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立意 凸显历史学科特色
2016-05-14刘琴戴世锋
刘琴 戴世锋
2016年是广东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加入全国高考新课程卷的省份越来越多,高考命题也在“静悄悄的变脸”。2016年考生,在经历了6月7日“文数似理数,理数似奥数”的煎熬后,迎来了最具“重量级”的文科综合(总分值300分)。近三年来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题型特征、试题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一、整体评价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历史卷与往年相比较为稳定。试题内容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比例合适,涵盖了各断代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试题注重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从总体上说,考查了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各项能力、创设新情景,这与探究学习、发展能力的新课程理念相吻合,也为考生研习材料、探究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平台。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无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方面的错误,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
二、试卷特点
1. 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引导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坚持以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不片面求新求异,不刻意追求覆盖率,不故意刁难考生,突出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这样的命题思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越来越贴近。如欧美代议制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试卷第33、41题均以欧美代议制度为主题,其中第33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较为基础的知识。
2. 延续“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问题”命题特征。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设定主要依据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新的科研成果、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育内容的结合,从能力目标出发确定立意。如第40题注重拓展材料选取的空间,考查考生对清中期人口膨胀,以及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认识,同时也给学生和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说明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新的思路。
3. 强调核心素养立意,突出历史学科特色。试题注重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综合考查,一方面充分发挥选择题、材料题、开放题三种题型的试题功能,材料题和开放题侧重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另一方面适当提升选择题能力考查的层次,选项的设定多为表述,考生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如第30题的题干设计以1943年国民党颁布的《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材料的解释设置情境,脱离了学生所熟悉的考查抗日战争的一般思路,考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关系。
4. 呈现方式丰富,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2016年历史试题呈现方式除文字材料外,还选用了表格、图片等多种素材,试题突出材料信息的解读和阐释;试题情境创设较丰富,题目呈现方式多样。如:材料多以文字材料呈现,辅之以图片(第23题)、表格(第34题)等。设问除了原因背景反映说明影响意义等常规设问外,出现了第41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进行阐述的较为开放式的设问。
三、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对比分析
1. 知识模块考查对比分析
四、给2017年考生的备考建议
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基本的历史史实的记忆易混淆;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以为历史就是死记一些知识点,而没有从历史中体会历史的美与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那么在全国卷背景下,怎么应对呢?一条复习的主线是建构起高三历史单元复习模式。
建构高三历史单元复习模式必须要达到两个“通”,一个是专题内的“通”;另一个是历史时段的“通”,实现这两个通之后,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达到专题内的“通”必须要进行单元结构的梳理,但单元结构的梳理不是简单的课本结构的整理,还要通过单元知识结构的梳理掌握单元的主旨和线索,并适当地进行课本知识的整合。
比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核心词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那么首先要搞清楚英法美德四个国家的政体是怎样的,国家各个权力部门是怎样运作的,是怎么体现民主的,从而体会这些国家的人民的智慧,并且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民主的特色。
关于历史时段的“通”,可以从历史的几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中国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晚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十年探索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之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世界近代史之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7-20世纪)、世界现代史二战前、世界现代史二战后共16个历史阶段。怎样实现历史时段的“通”呢,可以通过自己编写关于这些阶段的大事年表来实现。通过理顺各项大事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搞清楚历史的内在关系,明确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历史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