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
2016-05-14韩斌
韩斌
近些年,境外媒体对于中国新疆的负面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下,国内外对于当代中国新疆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倾向。西方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在构建新疆话语权的过程中,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传播手段,逐步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新疆国际形象。
一、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十种误读
自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后,涉疆议题成为西方媒体代表性涉华负面议题,新疆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成为外媒涉疆报道的重点。西方舆论对于新疆存在的十种主要误读概括如下:
1.“新疆是独立的王国”
新疆,古称西域。在历史上,西汉(公元前60年)是最早对新疆地区实施直接管辖和治理的中央王朝。从20世纪初至今,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新疆地区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没有停止。在20世纪30-40年代新疆地区先后出现了两个短命的分裂政权,一个是1933年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另一个是1944年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但最终都被粉碎①。从历史看,新疆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新疆的真实历史在西方媒体中很少体现。
2.“新疆是突厥的后裔”
历史上突厥汗国存活了100多年,突厥民族消亡,但突厥语言留存下来。今天列入突厥语族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亚洲,包括中国新疆、中亚、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及俄罗斯南部等地区。突厥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概念。19世纪下半叶,“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兴起,成为破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种分裂意识。“双泛”思想渗入新疆,鼓吹民族独立。部分西方媒体混淆新疆的民族历史,为新疆独立提供伪命题。
3.“新疆是维族人的新疆”
新疆拥有47个民族,维族人口约占46%。新疆自古是东西文明交融的地方。西域曾经使用多种语言文字,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中有些语言文字已经消亡。新疆拥有西方媒体忽略的多民族聚居与多元文化融汇的特点。西方媒体片面强调“新疆是维族的地方”,并在潜意识里认为“独立的民族应该具有独立的国家”。
4.“新疆是全面伊斯兰教的民族区域”
新疆是以伊斯兰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区域。佛教曾经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佛教传到西域的时间早于内地,约在公元前1世纪。伊斯兰教从10世纪传入新疆,到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经历了大约600年时间。伊斯兰教凭借征战与经济手段等多种途径传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②。西方媒体刻意宣扬新疆为全面伊斯兰的区域,为他们构建的新疆独立话语体系提供了假想论据。
5.“新疆的贫困落后是中国民族政策造成的”
西方媒体在缺乏对中国整体现状了解的情况下,认为新疆的贫困落后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多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掠夺和控制造成的。它们对于中国政府的援疆政策,以及新疆落后的自然历史条件,基本没有涉及。例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拜城县暴恐案分析时认为,“汉族对维族的民族偏见以及维族就业时遭受的歧视正在新疆造成一种恶性循环”③。
6.“新疆没有宗教自由、伊斯兰信徒被打压”
西方媒体在报道新疆的各类事件中,通常都会与那里的宗教生活产生联系。即便看到像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那里伊斯兰教信徒的宗教仪式,也不忘指责中国政府对于寺院及信徒的严厉管控。例如,BBC报道称,“维族人有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它们得不到中国政府的信任。中国在新疆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就是为了打击小部分恐怖分子而惩罚大多数维族人”④。
7.“汉族对维族实施种族文化灭绝”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发展建设,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但是,新疆的民间艺术和传统生活方式,也受到现代化发展的挑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但在西方媒体眼中,这些矛盾成为指责新疆政策的把手。有些境外媒体刻意放大汉人与维族人通婚、限制少数民族生育、维族传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等消息。例如,美国CNN称,“在过去几十年里,汉人大肆进入新疆,破坏了维族人的传统文化并制造了紧张局势”⑤。
8.“新疆的暴力事件源于政府的严打”
在报道中,西方媒体质疑中国严打暴恐分子的合法性,主观臆断地认为严打遭致强力反抗,加剧民族矛盾与极端事件的发生。它们经常采取双重标准的态度,刻意将恐怖事件打上引号。它们打着西方媒体平衡报道的旗帜,引用疆独势力的声音,而中方发布的消息被或被淹没或被淡化。例如,BBC中文网站的报道,就引用世维会发言人迪力·夏提的言论,指责“中国操控舆论,散布敌视维吾尔人的舆论,导致在中国大陆的维吾尔人面临被中国公民攻击的危险”⑥。
