉墨登场

“咚咚咚咚……咚哐咚哐咚哐!”随着锣鼓有节奏地响起,一场地戏在天龙屯堡大院子的演武堂粉墨登场。

只见戏台上四个演员身着武将戏服、脸蒙黑色面纱、头戴木雕面具、手执宝剑或矛枪,伴随着鼓点,“杀杀杀”喊得正酣。一阵“噼噼啪啪”的刀枪撞击声之后,一个头戴关公面具的演员走到台前唱道:“关羽我挂印出曹营,护送皇嫂把兄寻,我的兄长啊!自从徐州失散后,日夜想念泪淋淋;不知三弟在何处,不知你安宁不安宁;想起桃园三结义,患难相共同死生;饥饿你让弟先吃饱,寒冷你为弟披衣襟;封侯难买仁和义,富贵难割兄弟情……”

艳丽的装束,特别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在场观众掌声雷动,几位老外还举起相机“咔咔咔”地按着快门。

剧团的负责人、人称“神头”的曾玉华告诉我,这就是安顺有名的地戏,也叫“跳神”,刚才演的就是《千里走单骑》。

60余岁的曾玉华是屯堡人,和很多屯堡人一样,曾玉华的祖上是由南京玄武区迁徙而来的汉人,到他这一辈已是第14代。

13岁时,曾玉华开始跟随师父学习地戏,如今演唱了40多年地戏的他,已经成了剧团的“神头”。在剧团里,他既负责演员训练、节目编导,又负责组织演出。

我询问围拢到身边的一位年轻观众:“地戏好看吗?”这位观众笑笑说:“好看,但看不懂。”曾玉华听到观众的评价,回应说:“观众看不懂,专家看不够,演员难学会,算是地戏的几大特点了。”

“很多到天龙屯堡来参观的人,他们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完就走了。我演了一辈子地戏,就是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逗大家乐呵乐呵。只要大家开心,并记住这就是地戏,我就心满意足了。”曾玉华热情洋溢地说。

源自寓兵于农的习武需求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地戏,其形成与屯堡有密切的关系。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黔中民众多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时当正月,有跳神之村寨,锣鼓喧天,极为热闹。跳神者头顶青巾,腰围战裙,额带假面,手执刀矛,且唱且舞。所唱戏文,或为东周列国故事,或取自封神演义、汉书、三国,或为仁贵征东、丁山征西、狄青平南、说唐、杨家将故事,都属武戏。跳神者各组团体,邀请跳神之村寨,须予招待。”

地戏由军傩发展并演变而来,演出的剧目大都以历史为线索,唱的都是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这是安顺地戏最主要的特色。据曾玉华介绍,传统的地戏一年跳两次,正月里跳前半个月,是为迎春纳吉;七月里跳前半个月,称作“跳米花神”,是为庆贺五谷丰登。“地戏剧目多,可以正常演出几千场不重复,但是,叛逆不忠的戏不演,哭哭啼啼的感情戏不演,只演《岳飞传》《隋唐演义》等精忠报国的戏,而且不演现代戏。”曾玉华告诉我,地戏不仅不演才子佳人戏,甚至在过去戏团也绝不接纳女演员。因为“跳神”的领头叫“神头”,演员叫“神将”,地戏演员被赋予神的形象,而在过去,女人地位低下,不能充当神。

被赋予神格的地戏面具

当地大多数的神头都来自地戏世家,如地戏传承人詹学彦已是家里的第16代传人。地戏演员大多是地道的农民,演出往往也以村寨为单位。在地戏最繁盛的年代,几乎每个屯堡村寨都有地戏班子。安顺最大的屯堡村寨九溪村至今仍有3个地戏队,每有地戏演出,人们会在村口或醒目的地方插上一面大大的“帅”字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有演出。

地戏种类繁多,主要有民间戏、宫庭戏、军戏、寺院戏等4种类型。安顺地戏的情节主要来源于历史事实,他们往往只演《三国》《隋唐演义》《杨家将》《封神榜》中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物,却不演文戏,更不演儿女情长和造反气氛比较强烈的节目,成为汉、苗、布依等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剧。

地戏面具又称“地戏脸子”,这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夸张面容的化妆手段。正戏中24个面具代表24个神,面具各有其名,称为“24戏神”。演员把面具顶在额头上,以便于人们观赏不同人物的性格。

地戏脸子源于明代相传,第一副脸子是朱元璋下属一姓汤的指挥官在征战中从南京带来的,后来逐步演化,成为一种装扮人物形象和诸如马、猪、狗等动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

地戏脸子用白杨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既是地戏的精华所在和地戏的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又是彩绘木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据介绍,地戏脸子生动明快、性格突出,是根据地戏脸谱提供的线索和剧中人物形象的要求刻成的、如主帅、一般受庙堂形貌的影响,要求额头饱满、眼球突出、刀刻刚健、勾线夸张、而少将、女将则要求清秀、英俊、灵气,刀法也较为细腻、考究。

地戏脸子与现时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但由于脸子代替了脸面,因而脸子较之脸谱装饰更全面,如女将的耳环、帽盔,男将的胡须、头饰等,都与脸子脸面合为一体。其色彩描述正反统配、冷暖相宜、因人而异,正派人物脸子一般以红、黄、肉色为主,反派人物则以蓝、绿、黑为主。

在屯堡人的观念里,地戏面具是神的化身,雕刻好的普通面具在雕匠的主持下被开光后,便升华为神。开光仪式很庄重,首先要将面具陈列在神龛上,然后将刚杀的大公鸡的鸡血点在面具上,并念开光词,如此经法事“点将封号”后,面具即为神物。詹学彦家里现在还保存着自己雕刻的面具70多面,另有明清时期的面具10多面。

安顺地戏自上世纪80年代多次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演出,还相继出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因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学者们认为安顺地戏是研究戏剧发声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并称其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

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演员队伍及人数都在逐年减少,很多村寨的地戏队早已不再演出。学者们提出,保护这一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戏剧转型活资料的古老剧种已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屯堡活化石安顺
贵州屯堡古村落传承发展的价值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越不过的山丘
海底活化石
蓝血的活化石
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探析
“屯堡文化汇”引爆乡愁游
安顺的裤袋
安顺屯堡村寨石头交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