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音教学过程中发声训练技巧之我见
2016-05-14王转红
摘 要:本文以声乐演唱中女高音演唱者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详细地分析,并指出了声乐教学之中女高音的练习训练技巧,以期帮助解决女高音演唱者在演唱中的经常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演唱;女高音;歌唱呼吸
在声乐演唱中,有很多女高音演唱者为了追求声音的音量和质感,反而出现了类似于“咩声”和“喉音重”等的诸多不良问题,从而导致演唱的声区不统一,过度音十分明显与歌曲的本身要求严重脱节等现象。因此,怎样修正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演绎作品,并且能够把声音通畅、美妙地传到观众的耳朵之中,是一个十分有必要探讨和深究的课题。在声乐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女高音演唱者的培训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下是笔者通过自己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提出的一些在女高音演唱者教学中的经验和总结。
1 在声乐教学中女高音演唱者训练时需要注重的要点
1.1 如何调整歌唱中的呼吸
在声乐教学界有一种“呼吸比美妙的嗓音更重要”的说法。“要想有完美的歌唱,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就已经成功了百分之九十。”这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梅尔芭说过的一句名言。因为声乐表演者在歌唱过程中的呼吸较之人们平时所用的呼吸较为深沉,所以在学生初期教学中一定要让他们理解,并慢慢习惯歌唱中的呼吸。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气息隐藏在演唱者的身体内部,演唱者要通过横膈膜来掌控气息,通过横膈膜的升降来实现气息的上浮和下沉。在学习中的初学阶段,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象描述,并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与掌握,所以作为施教者一定要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让学生慢慢来体会和学习。当然,歌唱过程中的呼吸与演唱者的身体姿态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正确的站立姿态,演唱者的气息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作用。首先,要保证身体舒展放松,让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然后,再将气息缓缓地吸入到两肺的深处,要感觉到气息的下沉且胸腹部缓缓隆起,迫使身体的横膈膜下降;吸进之后,还要学会保持气息,尽可能地继续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根据所演唱歌曲的需要缓缓呼气,并且要注意控制声音和气息的一致性,不管是吸气,还是呼气,都应在身体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避免出现憋气和抬气等不良习惯。更容易理解的是,当我们处于深度睡眠时,腹部随着呼吸的一涨一缩,这种状态下的呼吸正是歌唱者需要追求的呼吸方法。歌唱者在进行发声训练时,一定要时时注意声音和气息的搭配,尽量调整身体各部位,使其在歌唱时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发声训练应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平稳到变化,逐渐地增加难度和高度,切勿揠苗助长从一开始就进行高难度的训练。
1.2 如何正确地在中、高音声区之间过渡
声区的过渡主要是指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由于音色、声带机能等多种原因,使声音发生变化。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从中音区过渡到高音区时,声音会由重到轻,会出现胸腔音变少,声音出现发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施教过程中要注意重点讲解声区的变换技巧,使声音十分自然地从中音区自然过渡到高音区,不留痕迹。因为每个人的音色不同,所以个人的换声点也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帮助每一位学习者逐渐找到自己的换声点。根据笔者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使声音自然平稳地过渡,良好的气息、喉咙的打开、头腔的共鸣这三点必须要做到紧密结合,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三者缺一不可。换声区时,女高音演唱者要多采用真假声混合唱法,避免过渡时嗓子出现卡壳、憋死等现象。
2 在教学中女高音如何练习发声技巧
2.1 如何练习气息
在声乐演唱中,气息是歌唱的动力之源,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气息作为支撑,声乐演唱就犹如无本之木、空中之楼阁。学过声乐的人都知道,人们在深度睡眠时就是由横膈膜来控制气息的,这种看似最常见的呼吸方式实际上是演唱时最佳的呼吸方式。在教学训练中,练习气息可以首先从仰卧吸气和呼气开始,让学生慢慢体会这样的状态,逐渐掌握之后,改为哈腰吸气呼气练习,要注意慢吸慢呼。再循序渐进采用苏联歌唱家斯特列尼科瓦所创编的呼吸操中的一节,上身前倾做鞠躬状,在前倾过程中急吸气,让后腰膨胀,恢复站立过程中在呼气,注意保持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呼气,坚持练习。以上方法熟练后,再开始采用急吸急呼的方法练习气息,也就是所谓的“狗喘气法”。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吸气让腰部膨胀,呼气时只注意把膨胀后的腰部放松气息呼出即可。气息训练并不是一时所能见效,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断之练习,最终才能有所收获,渐入佳境。
2.2 如何获得共鸣音
声乐表演不仅要有气息的支撑,还要有优美的音色来搭配,才能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绝境。在所有优美的音色中,共鸣音是最能体现一个演唱者的演唱水平,最能打动听众的一种声乐。歌唱的共鸣音是指歌唱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音波,声波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软骨和空气传递,产生的一种饱满洪亮,同时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简单总结的三种产生歌唱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声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口腔共鸣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要自然打开,笑肌微微上抬,上颚上提,这时声音会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硬腭前部集中发射而引起共鸣。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集中,易于与头腔共鸣相连,能够减轻咽喉的负担,对保护声带十分有益。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较快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口腔共鸣的共鸣点。
(2)头腔共鸣。头腔共鸣是共鸣中最具魅力色彩的成分。尤其是女高音演唱者,头腔共鸣几乎是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声音自身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碟窦空间的共振而产生的一种共鸣。要想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具有鼻腔共鸣和口腔共鸣。具体方法: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稍后移,下颚往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往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加通畅、更加宽阔一些。在这种状态产生的共鸣声音洪亮、丰富且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3)胸腔共鸣。胸腔共鸣一般运用低声部,它是各个共鸣的基础。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方法:发声时,咽喉处于打哈欠状态,下颚要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要想获得这种共鸣,一定要注意放松,使身体肌肉松弛下来,不要过分追求胸腔而压迫喉头,切勿把浓重的喉音误以为是胸腔共鸣。
通过以上三种简要的总结,女高音练习者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地练习,方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共鸣效果。
3 结语
声音演唱是结合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唱者要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甚至毕其一生来提高和完善演唱者的演唱技术技巧。女高音的训练更是如此。因此,声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者的气息和共鸣的训练,从而促进演唱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表演技能,能够以纯熟的技能去诠释声乐作品的意境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郭红岩.声乐教学中示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从声乐教学中看教师的示范作用[J]. 2014(6).
[2] 李华.声乐教学中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与训练方法[J]. 2013(1).
[3] 杨光宇.浅谈声乐演唱中共鸣的训练[J]. 2010(14).
作者简介:王转红(1983—),女,河南登封人,本科,许昌工商管理学校音乐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音乐。