9.“维族出境外逃是政治避难”
外媒在报道新疆极端分子跨境出逃的事件中,体现出同情的态度与模糊的概念,甚至寓意出逃加剧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打压和迫害加剧,以及维族人被严重的边缘化。部分西方媒体引用人权组织和世维会等发言,称“维吾尔族人在经济上被边缘化,文化和宗教受到限制,这是外逃的重要原因”。
10.“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进一步掠夺新疆资源”
西方舆论认为,新疆的资源始终是内地需要的最大价值。从“西气东输”到“一带一路”,这些经济政策都与维族不相关。事实上,新疆的经济发展恰恰与这些援疆政策实施紧密相关。2010年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自2011至2020年,启动19个省市对口援疆工作⑦。这是多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的一次对口援助。目前新疆经济发展是全国增速最快的省区。
二、新疆日益严峻的社会局势的内外部因素
新疆的问题由来已久,加之涉及民族宗教等错综复杂的因素,让新疆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有些答案也没有呈现在事物表面,造成舆论的分裂。
1.内部原因
从境内环境看,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但维稳的形势依然严峻,暴恐活动多发、频发。当前,新疆处于“三期”叠加阶段⑧,即暴恐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和干预治疗“阵痛期”。
宗教氛围过浓,为极端宗教势力提供土壤。目前新疆全疆范围有大小清真寺院近3万座,部分地区过于集中,过度渲染了宗教氛围。甚至在南疆某些地方,有地下传授原教旨主义极端宗教思想的讲经点,向穆斯林散布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想。一些青年观看“圣战”视频,思想急剧发生裂变。
经济矛盾加剧,为不稳定因素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造成新疆与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此同时,新疆自身的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域差别(南北疆差别),以及汉族与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收入差距,都在进一步拉大。
社会矛盾加剧,维族人缺乏大家庭认同感。社会经济变革也是引起矛盾冲突的因素,中国正在面临矛盾积聚的高风险时期。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教育不公平、民族宗教政策管理跟不上、群体事件高发,各种利益冲突问题凸显。
多年来放松基层建设,政府服务没有落到实处。新疆实行民族自治政策,政府非常重视援疆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并给予特惠政策。但在爱国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的管理层面存在缺失现象。一些地区的基层建设基本取消,这种情况,造成新疆维稳基础相对脆弱。
过于强调民族差异,缺乏对“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5年,新疆成立了维吾尔自治区。之后,设立了伊犁哈萨克、巴音郭楞蒙古、博尔塔拉蒙古、昌吉回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等5个自治州和7个地区、7个区辖市。政府在落实民族政策、宣传少数民族权益的同时,在客观上淡化了少数民族族群本来比较脆弱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⑨。
2.外部因素
新疆是中国的西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独特。新疆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连接欧亚大陆的核心区域。同时,它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最聚集的地区。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新疆自然成为西方媒体不断“敲打”中国的话题。泛伊斯兰运动与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挑战。近年来,恐怖主义在国际上呈现活跃势头,大规模恐怖袭击多发频发,暴力极端思想全球蔓延,伊斯兰国恐怖行动加剧。这些都对中国新疆产生负面影响。伊斯兰极端势力努力加大对中国新疆的渗透,新疆近年来发生的暴恐事件,都可以找到与境外极端宗教分子的联系。
西方国家利用新疆问题阻滞中国和平崛起。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其持续快速的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外交战略调整,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方针,同时推出一系列新的安全与发展理念和经济规则等,这些都加剧了西方国家固守传统利益的抵制。
三、如何报道好一个真实的新疆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尴尬境地,被动传播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针对西方媒体报道新疆问题的“理解误区”,笔者建议中国涉疆报道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按照新闻规律报道。
在新疆发生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后,由于政策和判断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主流媒体常常失声,之后又被动回应。媒体在政策方面的考虑常常高于新闻专业性操作层面的准则。西方媒体在缺乏中国官方消息源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报道并控制了信息传播的主导性,这种被动局面需要逐步扭转。
2.不回避敏感问题,真实还原新疆的新闻事件。
