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头始终聚焦在军营

2016-05-14

小演奏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凯旋摄影记者部队

冯凯旋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新补选的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学会会员。作为《解放军画报》记者部高级摄影记者,1961年出生的凯旋,1976年入伍,从事摄影工作近二十年,先后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稿、图片4000余篇(张),多次在军中立功受奖。她的摄影作品先后荣获全国妇女摄影大赛金奖、全军第四届摄影艺术奖、全国第六届摄影金像奖、二十世纪华人100周年摄影奖等奖项。她本人在1998年被评为98全国抗洪抢险优秀摄影记者;2008年获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荣誉奖章;2010年获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十佳“特殊贡献奖”。

有媒体评价冯凯旋的军事题材摄影作品展现了人民军队新世纪的新风貌:一幅幅画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真实再现了人民军队威武刚烈、坚毅勇猛的战斗风采。

冯凯旋说:“军营是我出生和成长的摇篮,也是我摄影艺术生根、发芽、结果的沃土。作为一名军事摄影记者,我与基层官兵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多年的采访中,让我在那些士兵的身上感受到他们为民流汗、为国流血的无畏精神,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激励和推动着我。我在非战役的硝烟中与那些可爱的士兵们一起摸爬滚打,用我的镜头为他们留下拼搏卫国的身影,同时分享他们胜利的甘甜。士兵的献身和部队蓬勃发展的事业成就了我,我是一名军人,我的镜头要始终聚焦在部队官兵的身上,对得起军事记者这个名。”

从几年前采访认识凯旋,到今年春节前在一次摄影展上再次见面,冯凯旋职务升了,但作为军人的潇洒干练和女人春风般的温柔热情,依然让我在人群中立刻感受到她的存在,不竟让我又联想起与她对话时的场景。

问:《解放军画报》大部分记者都是男性,据说当年你是在三十多名候选人中被选中调到军报的。下部队采访条件比较艰苦,作为女性,你的优势在哪里?

答:我是《解放军画报》唯一的女专职摄影记者。1995年入报社,当时从基层选上来的三十个人选中留下七人,我是唯一的女性。可能因为一直在部队基层做宣传工作,有摄影特长吧,我成了解放军报社第一名女摄影记者。我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爸爸有很多爱好影响了我,他喜欢绘画和摄影。爸爸有一架禄莱相机,八岁时我学会了玩相机,并会配制72和76洗印照片的药水。参军后,爸爸送给我一个自制的印像箱,我将它带到部队,为我的小伙伴们拍照、洗印相片。我原本是学医的,在武汉军区159医院烧伤科工作,因为喜欢画画写写,科里每月的板报工作就交给了我,结果还没搞一天专业,就被抽到医院政治处帮助办展览做宣传。1979年,爸爸花了80元钱给我买了一台海鸥120折叠照相机,但他不希望我做宣传工作,他说那是“万金油”工作,不专一。

也许是我做事较认真,有点美术和摄影特长,能绘制幻灯片,而且听话乖巧,周围的人都比较喜欢我也很关照我,政治处的领导就没让我再回科室工作。1981年,我曾作为武汉军区“部队两用人才”先进事迹代表被宣传介绍。

问:你常年聚焦以男性雄踞的军旅生活,具有很强的面对突发性事件、重大新闻和专题摄影报道的独立采访能力,据说你参加过很多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

答:我从1995年当《解放军画报》摄影记者以来,这些年有幸参加国家和军内各项重大新闻的采访:50、60、65周年国庆大典,每年的两会,香港回归五周年宣传,特种兵参加国际“爱沙尔那突击队”比赛,随同第二批维和部队出境刚果(金),全军首次高原高寒进行耐寒缺氧联合军演,西部02通道反击战,中吉反恐演习,北京防空综合演习,02海狼登陆演习,上海合作组织五国联合反恐演习,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全军第一次海上纵横补给演习等,以及2007年六国联合军事演习、中印联合军演、中蒙联合演习和2009年24个国家海上大阅兵,“嫦娥飞天”、 “神五”飞船发射、“神七”升天和奥运会的采访。1998年抗洪,2008年抗冰雪、抗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2015年九三北京阅兵式等非战役事件的采访我也有参与。另外,我从1996年开始任军委时政常备记者,和另一名记者每月轮换值班,这个岗位要求安全可信、摄影经验丰富。

问:据说你以敢拼硬仗能吃苦著称,是第一批参加前线记者培训的部队摄影记者,学习开车、自救、打枪等各项随部队前线作战掌握采访时应掌握的手段。军旅记者会遇到很多危险吗?

答:军事摄影需要对军事科学知识技能有一定了解,拍摄中有时会遇到危险。2008年汶川地震时,得到消息的第一天,我就穿好迷彩服,拎着两个箱子,在报社领导面前晃。领导为我的安全考虑了很久,直到第四天才放我走。当时北川是重灾区,也是我拍摄的重点,但突然来命令,因堰塞湖要决堤,要求我们迅速跑出5公里外。大家都拼命往县城外跑,我拿着相机一边跑一边还在拍摄。一位同行老师一把拽着我大喊:“你不要命了!水来了我们会葬送在这里的!”这时我才意识到情况的危险,顾不得想那么多,我身背两部相机负重20多公斤一口气跑了5公里,到安全地带后心都要从口中蹦出来了,那时真正感受到什么叫逃命。在“抗洪”采访时,我天天上直升机航拍。飞机门一打开,我就坐到门口拍摄,腰系一根保险绳,有时鞋一脱腿就耷拉在门外。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地拍摄,一位副驾驶员快速地用背包带把我缠到凳子腿上,一屁股坐在地上,满头大汗。我觉得奇怪,只见他轻轻一拽,我腰间的那根保险绳就松开了,原来保险绳扣是坏的。

问:除去采访重大事件,下部队走访基层官兵也是你们的主要拍摄任务吗?

答:我每年有120天以上下部队采访,半年时间随领导进行时政、会议采访和资料留存,平时完成报社正常的稿件采访,有特稿,也就是每期重头稿,也有自己选题稿。去年我做过一篇专题特稿:《为了2371个孩子的‘心生》,跟拍了北京武警总院为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做手术的感人事迹。选题是随首长到医院检查工作时发现的,及时做了跟踪报道,这组稿的12幅画在新年双拥晚会的大屏幕上展出,并在全军七届影展中获银奖。

我珍惜每一个捕捉美的机会,珍惜每一次采访任务,聚焦军旅生活,揭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常年深入部队、深入生活、奔波一线,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戈壁荒漠到万里海疆,祖国东西南北的边防前哨我走过两圈,从东北的黑瞎子岛、珍宝岛、黑河、漠河到新疆的白哈巴、南疆的喀什、红旗拉普、神仙湾哨所、阿里的日吐,从福建的东山到西沙、南沙的7个岛礁,可以说足迹遍及军营、哨卡。我最新拍了一组照片《长剑在握》,反映二炮导弹部队官兵的工作生活,其中一组是夜间导弹升空;另一组是二炮官兵的营区生活和训练生活。这里营区条件很好,但与外界基本没有联系。二炮的士兵很特殊既是信息时代现代化战争的新一族,又是有技能知识、懂科研的年轻人,多数士兵具有本科文化学历,还有20多年军龄的老兵维修高手,他们平时不但要进行导弹发射的训练,还要参加步兵的常规军事体能训练,女兵也不例外,目的就是培养吃苦耐劳的作风和应付残酷战争的体能。

问:从你的片子里可以感觉到你的摄影技术很扎实,但一年一半时间在做资料留存工作是不是很可惜?你怎样看新闻摄影的未来?像你这样的摄影水平还需要再学习吗?