对于新疆的问题,国内媒体喜欢做一些表面上的报道,但对于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采取回避态度,或是不敢触碰。中国在对外话语体系中面临严峻挑战,应针对西方攻击进行有效的积极回应。例如,针对蒙面和留胡子问题,要充分说明政策的考虑,否则会成为媒体攻击的元素。客观地向海外观众展现一个充满差异和矛盾的社会,对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新疆至关重要。
3.向海外观众提供有关新疆历史现状的详实背景。
西方媒体对于新疆存在诸多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于新疆的复杂性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在报道新疆的突发事件时,可以更多介绍一些新疆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而不是简单报道突发事件本身。
4.借鉴外媒的手法,有效回应西方关注。
西方媒体秉承平衡质疑的操作理念,对于新疆发生的暴恐事件和其他负面消息,会很自然地质疑中国政府的管理,以及中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实施。我们在重视回应西方媒体质疑的同时,也不用对这种不同声音太过抵抗。相反,可以借鉴西方媒体的报道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观点。
5.主动设置议题,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发声。
加强议题设置,加强正面传播。长期以来,国内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疲于应对,哪里出现问题就回应哪里,缺乏对于新疆话语权的有效把握。对于新疆的报道需要持续不断,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发生在新疆的重大新闻事件、国际性会议和民族宗教节日等契机,主动设置议程,构建话语体系。
6.让少数民族讲述自己。
在西方媒体看来,新疆的少数民族权利受到汉族的挤压,中国官方的媒体更多报道了汉人在新疆的获益。他们甚至愿意采访海外疆独分裂分子,用他们的声音代替新疆维族的话语权。我们的报道中如果能更多地让新疆本土的少数民族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思想,无疑会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7.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讲好新疆故事。
真正打动西方观众的不是宏大的政策,而是真实的故事。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西方媒体最为常用的手法。对于新疆发展与民生改善这类主题,如果可以挖掘出具体的代表性人物故事,找到政策与普通人的密切关联性,可以增加宣传报道的可信性。
8.不就新疆论新疆,是一种外宣的思路。
将新疆问题放在中国变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述,而不是简单地从新疆的角度报道,会向海外观众展现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新疆。比如乌鲁木齐的南北城问题、喀什的旧城改造等,都涉及到中国当代社会传统与现代化等社会变革与发展冲突的普遍性问题。这样的解读,可以避免简单地寻找答案。
9.展示多元化的新疆,展现新疆的多样性。
新疆不是维族的新疆,新疆是多种文化交融发展的地区。同时,各种报道题材丰富多彩,而不仅仅是宗教和民族问题。对于多彩新疆的报道,要更多体现社会与人文方面的内容,例如增加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题材的报道,反映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多报道能够展现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节日庆典与民族风俗等。
10.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开拓外宣的渠道。
对于新疆问题的有效传播,不仅来自于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和专业化的操作,也取决于良好的传播平台和手段。新媒体作为传播的重要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多种平台合力打造新疆新的国际话语体系。
「注释」
①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200页。
②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
③"Dont make yourself at home", 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 news/china/21639555-uighurs-and-tibetans-feel-left-out-chinas-economicboom-ethnic-discrimination-not, 2015-01-17
④Carrie Gracie,"Xinjiang: Has Chinas crackdown on terrorism worked?",BBC新闻网,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30373877,2015-01-02
⑤Madison Park,"Xinjiang and tensions in Chinas restive far west",CNN 新闻网,http://edition.cnn.com/2014/05/22/world/asia/china-explainer-xinjianguyghur/,2014-05-22
⑥《中国军警据报在新疆打死17人》,BBC新闻网,http://www.bbc.com/ zhongwen/simp/china/2015/11/151118_china_xinjiang_police_kill,2015-11-18
⑦《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0-03/30/c_128713.htm,2010-03-30
⑧《张春贤:新疆“三期叠加”反恐维稳任务十分繁重》,天山网,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5/03-11/7117999.shtml,2015-03-11
⑨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载谢立中:《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