答:为军队领导和机关活动拍照片做资料留存政治性很强,比采访任务还重要,任务感和创作冲动各占一半。当然还是拍自己喜欢的内容最开心,拍出好的作品会兴奋好几天。部队题材很多是演习训练中的行进动作,拿着400的长焦,手上很需要功夫。摄影工作很多都是记录,新闻摄影尤其以记录为主,但也不排斥技术的运用,怎样以自己掌握的摄影技术最大限度地表现内容,这是每个摄影记者应面对的。我曾为提升自己,吸收更多知识技能,特休了一个星期假,自费一万多元走进新华社为青年人主办的外籍专家摄影大师班。通过学习,在观念和认识问题上很有收获,开始有意识地跳出原来固有局限,尝试新的拍摄手法。我们的记录手段没问题,相机也没问题,但在反映内容、提炼主题与外籍媒体上有很大差别。但是,无论是何方媒体,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必须要有很好的文学内涵、理论功底,不断跟进时代,了解当今艺术发展趋势和人们的欣赏水平,尽可能不让自己落伍。

问:除报社摄影任务外,你参加其他包括地方的摄影活动吗?你认为部队摄影记者和地方摄影记者有区别吗?

答:平时拍摄主要是完成报社工作,但也希望做一些社会专题,比如最近我看到十二三岁的失学小女孩在城市的面馆做服务生,她们熟练地给客人端饭、点菜,凑在电话厅前给家人打电话等场景,就很想把她们的生活记录下来,让人们关注这些失学孩子们命运。

有机会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比赛或摄影界内的PK,这是与同行难得的交流机会。在《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大PK”活动中,我和《北京青年报》记者贾婷一组,有幸与摄影界名家翟东风等对擂,拍了三组专题,很有收获。参加比赛,和大师们作比较,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提高自己的拍摄境界。部队摄影记者与地方摄影记者还是有差别的,主要区别在摄影观念、手法与反映内容上。

问:初次接触感觉你的性格很爽快大气,摄影记者是不是都很干练?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答:其实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小时候不怎么爱讲话,也不太会说话,喜欢玩剪纸、存糖纸、编织线绳等,不怎么到户外活动。后来和爸爸学会玩相机后,外出的机会就多了。摄影成像快,又能发挥美术专长,在不知不觉中让我入迷,越玩越热爱。到部队从事摄影报道工作后,我的性格有了改变,尤其是在采访时,我学会了提问题、回答问题。我有一个平常温馨的小家,除了工作,我特别喜欢待在家,喜欢做清洁、养花、看电视,就是饭做的一般。我的先生也在部队工作,也喜欢美术和摄影,女儿上大学学习建筑。全家人经常去看美术展览。美术是二度创作,摄影要一次成型,要求艺术感觉和视觉观察审美能力更强,二者是姊妹艺术,它们之间是相通的,能够相互借鉴。

著名摄影家凌飞在看过冯凯旋的作品后说:“女性体现对抗性表现冲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面对抗争的武器与人群,需要化解女性浪漫的本能,放下女性世俗的架子,表现出母性的另一个侧面——护卫,同时,对军事行动大情景的捕捉和把握也与简单的优美不同。”

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戈壁荒漠到万里海疆,冯凯旋的镜头掠过祖国东西南北的军事基地、边防哨卡,以激情浪漫的情怀,展开一幅幅信息时代我军现代部队海陆空立体合成的壮美画卷。在处处刀光剑影、钢盔铁甲的军营战场,冯凯旋不以黑白分明的冷峻记录硝烟,而是以一种女性的美感用色饱满挥洒抒怀,大格局、大色调、大视野,铺排大气,主题鲜明突出。

在冯凯旋的镜头里,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渲染出紧张激的战斗气氛,时空中瞬间的动势显示出豪情与力量,虚实多变的光影激荡着铁血刚性,向我们张扬出一种精神高度,昂扬向上,充满阳刚朝气。

猜你喜欢

凯旋摄影记者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渔歌子】白衣凯旋归
与人为善的喜鹊
你知道“凯旋门”的来历吗?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T台救美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未来的桥
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